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金丹丹

“老妈,给我手表解禁吧!”

“老妈,我就聊一会,保证不发表情包刷屏。”

“老妈,他们爸妈都让用,就你不肯!”

“老妈,你都不让我和同学交流!我以后会社恐的。”

最近,杭州城妈经常收到五年级儿子小城的种种请求。儿子的目的只有一个:电话手表解禁,他想在朋友群里聊天。

“不行。有事你直接给他们打电话,别在群里闲聊。”可不管小城怎么软磨硬泡,城妈都死死“屏牢”,坚决不心软。

因为对城妈来说,儿子的这个聊天群简直就是潘多拉的魔盒。

家长群聊天记录表情包(小学生建聊天群)(1)

来源:视觉中国

斗表情包,连作业也忘记写

城妈下的禁令,是半个月前开始的。

小城有个电话手表,加了五六位同学。“平时学校规定不能戴电话手表,开学前有位同学生日会,互相加了好友。”城妈回忆,“当时,儿子随口说了一句,同学建了个群。我一开始也没在意。某个周六,我发现他什么作业都没做,一个人对着电话手表傻笑。”城妈一看就炸了,原来儿子在和同学互发表情包,发了整整一上午!

“浪费了三个多小时!有个同学还在聊游戏,太可怕了。真的一刻都不能松,周末也全天24小时禁用!”

家有六年级娃的许妈最近也为儿子的聊天群抓狂。

“他有一个钉钉群,用的是我的钉钉号,所以我偶尔会瞄两眼。”许妈说,这个钉钉群是儿子的小组群,平时会一起完成小组活动、分组项目式学习等等。

家长群聊天记录表情包(小学生建聊天群)(2)

“小朋友们显然不会乖乖聊学习的事。”许妈发现,几个孩子聊天的内容经常很无聊,最喜欢斗表情包。“那些看着很傻的表情,不知道为啥他们觉得好玩,就一直发!”

有一点让许妈很介意,群里有两个男孩经常“爆粗口”。“最近儿子经常会说‘靠’‘Fxxx’等,我觉得和这个聊天群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群聊天记录表情包(小学生建聊天群)(3)

该怎么办?许妈很苦恼。

“娃爹说直接禁了,我觉得不是‘治本’的办法,而且儿子处于青春期前期了,也不能硬来。而且最害怕禁了后,亲子关系跌至冰点,以后想要沟通就更难了。”

忙着抢红包,惊呆老师

林妈则被11岁的女儿熟练地运用网络语言“惊”到了。

“‘吃藕(丑)’‘康康(看看)’等用的那个熟练啊,而且还会在群里讨论,哪位妈妈戴了什么牌子的项链、戒指。这种聊天简直就是浪费生命,心都野了!而且这个年龄半懂不懂的,很怕这种没有任何约束的聊天群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

现在,不少小学生都有“小群”。有不少家长表示,他们最担心的是群里没有家长和老师在,有时候还经常聊乱七八糟的话题,甚至有脏话出现。

还有班主任曾在教室里意外撞见小朋友们在“小群”聊天。

这位老师说,几年前,学校对电话手表的使用尚未有特别规定时,有一次午休,她进班,发现出奇地安静,很多小朋友都低着头在看什么。

她悄悄走进,大吃一惊:“有位小朋友在电话手表聊天群里发了一个红包,这些孩子正在埋头抢红包!”

孩子的聊天群,到底要不要禁?

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丁琳老师表示,遇到这种情况,简单制止效果不好,而要用巧妙的方式去做引导、疏导。“孩子在四年级之后,对外界社会的接触更广泛,他们接触到的庞杂的信息中,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去面对、判断。”她建议家长可以“双管齐下”。

一方面,家长可以找班主任聊一聊顾虑,老师在学校可以采用一些“不露痕迹”的方式来引导,如组织一场相关的辩论赛,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班队活动、班级午间谈话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孩子要心服口服,自己想明白,达成认同,才有效果。”

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要尽早和孩子在网络使用上有比较详细的约定,明确使用规则,让孩子了解界限,守好底线。另外,孩子们成长有交流的需要,是很正常的,也需要家长支持和理解,丁老师建议,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少用网络交流的方式,多采用在校当面沟通,鼓励孩子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通过电话、书信等,选择合适的方式交流。

在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生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慧看来,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天性,还应该包括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成长的规律。

“无论是在真实世界,还是在虚拟时空,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环境,不希望被成人打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不要说是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会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无拘无束说说话、吐吐槽的地方。”周老师表示,作为家长,作为老师,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尽力呵护孩子们的这一方天地,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没有必要诚惶诚恐。

“即使孩子们在其中交流的方式比较离谱,讨论的话题比较暧昧,说话的尺度比较过分,家长和老师也要心平气和,不需要焦虑,更不要轻易地去批评和教育。如果老师简单地介入到学生群的管理,把学生在群里说的话拿到现实环境来批评,甚至粗暴地解散这个群,势必会让学生害怕和反感。再退一步说,如果学生真的解散了这个群,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再重新建第二个,第三个……他们可能会隐藏得更小心,聊的内容可能也会更过分。”

面对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

周老师建议家长和老师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尊重而不放纵。尊重孩子们的隐私,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现实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总是试图控制孩子,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永远是在真空环境中,现实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和光怪陆离的事,网络上也有,一味地保护孩子只会是一厢情愿,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对抗病毒的最有效的方式。

当然,尊重不等于放纵,无论是对于孩子上网的时间也好,是对于使用手机的规定和限制也好,如果发现有问题了,老师和家长都要及时地去教育和引导,闷起头来当鸵鸟,明明知道却当作不知道,这个绝不是尊重。

第二,到位而不越位。对于学生在虚拟时空不恰当的言行,教师有教育的责任,也要懂得教育的艺术。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批评是针对自己违反了网络文明,而不要让学生以为是老师对自己网络隐私的侵犯,否则,就是“越位”。这个“度”很难把控,但又必须准确把控。

比如让学生管理员承担维护网络文明的责任,比如让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学生把不良信息及时告诉老师,这些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方式,比教师直接干预要温和很多,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因此造成这些孩子被孤立,我们培养的不是“告密者”。

第三,合作而不对抗。教师与家长合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在教育合力的保障下对学生的网络管理、手机管理实施全面引导,利用二者优势达到互补目的。

同时,教师与学生也要合作。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合作的对象。教师可以和学生干部合作,让学生干部承担起班级群管理的责任,也可以和群里的积极分子合作,让这些群里的意见领袖发挥起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还可以和那些有过不文明言行的学生合作,让那些孩子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网络文明的享有者。要“像爱护绿水青山一样爱护网络生态,像净化空气环境一样净化网络生态,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你家孩子会拉“小群”聊天吗?

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