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不劝劝,他不接手这手艺就没了!”

“我劝有用吗?你们又不是第一次吵了。”

2021年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余成埋怨妻子道。

他们口中的手艺是什么?为啥他儿子不接手就没了?

舌尖采蜂人(四川采燕人)(1)

最后的采燕窝人

他们口中的手艺就是采燕窝之法,而且他也是最后的“采燕人”!

男的叫余成明,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那里背靠大山,土地贫瘠,自打他记事起,村里就很多人去山里“采燕”然后回来拿到集市上去卖。

那时候燕窝并不贵,也不是很稀罕的东西,撑死也就两块钱一两,很多家庭都是靠着“采燕”来维持生活的。

年少的余成明觉得“采燕”很新鲜,在山间穿梭于是便萌生想“采燕”冲动,他便拜了村里两位老人为师傅。

刚开始他和两位师傅进山只能在悬崖下面看着他们操作学习,这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观看“采燕”,他心里有些害怕,毕竟万丈深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丢掉性命。

舌尖采蜂人(四川采燕人)(2)

第一次采燕

就这样他一连跟在师傅后面看了好久,每次师傅下来,都会和余成明交代一番,怎样打结,怎样能快速地保持平衡,怎样发力跳跃等等。

余成明记在心里并且有不明白地方他都会请教师傅,等到下一次再去“采燕”时,他便自己在脑海里模拟一遍路线和动作。

观察和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余成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采燕”技巧了,现在只差实践了。

当父母得知他要去“采燕”坚决不同意他去,他劝说父母并且表示已经拜了两位师傅,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如今已经学会了。

父母才勉强同意,但依旧千叮嘱万嘱咐让他小心,于是师傅带着他到了悬崖边,他深吸一口气,按照之前师傅交代的步骤,很快到达了燕窝洞穴。

舌尖采蜂人(四川采燕人)(3)

当他第一次采到燕窝,他喜极而泣,从此他便成为一名“采燕人”。

四十年如一日

从他十岁入行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经历了一批又一批的“采燕人”,前几年村里还有五六个老采燕人一起,可如今就只剩他了。

眼瞅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接手,但是自己的儿子觉得干什么也比“采燕”赚钱,而且一不留神就会没命。

确实这一行很危险,不一定能顺利下去,下去了也不一定能安全上来。

虽然几十年了对路也很熟悉,但是环境细微变化对他们来说也是致命的,特别是下雨后,悬崖表面会长青苔很容易踩空。

舌尖采蜂人(四川采燕人)(4)

记得有一次他们放好绳子,正准备借助绳子荡起来的力量落到洞穴里,他们刚找好着力点准备踩着荡过去,结果还没使劲就踩滑了。

导致手臂撞到悬崖的石头上,几次尝试都踩滑,最后废了好大力才成功落下来,这也让他力竭,休息好几天才缓过来。

行业没落

如今他已经55岁了,依旧在“采燕”,没办法除了“采燕”其他也不会,如今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燕窝的需求量也上去了。

现在燕窝价格好的已经涨到两万六,每年靠“采燕”他也能赚个五六万,他觉得已经很好了。

以前他们村“采燕”队伍很庞大,现在人工养殖的也多了起来,“采燕”人也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跑大城市跑,去那边打工赚钱。

舌尖采蜂人(四川采燕人)(5)

眼瞅着“采燕”手艺马上就要失传了,他希望自己儿子能接替他,但是他儿子觉得外出打个工都比这个赚钱,而且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失去生命。

每次想到这门手艺就要在他手里失传了,他就很心痛,觉得自己是罪人,因为这个事情他和自己儿子吵过很多次。

他希望自己儿子能继承他的衣钵,也仅仅是不想让这门手艺失传。

舌尖采蜂人(四川采燕人)(6)

继续“采燕”

现在余成明也不再勉强儿子继承他的衣钵,他决定坚守自己的“采燕”之路。

如今虽然“采燕”行业没落,可能不久它便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余成明希望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家吃完晚饭后,他交代了妻子,自己一会就要进山“采燕”。妻子给他收拾好行囊,细心叮嘱他注意安全,便目送余成明出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