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扶贫日记(洋教授扶贫记)(1)

6月10日,来自意大利罗马的罗润泽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一间“梦想教室”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以探索真菌奥秘为主题的英文科普讲座。(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天津7月21日电(记者宋瑞)尽管已回到天津一个多月,来自意大利罗马的罗润泽还时常记挂着山区的孩子们,言语中满是对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支教之行的念念不忘。

宕昌县是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的国家级贫困县。为带动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2019年以来,天津大学已经在宕昌县建立了12间“梦想教室”,打造“带不走的支教”模式。

6月10日,宕昌县山区的一间“梦想教室”里来了一位“洋教授”。在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副教授的罗润泽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以探索真菌奥秘为主题的英文科普讲座。

博士扶贫日记(洋教授扶贫记)(2)

6月10日,在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副教授的罗润泽与宕昌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从聆听菌菇的生长知识和种植方法,到用橄榄油废弃物做菌菇肥料的巧思,再到亲自参与设计真菌培养实验……40余名宕昌县第一中学的高中生环桌而坐,紧紧跟随罗润泽的讲解,共同探索真菌的奥秘。

“在欧洲生活工作时,我对中国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阅读了大量与中国相关的历史书籍,还从周围的中国朋友口中了解了一些中国文化,但我对中国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罗润泽说。

2013年,在爱沙尼亚工作的罗润泽在一次国际科学会议上结识了一位中国教授,他们随后开展了远程合作。“在他的介绍下,我在深圳得到了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并从2014年起定居中国。”

2018年,罗润泽来到天津大学任教后,新鲜的教育帮扶模式让他跃跃欲试。今年4月,罗润泽向其所在学院发送了一封邮件。

他在邮件中写道:“我在意大利读书时,曾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孩子们绘画、收集和观察植物叶子、为小鸟筑巢,帮助孩子们学习简单的生物学概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中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一堂别样的生物课有可能‘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罗润泽想要加入教育扶贫队伍的想法很快得到天津大学的支持。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宕昌县第一中学学生也雀跃不已。

讲座中,罗润泽的风趣幽默迅速拉近了他与孩子们的距离。在罗润泽的鼓励和翻译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勇敢地举手提问互动,“梦想教室”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博士扶贫日记(洋教授扶贫记)(3)

6月10日,宕昌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向罗润泽提问题。(受访者提供图)

宕昌县的药用菌菇资源非常丰富,罗润泽结合当地特色,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他从孩子们身边最熟悉和常见的食用菌菇讲起,延展到药用菌菇的科研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宕昌县第一中学英语教师任翔说,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聆听全英文的课程,他们非常专注,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外籍教授讲课的方式很有趣,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激发了学生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很腼腆、很可爱,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好奇,这种渴望非常打动我。我希望通过科普课堂,让他们感受到生物科学世界的奇妙。”罗润泽说,3天的交流时光很短暂,他希望再次来到宕昌县,带着学生们采集土样和水样,并制作动植物标本,一起做科学研究。

授课之余,罗润泽还与天津大学的教育扶贫队伍一同参观了当地的菌菇厂和挂面厂。“这将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在宕昌县,我感受到了中国政府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李霞说:“外籍教授参与山区支教的热情令我们很感动,学校会予以支持和适当推广,希望更多像罗润泽一样的‘洋教授’参与到中国的教育扶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