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华为,大家都说他执行力强,狼性文化,能打硬仗、胜仗。

他们之所以能有强大执行力,背后是由华为的组织管理模式决定的。在华为内部,一直强调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体奋斗,并且以团队成功作为个体成功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只要华为人不偏离路线,必然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执行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像华为一样打造基于群体奋斗的组织竞争力,如何让每一个人基于组织目标进行艰苦奋斗呢?这就要靠制度了,毕竟企业最终拼的是组织层面的竞争力,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华为有两个制度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流程管理,一个是目标管理。

靠谱的制度,才有靠谱的企业

流程对一个企业有多重要呢,麦当劳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员工,二流的管理者,一流的流程。所谓“三流的员工”,不要求员工素质太高,高中毕业就可以了。什么叫“一流的流程”?做任何事情都讲流程。比如打扫厕所,有手册规定操作流程分几步;选店址,有操作流程一二三四怎么做。在这样的流程规范之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员工足够用了,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一流人才。当然了,我们举麦当劳这个例子,只是证明流程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但不同性质的企业情况不一样,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只要把流程理顺了,就不需要聘请高精尖的人才了,这是一个误区,创新领域的企业尤其要注意。

面对如此重要的流程管理,华为是怎么处理的呢?他们设计流程有一个根本出发点,一切从简。用华为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产粮食的流程都要砍掉。华为觉得,只有化繁为简,通过流程优化,让各个环节变得简单朴实,任务完成时间才会大大减少,失误率也会降低。这样最后的利润就会得到大幅度增长。

举个例子,客户资料管理一直是通讯行业的一个难题,华为对资料的制作和管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简,从简到精的螺旋式发展。2000年华为资料开发部刚成立的时候,全部资料只有一个便携机包,严重不满足客户的需求。资料部的同事一看不行啊,又是请求欧洲友商的技术指导,又是向服务部和市场部取经,最终用8年的时候搞了两次资料清单升级,整理出了113本文档。按理,这次资料是完善了,但是华为对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好多工程师反而反应资料规模太大了,查起来太费力,而且有些资料他们并不需要。

怎么办?资料部员工认为必须精简资料。最终,他们确定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方法:一是转变视角,即为客户写资料而不是为产品写资料;二是关注客户体验,即在考虑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体验;三是走近客户,即抓住一切机会去贴近用户,了解用户的需要,然后再写资料。

通过努力,华为做到了“零”资料,当然这个“零”并非没有资料,而是客户感知不到资料的存在,意味着客户相当满意。

除了优化流程之外,华为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制度,就是目标管理。我们都知道,华为员工有全世界一流的执行力,但却很少有人深思,为啥他们能指哪打哪?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华为所有员工的战略目标,都是合理的。这个合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难度合适,正好可以“跳起来摘桃”;二是执行过程可控,每个任务都做到可视化。

好多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企业,都豪情万丈,有很多宏伟的大目标。雄心壮志当然是好事,但也不能不顾现实情况好高骛远,否则定下目标也无法实现。在这一点上,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就特别清醒,他常常说,“我没有思考什么远大的理想,我正在思考的不过是未来两年我要做什么,怎么做……”

总裁都如此,整个企业的风气自然也不会差。在华为,所有工作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考虑挑战性,更要具有可实现性,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每个人的目标可以是“跳起来摘桃”,但不能是“跳起来摘星星”。就是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每个华为人都干劲十足。

除了难度合适,华为目标管理还有一个小妙招,叫做任务计划卡。这是为了保证每个员工在实现目标的途中就不会偏航。

不知道你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头的工作一多,自己就先乱了套,不知道先干什么好了,结果忙活了一天,快下班时才发现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还没有做。以忙碌著称的华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那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其实很简单,华为设计了一个叫做任务计划卡的小卡片,在开始任何有建树的工作任务之前,员工先要通过任务记录卡规划工作,比如以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将任务分为A、B、C、D不同等级,然后把卡片贴在工位的显著位置。

借助这个小卡片,华为人不仅保持了流畅的工作节奏,也避免了工作中还要考虑应该做好哪些工作等问题,实现了全天候的高效工作状态。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不过,一个企业如果想崛起,优秀的制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人情激励也很重要。

在华为,要想成为管理层,你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有责任、有担当。任正非就曾感慨过,这个时代最崇高的是责任心,最可贵的是蜡烛精神,照亮了公司、消耗了自己。华为今天市场这么好,是大批华为人用青春和心血铺就的。

华为的管理层们,敬业到什么程度?有一年,华为驻海外某地区的区域经理去整改和验收,可是工作还没开展多久,麻烦就来了:该区域大规模暴发了恐怖的埃博拉病毒,而他们所在的站点正好分布在疫区。国际卫生组织紧急通知,让华为赶紧把项目组和客户转移到安全的区域。但是项目经理却很犹豫,因为一旦转移,就要重新调整交付计划,也就意味着年底实现目标的计划要泡汤了。最后,区域经理做了一个很冒险的决定,他说服客户,坚持待在原地继续进行整改和验收工作。

那时候,项目组所在的地区已经严重缺水,卫生条件也极差,就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跟不上。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区域经理和他的兄弟们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每个人的身体严重缺乏水分,皮肤干燥得都开裂了。但为了完成交付任务,大家互相鼓励,团结一致,每天都士气高涨。一份付出一分收获,最后这个区域所有的站点全部通过了预验收,华为的口碑也再一次在海外得到了弘扬。

