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出场的恐龙你认识吗?(附正片)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1)

最近,环球影业放出了《侏罗纪世界2》番外短片《BATTLE AT BIG ROCK》,让恐龙迷们大呼过瘾,但是里面的恐龙你确定自己认识吗?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2)

《BATTLE AT BIG ROCK》全片时长8分钟,故事设定在电影《侏罗纪世界2》之后,恐龙在大陆之上扩散。几家人在巨石国家公园中露营,没想到遭遇了争斗的恐龙,而且还遭到了恐龙的攻击。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3)

图注:《巨石公园之战》的异特龙,图片来自网络

正片部分一共出现了两种恐龙:其中的食肉恐龙非常著名,小女孩第一时间说出了“Allosaurus”这个名字,就是异特龙;另一种恐龙长着大角和头盾,很多人以为它是三角龙,其实它是三角龙的近亲:大鼻角龙。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长着一对牛角的大鼻角龙: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4)

图注:影片中的大鼻角龙,图片来自网络

大鼻角龙的化石发现于2006年,地点就在美国犹他州的大阶梯-埃斯卡兰特国家纪念区,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5)

图注:发现的角龙头骨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6)

图注:正在修复中的角龙类头骨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大鼻角龙的化石包括了三个个体,其中保存了几乎完整的头骨,古生物学家注意到其鼻骨高高隆起。根据头骨上的特征,古生物学家在2013年正式命名了大鼻角龙((Nasutuceratops),其属名来自拉丁语中的“Nasutu”(意为“大鼻子”)和“ceratops”(意为“长角的脸”),意思是“长着大鼻子的长角的脸”。大鼻角龙的模式种被命名为提氏大鼻角龙(Nasutuceratops titusi),种名献给艾伦·提多(Alan L. Titus)。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7)

图注:大鼻角龙的头骨,图片来自论文

经过研究,古生物学家复原了大鼻角龙的体型,其体长近5米,臀高1.8米,体重可达2吨,和一头犀牛差不多大。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8)

图注:大鼻角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9)

图注:大鼻角龙的头骨及全身骨骼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10)

图注:大鼻角龙的头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大鼻角龙的脑袋巨大,长度1.5米,差不多占去了体长的三分之一。尽管大鼻角龙因为其高大的鼻子而得名,但是那对弯曲的大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鼻角龙的角从眼睛上方伸出,然后向前向中心弯曲,角度上与牛非常接近。

在大鼻角龙的大角后面是巨大的头盾,头盾的存在能够保护脖子,就像是盾牌一样。大鼻角龙的大脑袋之后是强壮的身体,整个身体圆滚滚的。正是因为身体粗壮而沉重,大鼻角龙只能以四足行走,不过它们奔跑起来一点也不慢。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11)

图注:大鼻角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大鼻角龙的化石来自凯佩罗维兹组(Kaiparowits Formation)地层,时间为距今7600万至74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与大鼻角龙一同在《BATTLE AT BIG ROCK》中出场而且搏斗的异特龙可不是生活在白垩纪时期,其生存年代比大鼻角龙早了7000多万年呢!

虽然遇不到异特龙,但是大鼻角龙生活的世界中有更可怕的杀手,它就是怪猎龙(Teratophoneus)。怪猎龙体长约7米,体重近1吨,是霸王龙的亲戚。长有血盆大口的怪猎龙完全有能力猎杀大鼻角龙,它们也成了大鼻角龙的天敌。除了凶猛残暴的怪猎龙,与大鼻角龙生存在一起的恐龙还是杂食性的哈格里芬龙、似鸟龙,同属于角龙类的犹他角龙、华丽角龙,属于鸭嘴龙类的格里芬龙、副栉龙,还有属于甲龙类的钉头龙等等。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12)

图注:捕食华丽角龙的怪猎龙,图片来自网络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13)

图注:钉头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晚白垩世的犹他州,大鼻角龙会像今天的野牛群一样成群活动,它们会用脑袋上的大角对抗食肉恐龙保护自己。

侏罗纪世界3中的恐龙(侏罗纪世界3预热短片来袭)(14)

图注:成群活动的大鼻角龙,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大家认识《BATTLE AT BIG ROCK》正片中出场的恐龙了吧,希望在未来的《侏罗纪世界3》中有大鼻角龙的更多表演哦。

前方高能——《BATTLE AT BIG ROCK》正片


参考资料:

1.Thomas D. Carr, Thomas E. Williamson, Brooks B. Britt and Ken Stadtman (2011). "Evidence for high taxonomic and morphologic tyrannosauroid diversity in the Late Cretaceous (Late Campanian) of the American Southwest and a new short-skulled tyrannosaurid from the Kaiparowits formation of Utah". Naturwissenschaften. 98 (3): 241–246. doi:10.1007/s00114-011-0762-7. PMID 21253683.

2. "Teratophoneus". Prehistoric-wildlife. Retrieved 9 November 2013.

3.Loewen, M.A.; Irmis, R.B.; Sertich, J.J.W.; Currie, P. J.; Sampson, S. D. (2013). Evans, David C, ed. "Tyrant Dinosaur Evolution Tracks the Rise and Fall of Late Cretaceous Oceans". PLoS ONE. 8 (11): e79420. doi:10.1371/journal.pone.0079420.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