转载自嗣汉天师府

西台无疵玉,磨琢侍三皇。

正体除邪虑,持心啓上苍。

愿今一秉执,瑶阶礼虚皇。

——《披戴颂·朝简》

道教必备法器(道教法器朝简)(1)

朝简,又称手板、笏,玉板或朝板。 在道教中祭拜仙神时手执朝简,上面可以记录事迹,以防止遗忘。做道场时高功登坛,手执朝简,如对上天。

《礼记》的《玉藻》称,“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以後,五品官以上用象牙制作的笏,六品以下官用竹本笏。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舆服杂事》称,“古者贵贱皆执圭,书君上之政令。有事,则搢之於腰带中。五代以来,唯八座尚书执笏者,白笔缀手板头,以紫囊裹之。其馀王公卿士,但执手板,板主於敬,不执笏,示非记事官也。”

如今道教科仪中仍有使用朝简,大多为竹木制品。科仪法事中法师拿在手中的就是朝简。

道教必备法器(道教法器朝简)(2)

朝简在运用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秉朝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握,一种是侧握,侧握又分平侧和斜侧两种。

正握时,右手平握朝简大的一端(即下端),小指与端边平齐,左手与右手平齐叠护在右手背上,两手大拇指自然按压在朝简的里面,指头朝上,端抱在胸前,朝简的另一端(即上端)边沿与眉齐,正握行礼打躬时,两手成剑诀式,左手剑指压在右手剑指上,四指交叉按压在朝简的外面上五分之三处,两大拇指自然垂直抵在朝简的里面微弯的部位,两手心护在下丹田,两手臂撑圆,若正握俯伏跪拜时,两手四指伸直,左手四指背放在跪垫上,右手四指背放在左手四指上,简身上部微弯处放在右手四指上,两手大拇指自然伸直按在简身上部里面,简的上端与额齐平。

平侧握多用于道友之间行礼或转天尊或踏罡的行进中。用于道友之间的行礼时,一般朝简不高于心,在行进中时,右手手心朝下俯握朝简的下端,左手手心朝上五指仰握(虚握成端式)朝简的上端,两手心成俯仰式,左手略高于右手,双臂圆撑,朝简的上边沿线与手臂合成一个圆形与肩平齐。

斜侧握也可用于行进中,但一般是在非正式的仪典活动中运用,这种握简方式多用于端坐时,握简的方式与正握略有不同,就是两手大拇指与简身成九十度,平行压在简面上,朝简的另一端(即上端)斜靠在左肩前,两手臂成圆形抱护在身前。

以上的握简形式是用于行礼的仪注中。还有就是用朝简敬香,教内有个规定,就是除方丈(方丈是人天教主,渡世宗师,无功不积,无善不为,天人共仰,一切咸钦)可用它把香运到朝简的顶端外。其他的任何执事(包括监院和高功)是不能运到顶端的。

明,象牙朝简,现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朝简上尖下方,似圭状,长41.2、宽5.6、厚0.7厘米。正面刻有宝盖、天宫殿宇,背面刻有符字,“斗宿符告斗用”字样,应是道士在禳星告斗科仪中所用。

道教必备法器(道教法器朝简)(3)

道教必备法器(道教法器朝简)(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