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名叫文命。他是颛顼帝的孙子,黄帝的玄孙。他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鲸没能当上天子,都只是普通臣民。
尧在位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当时,洪水泛滥,大浪滔天,大水淹没了山冈和丘陵。眼看着庄稼也毁了,房子也塌了,百姓们四处逃避。尧赶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议洪灾事宜。尧问各部落首领:“我们现在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谁能够担当治水的重任呢?”首领们都推荐。尧虽然不太信任鲸的能力,但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派鲸去治理洪水。
鲸治理洪水九年,水患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凶猛了。百姓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这时,尧启用了德才兼备的舜,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为了了解水患的情况,舜亲自到洪灾泛滥的地方去考察。考察中,他发现鲸治理洪水的方法有问题,才使得治水多年,毫无成效。于是,舜就免去了鲸的职位,又任用鲸的儿子禹,让禹接替自己的父亲,继续治水的事业。
禹从小跟随父亲治水,眼看他多年辛苦治水却没成功而受到惩处,心里很难过。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他带领民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把所经过的地方都做上标记,为治理山河做记录和规划。经过长期的实地勘测,他渐渐敲定了治水的新思路:摒弃r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式。
禹接受治水任命时,刚刚结婚不久。但为了治水,他日夜操劳,到处奔波,不知疲倦地工作,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据说,禹离开新婚妻子去治水十个月左右,从自家门外经过,正好赶上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生下儿子,孩子正在屋里哇哇大哭。禹听见孩子的哭声,却咬咬牙,硬是狠心没有进去探望。禹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治水当中,他经常头戴箬帽,手拿锹子,和大伙儿一起挖土、挑土。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黄河水奔流直下来到这里,受到龙门山的阻挡,便会溢出河道,冲毁房屋和田地。禹经过反复勘察,决定劈开山口,让洪水下泄。于是,他仔细研究地形,设计开凿方案,带领当地百姓把龙门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一来,河水就畅通无阻了。就这样,经过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禹终于将水患治好了。沟壑被填平、河道被疏通,洪水乖乖地流入了大海。不仅如此,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还对各地的地形、风俗、物产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指导人们利用洼地和湖泊聚集水流,发展生产,使水患变成水利。从此以后,人们又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百姓们感念禹的功德,都尊称他为“大禹”。
后来,舜老了,开始物色帝位继承人。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舜死后,禹便接替了天子之位,国号叫作夏后,姓。
三过家门而不入”最早出自《史记·夏本纪》,讲述的是大禹治理水患十三年,多次从自家门前经过,都没有回家探望亲人的事迹。称颂了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全力治水的高尚德行。后来大禹治水的故事传为佳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也流传下来,后人也用其歌颂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