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觉醒年代》笑傲上海白玉兰电视奖,拿下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一骑绝尘。这部剧自开播以来话题不断,更以各类好评占据热搜榜,观众对他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永远的神。
一部红色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竟然得到无数年轻人的追捧,没有刺激的枪战场面,狗血爱情,流量明星一概消失。只有一群胸怀天下,肚子里真真正正有墨水的文人不是写文章就是演讲,天天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神仙打架。
然后通过极具文学之美和文化内涵的台词,精雕细琢的细节还原,将历史拍得生活化人性化文化学戏剧化,异常真实动人。让伟人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用热情和真诚结合真实史料将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有性格的真真正正的人。
陈独秀之狂狷赤诚天才横溢,李大钊先生的古道热肠深明大义,蔡元培校长温文儒雅绵里藏针,辜鸿铭桀骜不驯义字当头又铁骨铮铮,怪杰的风采在他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配大辫子长衫的形象反差之下灼灼逼人,瘦削的鲁迅满眼锐气,再加上对青年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的少年英雄气精准展现,寥寥几笔,力透纸背,将大家伙教科书里经常见到的人物复活,跃然于纸上。
老生常谈却剑走偏锋,用新一代的方式讲述旧故事里的英雄侠义伟人风采,可谓空前绝后,
这部剧开始于从袁大头签订21条五四运动一簇即发说到哥几个成立我党。当中经历巴黎和会的荒唐不公,直至五四运动点燃全国人民革命的怒火,再到陈独秀李大钊有感而发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毛泽东,还有鲁迅,蔡元培,一众英豪,五四群像,卷轴一般的被晕开。将中国历史上最浪漫最热血最迷乱,但是大家伙以理想为信仰的疯狂年代一比一重现,直接将革命二字极度浪漫化,很大胆地让各路文豪口吐莲花,你一句我一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每一个人物都大,每一个事件都重,但是创作者们却以小及大,以情动人,实在能可贵。
用电影感的镜头,定格露水与空镜,升格落雪一片一片十分精致。优美的配乐,小提琴伴奏如流水娓娓道来人性化的人设以及明快充满希冀的节奏讲历史,说理想。看得人热血沸腾,特别受用,李大钊陈独秀哥俩直接是一言不合就开骂,句句在理,铿锵有力。辜鸿铭黄侃钱玄同一众北大教授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就在一次次开诚布公的学术争吵中让观众看到了我们中国人身上最迷人的地方。
才华,浪漫,真诚和欣欣向荣的生命力。遇事不怕,有理有据,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和而不同,追求真理,爱国爱家,绝不屈服谄媚。
肆意运用的慢镜头,落在了蔡元培和陈独秀重逢的大雪里,缓缓飘舞的雪花伴着惺惺相惜的两个大家,伯牙子期破了次元,这一场文学性质的团聚是个人都会被打动。他们本来就是朋友,这就是人性。
蔡元培是谁,北大的精神领袖,要不是他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样的金科玉律,北大走不了今天那么远也成不了中国第一的学府。
武侠小说式的故事推进,很带感。以前那些多存在于历史和语文教科书里的老朋友们一下子全部复活了就在眼前蹦哒。
老想搞事情在中国放一记惊雷的陈独秀流浪海外,撞见了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陈独秀思想清奇敢说别人不爱听的真话被人家打,然后被大钊兄救了,又是请他吃饭又是给他送衣服,萍水相逢,一拍即合。两人一见如故,就这么成为了朋友。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二位日后干了怎样的大事,揭竿而起,自成一派,把德先生赛先生请来为中国迎来了民主科学,顺便生了一个孩子叫共产党。
这么一号人物,从冷冰冰的教科书里变成了一个满身虱子,放逐自己,长发不羁的游侠,干什么都行饭要吃饱,天大的事下大雪的天也要把人家约去长亭子里喝酒。
