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的文字演变(为什么古人把济)(1)

济源是济水的源头,济源因济水而得名。古济水三隐三现,越黄河而过,独流大海,成为千古之迷,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为什么古人把这条河叫济水,却鲜有人探究。古籍《禹贡》里有句话:“禹导沇东流为济”,也没清楚的解释把沇水向东导流怎么就成了济水?向南导流,向北导流会叫什么?更为离奇的是,历史上无论是从古籍书还是到民间,却给这条河起了很多名字:珠龙河、潴泷河、潴笼河、沇水、兖、若水、齐水、汜水、姬水、汉水、泲、渰、奄、渷。但最终古人把“济”字给了这条河,济水成了这条河名字的统称,“济水”常见于古籍《禹贡》《水经注》《尔雅》《战国策》。

济的文字演变(为什么古人把济)(2)

一、历史上济水的名字。

为什么古人把“济”字给了这条河?我们先从它众多名字的来历一一谈起。很多人有乳名、小名和大名,通过学习,济水就和人一样,也有乳名、小名和大名,乳名叫沇水,小名叫珠龙河或潴泷河,大名叫济水。通过探究济水的名字,到最后归结其名,我认为对于当代社会还是很有意义的。

1.沇(yan)水(乳名):古人说沇水,是王屋山中升起的一种云气,落于天坛峰上,化而为水,滴到了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这水本是自然之水,无名之水,称其沇水。中华大字典里解释“沇水”时,也引用了《禹贡》《水经》等一些古代地理书籍的说法:“禹导沇东流为济”,“黄河北岸济水为沇水”等等,但均未从根本上解释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太乙池里的那汪清泉,为何称“沇”?难怪古人称沇水为神水。

沇在中华大字典里解释也做“兖”、“渷”字,《禹贡》里说济水把天下分九州,其中一个州叫兖州,古代时候的兖州在如今的山东,是古济水流过的地区,称为兖州不以为奇,因为在当今的孟州南庄镇有个村子叫沇村,也是因为是古济水流经过的村子,两地取名“兖”,就如同山东诸地济南、济宁、济阳一样,都因此河得名。

有位学者在一篇文章里有过对“兖水”这样解释:古代时候轩辕皇帝,把济源王屋山地区曾经称为“兖州”,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所以就叫沇水。

综上所述,大概就是它浮名“沇”的来历吧。

2.潴泷河:这是济水在黄河北岸的济源、沁阳、孟州、温县等等,古济水河流过的村子,沿岸的老百姓对济水的叫称---潴泷河或潴笼河,远在千里的淄博,这个城市里有座桥也叫潴泷桥,为什么叫潴泷河?先听听一个小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来到到王屋山,看见一股股黑雾从太乙池中冒出,知道有妖精作怪了,就直奔太乙池畔,厉声喝道:“呔!何方妖孽,在此作怪,还不快快出来投降!”把避水珠往太乙池中一投,黑雾收起,池水退去,那水妖无处隐藏,只好向大禹求饶。大禹说:“想叫我饶你并不难,你得依我一件事情。”那水妖忙问:“什么事情?”大禹说:“我现在命你向东流,下山为民造福去吧!”说罢,用划水铲在地面上划线,让那水妖听着声音顺着划的水线在地下往王屋山下钻,到了现在济渎庙这个地方,那水妖忽然在地下喊到:“不行呀! 钻不动啦!”大禹问:“为啥钻不动?”“这里有块石头挡着,钻不过去。”大禹听了,见这个地方位置适中, 四边的地都可以浇到,就说:“好吧,既然钻不动,你就出来吧!”半天不见出来。又问:“咋啦,为啥不出来。”那水妖在地下说:“石缝太窄, 我钻不上去。”大禹说:“你给我用点力气往上挤!”那水妖听了,在地下用劲往上一挤,“咕嘟”一声,就见一股清灵灵的泉水, 从地下冒出来,这股水因为是地下挤上来的,就叫挤水,后来又渐渐地叫成济水了。

我们中国人是形象思维,看到山的造型就造出了“山”的字,古代济水河,它三隐三现,有时候它从地下走,有时候它从地面上走,而且它的河道弯弯曲曲、曲曲折折,我们的先民们从它的地形地貌中看,好似潴泷拱出来的,所以先民们就形象的叫它潴泷河。

千里之外的淄博讲潴泷河故事的时候,直接讲的就是一只潴泷拱出来的河道。

3.潴笼河:这个名字出现在沁阳崇义一带的桥上,是我们沁阳先民们听到潴泷河名字后,由于缺乏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文化,听音把它演绎出来的名字叫潴笼河,其实就是潴泷河。

