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发现了“龙骨”上的古文字,正是这一发现,使商朝的存在走出神话,使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有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后被誉为“甲骨文之父”。但他还没来得及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便在1900年的庚子国难中以身殉国了。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1)

漫长的求仕之路,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

王懿荣,字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自号养潜居士,谥号“文敏”。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初八(1845年7月12日)出生于山东福山县古现镇东村(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街道)。

王懿荣出身于仕宦书香世家。他的祖父王兆琛,为经魁(明清乡试以五经取士,每经第一名为经魁)、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掌修国史、实录的史官),官至山西巡抚。父亲王祖源为拔贡(文行兼优的秀才,被各省学政推荐到京城朝考,称拔贡),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是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

王懿荣后来从事古文字及金石文物的研究,是与受他祖父及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分不开的。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2)

王懿荣6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第一位启蒙老师是他的外叔祖谢教之。15岁前,他一直在家乡学习,受业老师除谢教之外,还有他的母舅谢琴南、谢价人和谢应起,他们都是饱学之士。王懿荣从他们身上,接受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1859年(咸丰九年),15岁的王懿荣和弟妹随母亲谢夫人来到京城。进士出身的翰林院编修崔穆之做了他的老师。

1860年,王祖源奉旨回家乡兴办团练。王懿荣随父亲来到了济南,就读于济南的泺源书院。

1862,18岁的王懿荣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屡次没有考中,光乡试就参加了8次,等到中了举人,已经过了17个年头了。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3)

乡试,亦称“秋试”或“秋闱”。考试时间在八月份的京城及各省城举行,参加乡试的是通过本省学政巡回科考所录取的成绩优良的秀才。

1879年(光绪五年),王懿荣再一次参加顺天府乡试,终于考中了第31名举人。此时王懿荣已经是35岁了。

当时,主持考试的是翰林院编修缪荃孙。缪荃孙曾拜张之洞为师,并协助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而张之洞是王懿荣的妹夫。张之洞将内兄介绍给了缪荃孙。缪荃孙长考据,通训诂,尤精金石、目录之学,而王懿荣在金石学方面已经造诣颇深,只是尚未考取功名,所以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切磋学问。

王懿荣中举以后,又顺利通过了复试,被钦定为一等第七名。

1880年(光绪六年),王懿荣参加了会试。会试是在科举的仕途中关键的一级台阶。会试在京城举行,称“春试”或“春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三月份举行,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

会试的同考官是翰林院编修陈启泰。他为王懿荣写的推荐批语是:

跌宕纵横,不可一世,信是才人之笔。《易》旁推交通,《书》畅茂,《诗》古雅,《春秋》有断,《制礼》考据精确,出笔俱傲兀不群。渊懿赅洽,足征讨论功深。合观十四艺,于经学、史学、小学、天文、舆地、金石均能通贯,非从摭拾得来,望而知为泽古之士。

从批语中可以看出,王懿荣的考据、金石等学问已非同小可。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4)

几天后,王懿荣又顺利地通过了复试和殿试。复试揭榜时钦定一等第35名,殿试二甲第十七名。

最后是参加庶吉士的朝考选拔。这也是仕途中的重要一步。考不上庶吉士的进士,就要排队等空缺,有了空缺,才可补任主事、知县之类的官员。等空缺期间,只有空衔,没有薪俸,生活十分清苦。考取了庶吉士就用不着候补了,他们在庶吉士教习馆学习3年后,便可直接担任翰林院的编修、检讨,或在各部任主事、各省任知县。庶吉士有俸禄。

朝考揭晓,王懿荣被评为一等第3名。他从6岁读书时算起,为之整整艰苦奋斗了30年的愿望,如今终于得到实现,一朝解冻,春色满园。

三次就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任时间总共只有两年

1883年(光绪九年),王懿荣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进而被任命为国史馆协修官。次年,他又被任命为会典馆(专修清历朝有关典章制度的机构)纂修。

1889年(光绪十五年),王懿荣参加御史考核,钦取第一名,为记名御史,并晋升为翰林院侍讲。1893年(光绪十九年)秋,王懿荣奉旨任河南省乡试正考官。

1894年(光绪二十年),王懿荣通过“京察”(考核京官的制度)考核,被评为一等。翰林院所属的官员“京察”列为一等的,就可以获得任知府或道员的资格。由此,他在仕途上迈出了一大步。

