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1)

香港古称香江。据说,明代万历年间因转运东莞所产香木。始有香港之名。

至20世纪90年代,香港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亚洲的贸易、航运、服务业中心。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2)

由一个偏居一隅的穷乡僻壤发展成世界顶级的金融中心,一路开挂逆袭。

是什么机缘给他的这般奇遇,今天就来回顾一下香港的百年发展之路,来探讨一下城运背后的底层逻辑。

同时纠正一下很多心目中的偏见,在香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到底是什么。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3)

咱们以时间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

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

20世纪初至1949年共和国成立;

解放后至97年回归。

一、远东地区核心枢纽(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

清政府同意割让领土后,英国远征军将领义律选中了香港这个地方,认为它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可以作为海军的一个基地。

但是外交大臣巴卖尊并没有看上这个“破地方”,他看上的是舟山群岛,还因此把义律罢了官。

不过,舟山由于紧邻江南经济重心,清庭不舍割让。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4)

19世纪是大不列颠帝国的黄金岁月。

能进“日不落帝国”的法眼,香港的位置那是相当的优越,具体参照千年商都广州长盛不衰的奥秘,本节不再重述。

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三面环海,由于地球自转,北半球江河左侧拥有众多优良的天然海港。

在大英帝国全球梦想中,香港是远东地区的枢纽--四季不冻、港阔水深的维多利亚港,是发展其远东贸易的最佳选择。

英国占领后即宣布香港为自由港,由此时起,世界各地的货物及资金开始在港聚集。

凭着水深港阔的天然港,英国开始在本地建设货仓、码头等海港设备。

在租借港岛的第三年(1845年),英国就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金宝银行);1853年,英国渣打银行取得香港的货币发行权;1865年,英美德等国家在香港合创了汇丰银行。

与此同时,贸易洋行也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金融和贸易,这一对天生的好基友在香港开埠之初,就和这个小岛的命运绑定在一起。

几乎在同时,香港就迎来了第一个历史机遇,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战争波及整个南中国,不少华南商人远往香港,逃避战乱。

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万人,增至1861年的12万人,之后的趋势仍然有增无减,到了20世纪30年代,香港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近百万广东新移民的大型城市。

香港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南沿海的主要转口港。

二、香港的第一桶金(20世纪初至1949年)

说到香港,就不得不说上海。沪港两城之间,一直有相爱相杀的暗流涌动。

整个20实际上半场是上海的时代。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5)

辛亥革命以后,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再度加强--中央银行定址上海,同时(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部从北平迁往上海。

一直到1949年之前,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业的发展,无论规模、实力,还是影响力,都无法望上海之项背。

然而由于日本侵华,1937年上海沦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香港一下成了全国唯一的、最安全的城市,上海人也开始大规模移居香港了。

大批银行家和商人纷纷南下,香港的民间财富陡增。

后面紧接着就是解放战争,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溃败,沪上资本开始大规模地涌入香港。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开始到50年代初期,上海(包括长三角地区)移民带来的财富占当时香港社会总财富的一半以上,包玉刚、董建华都是当初这些上海移民的后代。

一起一落的历史翻云覆雨,正是香港真正繁荣的起点。

战争的灰烬给香港带来了资金、设备、专业人才和大量人口(1949年之前香港人口大约50万1949年后涌入的难民达到100万左右,1949-1978年间“非法”移民又达到100万左右)50年代后期,香港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繁荣时期(旧)上海的支柱工业、纺织业,也成了香港的第一桶金。

三、黄金时代的到来(1949年至1997香港回归)

虽然香港在前两个阶段发展很快,不过令香港真正迎来质变的却是在二战后。

1949年人民解放军在进军到罗湖被中央下令停止,因为香港的战略重要性,政策的定调:维持现状,长远打算,充分利用。

作为回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于1950年率先承认,这是除苏联以外,第一个承认的欧美国家。

1960年代内地又是一连串的饥荒与动荡,大批内地人或翻山越岭、或泅渡过海涌入香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逃港潮”1950年香港人口已超过220万人;1961年达到310万人;1971年逼近400万人……香港进入了一个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6)

30多年里,近百万内地人在香港落地生根。为香港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国对华进行禁运,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香港几乎是内地与世界交流的唯一窗口,强大的经济机器在暴增的人口推动下大力运转。

整个1960年代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2.7%,到1969年底香港的人均GDP上涨到829美元,1978年内地开始改革开放,超过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又再次为香港注入强心剂。

改革开放早期,在对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FDI)中,港资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内地快速复制了香港模式,出口加工业从珠江三角洲向广袤的内地拓展,最终创造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时代--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如此巨大的产量和市场,使得香港的地位变得格外特殊。

借此东风香港顺利完成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顺理成章地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各大国际企业和金融集团纷纷在香港设立亚太总部。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7)

香港毫无疑义地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彻底完成了从贫瘠之地到东方之珠的华丽升级。

四、到底什么是城运

所谓城运,就是在风口,抓住了一波一波的产业红利或者财富转移红利。

香港这种案例万中无一,连续数次踩中了百年历史转折中的财富、人口、产业转移红利。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8)

首先,在大陆文明到海洋文明发展过程中,香港位于远东的枢纽位置。

这就是地理因素,所谓先天骨骼惊奇。

其次,在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到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个动荡的一百年,香港充当了一个绿洲的角色,资本和财富天生畏惧风险,香港保持了相对安全、和平的环境。

第一个阶段,19世纪后半叶,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虹吸了整个华南低区的财富和人口,成功替代了广州。

20世纪初,因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携取了民国政府大量的资本财富、设备和技术,可以说是在上海的尸体上成长起来的。

1949年至香港回归前,香港作为中国透视世界的窗口,同样是西方进入中国的桥头堡,香港作为东方与西方沟通的桥梁,得天独厚地,几乎成为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的唯一中转站。

完全依赖贸易行业的“中转站”所带来的敛聚利益和无法估量的互动效应,使到香港短短几十年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小岛跻身于国际大都市的行列,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说句不好听的话,香港是在特殊时期靠虹吸了全中国的财富成长起来。

英国在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长达百年耻辱的近代史,香港的成功是以中国的战乱为代价的,这是香港的不幸,也是中国的不幸。

但是,历史不可能一直失位,注定回归正轨。

中国不可能只有一个出口,现在全方位开放,香港回归自己的位置在所难免

五、香港是谁建起来的

回顾香港百年发展历史就非常清楚了,香港到底是谁建起来的?

是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是富有经营头脑的上海人、以及全国各地以刻苦耐劳著称的中国人。

怎么看当下香港的发展(由偏僻岛群到全球顶级)(9)

他们也许是逃难者、他们也许是小市民、他们也许是冒险家,无论他们从何而来,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身负苦难、艰险、憧憬、勇气的开拓者。

他们都是中国人。

关注楼高城观,一起去探究:

个人成长的心法,

家族传承的家学,

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