遇上不公正的事情直接开打,到了北京和黄包车夫们一起吃涮羊肉,现学现卖别人怎么吃他就怎么吃,喝多了在房间里睡觉,北大校长来了也得等他几个小时,一见人家先吐为敬。
起先他是办杂志出名的,写文章一把好手,后面才去和国民党的龟孙干仗开始了笔杆子斗枪杆子。
就因为这本杂志,彻底给远在湖南的有志青年毛润之同志打了一次鸡血,兴奋得他手舞足蹈,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杂志,立志救国救民,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再后来,陈独秀和李大钊生的那位叫共产党的孩子全靠着毛润之兄弟一手一脚带大,一众盟友发扬光大至今。这些都是后话。
还有一位被《新青年》杂志吸引的是当年在外面读书,文史哲样样精通的19岁青年胡适,胡适之一口气在上面发表了8篇文章,篇篇如炸弹在文坛大放异彩,当然胡适兄弟最厉害的还是,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白话诗歌的人。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等到鲁迅出来了,基本上天天拿着笔和别人干架。
这些东西都是从小到大烂熟于胸的,可是今天在电视上看到还是那么激动。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得归功于此剧把所有人拍得像人开始,都是文学家革命家,但不管什么家都是要吃饭,有老婆孩子,有血有肉的人,以前的影视作品就把人家搞得不食人间烟火,开口革命闭口革命,不吃饭不睡觉没事就是奔着牺牲去的。
这次不一样,陈独秀爱吃,性情中人,爱喝酒,在上海的时候屋檐听雨,去到北京大雪纷飞,你能看到熟羊肉馆子里的热气升腾和一众平民百姓的人间烟火气,路上骆驼慢行,戴着瓜皮帽的小二栩栩如生,寥寥几个镜头展现生活百态,此时的陈独秀再不是个历史人物,而是个活生生的人。
生性浪漫,本来来北京就是要为《新青年》拉投资的,见过文人习性一上来不想见商人,直接溜去了陶然亭和刘半农等作家赏雪喝酒去,一壶花雕,温酒论英雄,长亭外琴声阵阵,他和他们聚在一起聊文学论道而饮。给自己的儿子送包子,听到他们叫他陈独秀先生,幽默回应说包子是陈独秀先生带的,高君曼女士蒸的,好笑又温情。
这样的细节告诉我们就是这样性情的人才有那样的冲劲和见地兴起《新青年》这样的新潮动物,生得出共产党,搞得定民主科学。蔡元培才会对他三顾茅庐,不故飞雪漫天,300大洋把他请进北大开民智,教会学生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若他是个凡事规规矩矩,不懂吃肉喝酒,就知道讲道理的草包,他便不是陈独秀,也做不了这样的大事,他后期立场不坚定怎么样后面再说,他真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到了延年乔年和陈独秀先生的最后分别最为催泪,让人拍案。导演别出心裁,将二人牺牲的一刻插叙至父子三人挥别的镜头,三人一别永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宁死不跪,笑着牺牲,血中开了花,于是延乔路尽头的繁华大道。这般深情,实在戳心。
青年毛泽东的出场,一个字,绝!他看到了哭泣的女孩,坐在车里生活奢华的富家子弟,在雨中趴在地上受苦的乞丐……青年毛泽东将中国人的苦难看在眼里,为他后来发光发热换了人间埋下最棒的伏笔。
为了演好这部剧,饰演鲁迅的曹磊为了演好鲁迅先生天天拿烟熏自己的手指,因为鲁迅先生是个烟不离手的人,他天天练习鲁迅先生的字,直到最后写出来和鲁迅先生的字一模一样;导演张永新为了还原当时北京的黄沙,事无巨细,一点不带假;编剧龙平平为了这个剧本一写就是7年。
最后于和伟先生在剧里哭着演绎陈独秀先生在去天津路上看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难民发自肺腑喊出的那句建党之初衷:“我为了让他们能够像人一样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这一段成功让于和伟这这部觉醒年代封神。
于是,于和伟先生获白玉兰电视奖视帝实至名归,他的获奖感言首先就是感谢陈仲甫先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演员和导演我们才能欣赏到这么优秀的国剧,而正是因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陈延年这样的人,我们才有现在的岁月静好。
有观众这样说《觉醒年代》的好,那帮伟人是借了《觉醒年代》里演员们的眼睛来看看他们一心想要创建,成功创建了的盛世吧,《觉醒年代》永远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