同年四月,王懿荣又参加了翰林大考。在应考官员中,王懿荣是钦定一等的6名官员之一。王懿荣升为翰林院侍读。五月七日,皇帝上谕:翰林院侍读王懿荣着在南书房行走。同年五月,王懿荣又被光绪皇帝圈定为起居注官。起居注官是内廷侍从皇帝并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这时候的王懿荣进入了朝廷中枢机构。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5)

1894年7月16日,王懿荣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总管全国各地的各级官学。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部长。

王懿荣任祭酒时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他只任职半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月16日,他申请回籍办理团练(类似于民兵组织)获准。但他在登州还没有组织起地方武装,清政府便在1895年4月17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6)

5月17日,王懿荣接到通知,和议已定,停办团练,回京供职。6月10日,王懿荣第二次任国子监祭酒。

王懿荣第二次任国子监祭酒也不过半年时间。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18日,其母谢太夫人因年事已高,病逝于福山城内北街里。王懿荣奔丧守孝。二年后才回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2日,王懿荣奉旨仍在南书房行走。次年7月6日,被补授国子监祭酒,一直到1900年8月15日为国殉难之日。

发现甲骨文,王懿荣肯定了商代的存在

什么叫甲骨文?所谓甲就是龟甲;骨主要指兽骨。古人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刻写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便叫做“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龟甲文”、“龟版文”、“甲骨刻文”也是甲骨文的别种叫法。

甲骨文是我国商代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殷墟出土的甲骨约16万余片。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7)

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未被认出以前,它们只是被当做一味叫"龙骨"的药材,卖进药店,然后被捣成药粉,成为病人的内服或外敷药。

最先把龙骨当成药材的,是住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他身上生了脓疮,可无钱买药,无奈中从地上随手捡起几片甲骨,磨成粉末后就往脓疮上敷,谁知疮面脓水被骨粉吸干病好了。于是他索性不做剃头匠了,专门收集"龙骨"赚钱。他一边以六文钱一斤买给药铺,一边把"龙骨"研成了细粉,包成小包,摆起摊子,以刀枪跌打药为名往外卖。小屯村的村民也跟着捡拾"龙骨"去赚钱了。

1899年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用了许多药,却总是不见成效。京城里一位资深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药方上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他就特意让家人从药店里买回了没有捣碎的龙骨,未煎之前先打开药包查看,竟然发现了“龙骨”上有许多符号,并且很有规律,不像是自然生成,而像是被人刻上去的。他惊喜地感觉到,这有可能是比古篆文还要早的文字。他专门派人去鹤年堂药店,将“龙骨”全部买了回来。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8)

无巧不成书,王懿荣的山东同乡,潍县古董商人范维卿从河南来到了他家,把从收购来的12片龙骨请他鉴别。王懿荣对龙骨已有了深刻印象,见到范维卿带来的一包龙骨,兴奋异常。他立即买了下来。

精通史料典籍的王懿荣,对龙骨上的道道划划符号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鉴别、验证,“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他终于解开了“龙骨”上神秘符号的秘密,断定这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古人在龟甲和兽骨上用火灼刻的古老文字。这些神秘符号代表的是汉字的源流,是能够证明“商”这个朝代在历史中确实存在过的实物。

于是,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这样被王懿荣首次发现了。

龙骨的所在地,是在河南安阳县北小屯村。当地的农民之所以能够在地里翻耕出"龙骨",是因为我国商朝后半期的都城设于此处,自公元前 14 世纪盘庚迁都至殷起到帝辛(纣)止,共 270多年。所以历史学家称安阳小屯为“殷墟”,甲骨文是殷(商又称殷)墟的遗物。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9)

王懿荣大约买过三批甲骨,计1500余片。第一次是在1899年秋,范维卿以12片甲骨售于王氏,每片银二两。第二次是在1900年春,范维卿又以八百多片售于王氏,其中有一片是全甲,上面刻了52个字。第三次也是在同年,“后有潍县赵执斋得数百片,亦售文敏。”此外,还另有“潍县古董商王缉,曾于是年将 100余片甲骨卖给王懿荣。”

