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看了很多权威的书也没找到答案,把思考分享给大家,参阅上一篇《五、十为什么居河图中央》,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人预测二十四个季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人预测二十四个季节(土旺四季的天文密码)

古人预测二十四个季节

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看了很多权威的书也没找到答案,把思考分享给大家,参阅上一篇《五、十为什么居河图中央》

五、十代表土,自然土也居中央,表示天帝在天的中心主宰阴阳的交汇。

上古历法经历了一年分五季向一年分四季的转变,这导致了“五、十居中央”向“土旺四季而居中央”的转变。

在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里记载了五木向四木的转变,也就是历法从一年分五季向一年分四时的转变。

《史记.天官书》、《淮南子.时则训》,把木、火、金、水与四季相配,每行管三个月,季夏一个月与土相配,这些都表明曾经有过把一年分五季的历法。

《黄帝内经》也包括了两种历法,一种是把一年分为五季的,夏季之后为季夏,属太阴湿土,土居中央而不主四季,表达阴阳在天地之间交汇,季节因此而变化的意思。另一种是,金木水火土,土居中央而分布于四维,即四季之末月各十八日,不独主于时。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上古羌族遗传给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金木火水土五季,一月36天,一季七十二天,一年360天,《管子》记载了这个历法:“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七十二日为一季,金木水火土五季,360天终一年,这是一年分五季的历法。东汉《汉书.律历志》和《白虎通.五行》,将木、火、金、水分配于四季又在四季中各抽出十八日与土相配,木火金水对应春夏秋冬,这是一个分四季的历法。

过去解释不清楚,土主一季和分主四季的差异,直到发现彝族十月太阳历,古籍中的十月历记录才引起重视,原来在一年分四季的阴阳合历之前,还有一年分五季的十月太阳历存在,比如《夏小正》就是十月太阳历。古人从靠近北回归线的热带区域迁徙到黄河流域的亚热带区域,为了适应地理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重新调整了历法,实现了稻作生产向旱作生产转变。北回归线附近更接近热带气候的特征,一年分为干湿两季,热季比黄河流域长很多,金木水火土各值一季,火季加上土季,热季分配了更多的时间,是种植水稻的历法,所以土值季夏,太阴湿土,阴阳交汇,又热又湿,这是土值一季72天而居中央的原因,也是“五、十”居于《河图》、《洛书》中央的原因。

而黄河中下游四季气候差异大,春夏秋冬季节特征明显,每一季的最后十八天,阴阳交汇强烈,所以把土配在每季未十八日,指出这是阴阳强烈交汇并带来季节变迁的特殊时期,就是土居中央而旺四季的由来。

如果按照时间周期,十二地支配合后天八卦图,就会发现,辰在立夏方位,其卦为巽,未在立秋方位,其卦为坤,戌在立冬方位,其卦为乾,丑在立春方位,其卦为艮,这是十二月北斗斗建指向四季更迭的关键点。

辰戌丑未在命理学中为四墓库,作用就是藏化气,藏的是上一季和本季节的余气,化的是下一个季节的气,就是指春夏秋冬的气候转换节点,土在东北(立春艮卦)藏金纳水化合成木,土在东南藏水聚木化合成火(立夏巽卦),土在西南藏木收火化合成金(立秋坤卦),土在西北藏火沉金化合成水(立冬乾卦),就是五行相生序,所谓的“土生万物”并不是指土地生万物,而是指气候的周期变化主宰万物生死。

用春秋古易解读的《易经》、《焦氏易林》两书,由著名出版社投资出版,程序慢,还在走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