4.珠龙河:古人说:济水发源于王屋天坛山太乙池,潜流八十余里,在龙潭和济渎庙涌出地面。在龙潭寺涌出地面的泉水,是济水的西源,因这个地名带有“龙”字,这个水叫龙水。济渎庙涌出的水,是济水的东源,从地下涌出的泉水有很多气泡,圆圆的好像一个个珍珠一样,这个水叫珠水。当珠水和龙水汇合后,叫它珠龙水,这是我们很文化的济源人对这条河的雅称。

5、齐水:许慎《说文解字》:“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从字形上看,在甲骨文、金文中,繁体“齊”字的上面有三个似箭簇的菱形,或是三个似蝌蚪的圆形,与“泉”字古字形的上面是一致的,就是三个泉字,三为多,意即齐水发源于多眼泉水。

济水的源头来自泉水,这与其他河流是不同的。在金文、篆字中,“齐”字后来下边又多了两横,演变成繁体字“齊”。这两横与甲骨文中的“水”字又有一定的关联。王秀亮、姜磊认为:“据研究推断,周人语言,齐、济读音不同,亦即周代雅言‘济’字的读音和‘齐’字不同,久之人们也就忘记了它们的关联。但是,古代音韵‘齐’与‘济’是相通的。《唐韵》《集韵》皆谓‘济,齐也’。”

《淮南子·地形训》曰:“是故白水宜玉,黑水宜砥,青水宜碧,赤水宜丹,黄水宜金,清水宜龟。汾水濛浊而宜麻,泲(jǐ)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luò)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济水通和而宜麦”是古人早有的定论。甲骨文、金文的“齐”字上面又像整齐的麦穗。这也和济水流域从古至今都是小麦主产区相一致。

6.姬水: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说文》注释“姬”字:“黄帝居姬水,以为姓。”据此史料,现在一般史学家考证之后普遍认为: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一带。但近期网络上流传着魏文成的一篇《“姬水”为“济水”》的文章。他认为:“姬水,无疑就是‘济水’,是属于山东省境内的济河。”“根据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记载,笔者认为‘姬水’其实就是‘济水’,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的不同写法,造成的字形上的差异而已。按照古代汉语知识这叫‘假借’。也就是将‘姬水’假借为‘济水’,或者是将‘济水’假借为‘姬水’了。而二者的语音却是相同的,是符合假借的条件的。”

这也许是“黄帝以姬水成”的由来,也就是说黄帝因为祭祀姬水即济水而成功的由来。因为古人认为王屋山太乙池为姬水即济水之源。魏文成的观点大胆、新颖,不能说没有一定根据吧。

7.泲(ji)水:济水也称“泲”水。在《济南人话济南》作者是这样写的:据《说文解字》,在“四渎”之一这个意义上的“济”字,严格地说,其对应的繁体字并不是“濟”,而是“泲”。“濟”是今河北省滏阳河上游的另一条小支流,又称泜(chi 2声)水。它的另一个意思是“渡河”,后来的救济、经济等意义的“濟”就是这个字的引申义。不过,大概因为濟这条河实在太小了,最晚到了汉代的时候,人们已经把“四渎”之一的“泲”和“渡河”的“濟”混而为一了。因此,传下来的文献上都把四渎之一的“泲水”写“濟水”,现在又简化为“济水”。

8.汉水:(借用王明信老师的文章) 济水在济宁、菏泽这段,历史上曾被称为汉水,济水之南的土地被称为汉南,这点很少有人知道。《吕氏春秋·异用》中记载汤令祝网者网开三面,“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也。’四十国归之。”这个故事讲的是捕猎者将网设置四面,并祷告:“从高空下来的,从地下飞起的,从四方飞来的,全部碰到我的网!”商汤看见了,把网三面解除,只留下一面,并更改祷词:“想向左的向左飞走,想向右的向右,想飞向高空的飞向高空,想飞向地下的飞向地下,不想活的才进我的网。”商汤的仁慈都惠及了禽兽,感动了汉南四十国,都来归顺了商。这个汉南在哪里呢?徐子红、董梁英在《商都亳研究》中,徐子红在《济水又名汉水考》中都论证了夏商之际汉南的地望。他们一致认为:“汉南”即济水之南,济水又名汉水。济水之南各国与商汤之国相邻,包括有仍(今济宁)、有缗(今金乡县西)、有莘(曹县莘冢集)、赞(即菅,单县谢集乡)、茅(今武成县境)、卞(武成境)、珲、薛等国,史载这些方国都是反叛夏桀助商伐夏的,商汤之国在济水之南得到这些方国的支持,故能北伐韦、昆吾,西进灭夏,予史证之,“汉南”正是济水之南。汉水即济水!这又解开了《孟子》称江、河、淮、汉为四渎之谜。从大禹治水四渎之名证之。《史记·殷本纪》记,商汤伐夏还亳,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孟子·滕文公下》有:“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使禹治之……水由地中行,江、河、淮、汉是也。”二者所言,都是大禹治水之事,都指出了所治之四渎,而不同的是商汤所指的四渎为江、河、淮、济,孟子所指的四渎为江、河、淮、汉,四渎中三渎相同,只有一渎不同。这不能解释为《孟子》一书有误,或后世传抄有误。孟子治学严谨,学生徒弟不少,不会出现弄错名称的低级错误。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即济水在当时又名汉水,济、汉其实为一名两读。