55岁的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既是偶然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早在他未中进士前,就长期受其父亲影响,酷爱研究金石文字学。凡有价值的金石、印章、残石、碑帖、古钱、善本、字画等,都设法购置收藏。“鉴赏之余,爬罗剔抉,钩稽年代,补经史,搜先达所未闻,通前贤所未解,多有创见。”

王懿荣“好古成魔”。他在一首自嘲诗中写道:“廿年冷臣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癫癫。”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10)

购置文物耗费了他不少钱财,有时为了收购文物不得不典当妻子的嫁奁、首饰。典当衣物还不够时,不得不将原有藏品拣出一些抵押出去,前后抵押了一百多种,然后再设法赎回。

他在一首诗中描写了自己的窘况:“典衣还惹群书债,拆券时蒙小贾差。如此壮年如此过,争令二老见穷愁。”可见,王懿荣对金石收藏的爱好,到达了沉醉痴迷的地步。

他的志趣与真爱并不在仕途,而是在收藏和研究金石文物、古籍字画。他从骨子里就不是一个官僚政客,而是一个文人名士。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11)

几十年中,王懿荣走到那里就在那里搜集文物。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玩赏和收藏文物始终是他的最爱。

在烟台看望亲戚时,他从城里买到汉朝官印、私印各一方,并花了两千元买到张刻《玉篇广均》一函;在回京应试的路上,他从古董商杨实斋手中买到古彝器,又从一位被称为小苏的古董商中买到一把古剑。

在直隶盐山县,他得到了一块天保造像残石。天保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550—559),距其时已1300多年。

王懿荣奉旨到河南当考官期间,出重金购下一块《刘怀民墓志》。清季方若的《校碑随笔》中记载了这件事:王懿荣“以千金易石”。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12)

王懿荣不仅嗜于收藏,而且精于考订。他对各种出土、传世的文物古器就其名称、类别、型式、纹样、文字、书体、功用等特征进行考证,判断年代,鉴别真伪。他曾撰写了《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天壤阁杂记》等一批金石学著作。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王懿荣以身殉国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不久,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6月17 日(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派兵部侍郎李端遇、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按上喻的说法,王懿荣他们的职责是,办理京师团练事宜,会同五城御史,督率兵勇,严密稽查,加强巡逻,城门出入,按时开闭,以保京城安定。

王懿荣算是临危受命,但他知道自己一介书生,无法力挽狂澜。接到朝廷上谕后,他喟然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为国捐躯的时候已经到了。

李端遇生病告假,王懿荣只能是“尽其心力之所能为者而已”。虽四处奔走,只召集了1500人的团民。此时的朝廷各部门,人心惶惶,几乎没有人上班了,也没有什么人会把办团练当作一件正经事。团民们没有武器,王懿荣只好向任湖广总督的妹夫张之洞“暂乞军械”。尽管王懿荣一无办团练经费,二无军事指挥权,但他仍然每天都到宣武门外琉璃厂的团练局,尽心尽责地想为朝廷增添一支抵抗侵略者的民团队伍。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13)

王懿荣家的庭院里有一口井,井口很大,平日为安全起见,在井口上放了一块横石,周围设有井栏。他任团练大臣后,深知京师必危,就与夫人率领仆人启开横石,将井挖深掏净,预备作为城破之日的最后归宿之地。

8月14日这一天,王懿荣还是像往常一样,从宣武门而出,来到团练局上班。这时侵略军已攻入京城。他明知大势已去,但还是坚持抵抗,到晚上才回家。

次日上午,王懿荣获悉慈禧太后率光绪帝及王公亲贵于拂晓往西逃跑后,就对夫人说:“吾义不可苟生!”并用楷书在纸上写下了绝命书: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绝命书末署“京师团练大臣国子监祭酒南书房翰林王懿荣”。这一纸绝命书现存故宫博物院。

历史上有几个急流勇退的人物(王懿荣考举人考了17年)(14)

写了绝命书后,王懿荣即“吞金二钱不绝,复仰药仍不绝,遂率夫人谢云鹤、长媳张允淑投井壮烈殉国。”

“发现甲骨文,肯定了商代的存在和年代,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王懿荣是公认第一位发现人。”王懿荣的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文字和古代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王懿荣还是一位爱国志士。“他为了向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表示抗议,不惜坠井自尽,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民族气节。”

参考书目:《王懿荣与甲骨文》、《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始末》、《王文敏公懿荣年谱》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