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瀛璐

称“尊号”烦琐,称“皇帝”没有创意,谥号、庙号皆为身后领域,为了不失尊贵又能抵达天听,历朝历代人们都怎么称呼帝王呢?

“后”,是有文献可考的华夏族“天下共主”的第一个正式称谓。在古代文献中,夏启又称“夏后启”“夏后伯启”等。以“后”为代表,“王”“天子”“君主”“皇帝”等作为主流称谓流传千古。商汤始称“王”,周王称“天子”。“天子”,意指君王君临天下,受命于天。《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语:“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卷第十五·郊义》) “天子”偏向强调君权神授,为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直截了当称呼皇帝的名字是万万不得的,避讳制度早就在中华帝王圈根深蒂固。那么在各个场合总要提及最高统治者,为了避免尴尬,人们想出了许多“昵称”私下指代皇帝。如西汉时称为“县官”,是“朝廷”的代称,司马贞《史记索隐》:“县官谓天子也。”东汉称“国家”。晋代称“官家”,《汉书》盖宽饶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称‘官家’犹言帝也。”隋唐称“大家”“圣人”,宋代又称回“官家”,明清用“万岁”。唐朝时,万岁还是一种用于皇帝的祝愿,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皇帝的代称。明代宦官专权,刘瑾和魏忠贤江湖人称“九千岁”,以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如“今上”,凭字面意义便可知道,是一种讳莫如深的敬称。

皇帝被称为陛下的朝代(称呼皇帝为陛下)(1)

永定陵神道两侧石像生

类似于“万岁”这样“动听”的称呼,人们自然乐于当面取悦,皇帝本人也是喜闻乐见。最长久的莫过于“陛下”。从秦汉到明清,陛下流行于各大场景。“陛”即丹陛,原意为皇宫殿前的台阶。蔡邕《独断》:“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 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示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古代臣子向帝王奏事,不能直接呈述,必须由阶下之近臣转达,故臣子说话前要先呼“陛下”以示自身的卑下,同时衬托帝王之尊贵。秦以后“陛下”的称呼急转弯,成为人们当面称呼皇帝的惯用语,甚至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圣上”“皇上”皆有同等效果。

皇帝也肯定不会自称“我”,如果看到“朕”“予小子”“予一人”“寡人”“孤”“不穀”的字样,多是皇帝在以第一人称发表感言。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朕”,先秦时,这是人人都可享用的自称,到了秦始皇时代才升级成皇帝专用。“予一人”为商周天子常用自称,“一人”是君主自谦之词。同为谦辞的还有“不穀”“孤”“寡”,老子《道德经》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区别在于,“不穀”在某种情况下特指楚国君主,“孤”多用于春秋诸侯,“寡人”也自春秋开始成为帝王自称的常用语,有一种唯我独尊、高处胜寒的傲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