9.若水:我市在2019年《济水志》在审编中,邀请了国内很多学者,其中有个叫韩鹏的学者说,济水也叫若水。老子所著《道德经》中所悟“上善若水”中的若水,莫非就是指的是济水?据温县考证,老子从洛阳辞官,在温县东口村隐居了二十年,老子整日就是以济水为伴,所悟的水,就是济水。

10.汜(si)水:温县一带的古部落给它命名为汜水。

11. 济河:济水源于济源又名济河,现在济源市还有济河灌区,济河灌区的各条、各段河流又有不同的名字。(借王明信老师的文章)

(1)解放河:1955年扩建后又称解放河。

(2)上堰河:珠河是引万泉寨之水到庙街的上堰河。上堰河始建于唐太和年间,1959年重建。

(3)下堰河:下堰河引济水东源济水池水和珍珠泉水到亚桥村(现亚桥居委会)东。

(4)百尺沟:济水源头最早的水利工程是在隋代仁寿三年(603年)建成的,名“百尺沟”。《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记载:“在县东北六里,引济水灌溉,仁寿三年置。初分功,人穿十丈,故名百尺沟。”

(5)千仓渠:唐代,河阳节度使温造在济水东西源头之间兴修水利,名“千仓渠”,到宋代扩改后,称“千功渠”。

(6)亨利渠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济源知县夏霖分千仓渠下堰之水开渠,灌溉南水屯等村5000余亩,名亨利渠。

(7)顺利渠:元代至元年间,怀孟府总管石林引千仓渠下流水穿河内城而入府城,名顺利渠。渠上修有二桥:利津桥、揽胜桥,形成了河内八景之一的“济水托蓝”景观。顺利渠日久淤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怀庆知府龚其裕重浚。

二、因济水有其独特的秉性、高洁的品德、灿烂的文明,所以古人就把“济”字给这条河。

有学者说:在远古时代,交通不便,地区之间相互隔绝,不同地方的人民感知了济水的存在与福泽,便对济水有了不同的称谓、表达和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增多、文字演变,人们对济水的称谓、表达和记载也就逐渐统一,约定俗成了就叫济水。

特别是何幼琦老师在《古济水钩沉》中,对济水名称的演变有着精辟的分析:“济水之所以先名沇(yǎn)而后名济,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只能是在原始社会时,王屋山一带的部落,给它命名为沇水,后来写成济水。这个名字传到中下游,就成了全程的公名。”

我愚笨的认为,很多学者们和何幼琦说的,还是没明白为什么古人把“济”字给了这条河?

为什么古人把“济”字给了这条河?我认为从济水顽强的秉性、高洁的品德、灿烂的文明谈起,就能说的清,说的明。

1.济水秉性--水德。

济水地涌泉水形成一条河流,没洪涝之害。它不仅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永不回头的精神,它还有较高的品德,是被人格化的一条河。

在“四渎”之中,只有济水清澈洁净、波澜不惊、温文尔雅、润泽万物,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清正”、“高洁”、“宽厚”、“济世”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境界不谋而合。古人称道“水清莫如济”,济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被文人雅士们视修身立业的精神楷模。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下《题济水》,以“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赞其高洁。

北宋名相文彦博也在其《题济渎》中,用“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来赞美济水顽强与高洁的品性。 “四渎”之中,惟有济水独清,横贯黄河而不浊。她秉性顽强、不滥不竭、济世泽民、品质高洁。