除了有责任有担当,华为的管理层还特别重视员工指导。在华为,有一种古老的“师带徒”制度,华为人称为:导师制。说起这个制度的起源,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年,华为的内部刊物《华为人》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汽车厂生产的零件总有毛刺,于是一位工人就自己买了把锉刀,把问题零件的毛刺锉掉,这样,零件就能够100%合格了。可是,等到他退休以后,同样的一批零件却有大部分不合格,原来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

这个故事在华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华为管理者的重视。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意识到,为那些工作经验不足的新员工找一位“导师”是非常有必要的。说干就干,华为干脆建立了“一帮一,一对一”的全员导师制,每个新员工到岗之前,公司都会提前做好导师安排,以确保其入岗第一天就能够接受到导师全方位的指导。

华为的导师职责不仅仅在于业务、技术上的“传、帮、带”,还有思想和生活上的指引,帮助员工解决思想和情感问题。而且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这种“师徒”关系就不会轻易变动。通过这种有效的措施,华为新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迅速成长为会“打枪”的人。

不仅是新人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华为的高管们也能做到和员工无障碍沟通。任正非经常强调,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要放下身段和架子,因为管理中唯有打破上下级之间的界限,才能从员工那里听到真话,才能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做事。

关于放低身段去沟通这一点,华为的导师王丽雯深有体会。刚入职时,王丽雯曾在尼日利亚外派过一段时间,那里的客户十分苛刻,王丽雯在工作中经常受到投诉和斥责,每次她都强忍着泪水,微笑着与客户交流,承诺整改方案。

后来,王丽雯转型成为导师,带一位刚入职的下属。刚开始,王丽雯让他独立完成一个任务,并在3天内提交一份评估报告。可当王丽雯看到报告时,发现里面竟没有数据和信息。正准备责骂下属时,王丽雯想到了自己以前被客户责骂的经历,意识到自己用错了指导方法。

之后,王丽雯每次给下属布置任务前,都先为他制定好明确的目标及要求,果然下属的办事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一次,为了第二天的供应商大会,下属主动要求留下来做最后一晚的筹备工作,并且说:“我是华为人,就应该像你平时教我的那样做。”这让王丽雯感到十分欣慰。

在华为,几乎所有的管理层都跟王丽雯一样,从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下属,而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帮助下属不断成长,让下属心甘情愿地为华为奋斗。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华为人有很多优点,坚韧、负责、不服输等等。不过这一切优点的来源,其实都源于一个认知,那就是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管理者。

在当下,有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定位存在误区,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执行者,对于工作中需要哪些资源漠不关心。结果,他们经常陷入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哪怕自身已经足够努力,但仍然不能够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这种情况在华为就绝不可能发生,因为华为要求所有华为人不仅把自己定位成执行者,更要把自己定位成管理者,树立资源管理意识。只有当一个人学会对人、事、物等资源进行合理统筹时,他才可能成为高效的执行者。

一个真实的案例:2013年年初,华为人王艳被紧急派去阿联酋出差,支持企业业务产品准入的文档问题。当时有朋友对她说:“这个时候奔赴海外拓展企业业务,相当于去做‘炮灰’。”原来,当地的产品准入制度非常严格,没有完成认证并注册短名单的公司是不能参与项目投标的。更要命的是,这个短名单准入规则复杂、程序烦琐,项目部好几年都没啃下这块硬骨头。

不过王艳觉得,既然自己选择进入华为,就不应该惧怕挑战。华为在阿联酋的企业业务虽然起步晚,但机遇多,成长也快。于是,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前行。

来到阿联酋后,王艳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一份一份地查找合作伙伴的历史项目信息,并将其整理、装订成文档。期间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但是王艳都一一咬牙坚持了下来。在她的努力之下,好多难题被逐一化解,华为终于进入了阿联酋的项目短名单,成为客户几大项目的供应商。就这样,困扰华为5年之久的投标准入问题竟然被一个普普通通的新人解决掉了。

除了不怕困难之外,华为员工的管理层心态还体现在注重团队智慧的开发。任正非在《致新员工书》一文中这样说:“华为是集体,在华为要有团队精神,公司不欢迎那些喜欢单打独斗的人。”

2006年,华为在吉林的维护组刚从开发部调来3名新员工,就接到了当地的网络故障报告。客户要求华为人立即前往。由于新员工陈路在业务上负责支路,于是项目组组长决定让他去现场。

可是陈路作为一个新员工,并没有任何现场维护经验,当他听说要到客户机房现场定位时很没自信。结果,他好几天都没能整理出清晰的思路来,不仅自己着急,客户也非常失望。

组长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帮陈路把问题梳理一遍,随即召集了整个项目组员工。其他的团队成员也没有觉得这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大家积极参加,纷纷献计献策。大家一起对问题定位,最后形成了一个详细的问题清单。后来,陈路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一线还特意发来了表扬信。

在华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是所有华为人拧成一股绳,用团队的智慧成就了华为光明的未来。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两个要素,战略和执行力。要想做出一个好的战略很简单,管理层高瞻远瞩就可以了;可要想打造高效的执行力却很难,需要整个团队的努力和配合。

*文章部分资料引于《华为执行力》

管理十二板斧训练营

12项管理技巧,系统化提升管控能力

华为运营机制创新方法(华为跑得快执行力靠这3点)(1)

了解更多课程,请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