古人通常把他们中品高学渊、不慕荣华、不随波逐流的群体称为“清流”,清流这个词以及清白,清静,清贫,清高,清廉,清纯,清正原来都从济水来。这些词自古以来都是知识分子追求的情操境界和文化人格。

自古以来,济水贯黄河而不浑,历曲折而入海的独特个性,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自洁、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高贵禀性;历代文人仕子对济水的歌咏之作,也成为传承民族精神、承载传统文化的奇葩。

2.济水孕育出无数灿烂文明。

在山东临淄有个特别的中国古车博物馆,建在高速路下面,是以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后李春秋殉车马为基础而建的,马在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什么殉马坑内有殉战车10辆,马32匹,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为当代全国之冠,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最后考古专家给出答案是,古代济水,流经过这个地放,没什么自然灾害,而且济水给沿岸带来的是粮食丰收,水草茂盛,有足够的能力去养马,所以在这里有这么大一个车马坑就不奇怪了。

古济水流域物产丰富,为古代王侯激烈争夺之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济水中上游的楚汉战争和济水下游春秋时期的五霸争雄。五霸争雄指的是:公元前7世纪前后中原地带诸侯争霸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成为霸主的是齐桓公。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中原,除了有足智多谋的管仲辅佐外,更主要的是齐国位居古济水流域,得天独厚的济水资源不仅为发展农桑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且济水东通大海,占尽舟楫之利。可以说,没有济水,齐桓公不可能称霸中原。

据济水故道上的山东《定陶县志》的有关记载:定陶春秋时称曹国,是七十二国之一。曹国因“得济水之利,富甲天下”。流经那里的济水是南济,加上各支流,水路四通八达。人们利用济水种植农桑,发展制陶,并通过水路运输,到淮河流域的楚国等地做生意。曹国民富国强,被时人称为“天下之甲”。有关陶朱公的故事就是一个足以反映定陶富庶的例子。陶朱公就是范蠡。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人,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越国被吴国打败后,他随国王勾践到吴国为质3年。3年里,他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满回到越国,帮助越王治国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范蠡后来游历到陶地,见那里物产丰富,就住下来从事经商活动,易名陶朱公。范蠡经商成了陶地首富,被后人尊为商人的始祖神,陶朱公也成了元宝的别称。

济水曾流过的地方,恩惠了一方人,他们对济水是多么的崇敬,不仅以济水取名字,还建了很多祭祀济水河神的庙宇---济渎庙,全国有上百处济渎庙,其中我们济源的是最大的。

在古济水滋养下,济水流域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贤相名将、人文荟萃、不乏其人,涌现出了思想家老子、孔子,军事家司马懿,政治家裴休、齐恒公,文学家李商隐、韩愈、白居易,音乐家朱载堉,画家荆浩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历代文人墨客对济水的歌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济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济水流过的地放曾孕育了多少济水文明。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化。

济:中华大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1、渡,过河:同舟共济。2、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补益:无济于事。

如果细心研究过黄河和济水的关系后,就会发现哺育华夏儿女的第一口乳汁,并不是黄河,而是济水,济水才是我们真正的母亲河。

济水以它宽厚、博大的胸怀,滋润了万物,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它是一条帮助人类的河,它是一条仁爱之河,世人敬它,世人爱它,所以古人就把最仁爱的字“济”给了这条河---“济水”。

写到此,就足以证明古人把“济”字给了这条河的理由,你认同吗?

三、济水对济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济源位于济水源头,济源人在愚公移山精神、济水精神和济水君子之德的影响下,济源人有生以来就具有纯朴、务实、厚道、热情好客、敢想敢干、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永往无前的精神和品质。

正是因为济源人有这种精神和品质:济源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等称号。在济源人民群众中还涌现了大量道德模范楷模,他们是十年如一日投身公益事业的老干部赵宗孝;用柔弱双肩托起家庭重担的邵原镇邵原村妇女卢金凤;16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植物人妻子的梨林镇老人李玉儒事迹;真心呵护孤寡老人和孤残弃婴的原轵城镇福利院院长李远志;靠坚强的毅力艰辛持家40多年的思礼镇范寺村双目失明老人彭世英,有十八年把辖区当家庭,把居民当亲人,早出晚归,从未过过星期天节假日,他立足辖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作为,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用满腔赤诚积极打造出了平安社区,心系群众,爱民利民,用一颗爱心温暖了辖区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得到了辖区群众的高度赞誉有敬业奉献的毛立争。

能生在济源,做为一名济水人我很骄傲,做为一名济源人我很自豪!

济的文字演变(为什么古人把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