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才华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进士)(1)

有这样一句话叫:北宋缺将。那么相反,北宋出色的宰相辈出,能让这些宰相看好、赞美的人,肯定也是前途无量。

比如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位,他叫孙洙,能得到包拯、欧阳修两位重臣联手推荐,当时的宰相韩琦被孙洙的文章感动到痛哭流涕。

按理说,在那个风云年代,他完全可以成为像王安石、苏轼那样的名臣,再不济也是章惇、曾布这种知名度差一些的。但为什么职业生涯并不出众呢?

一、感谢祖父

史书记载孙洙是广陵人,孙家也是广陵当地的大族、名族。其实孙洙出生在仪征县,属于广陵孙氏家族的一个小分支。

他的祖父叫孙再荣,兄弟数人不甚和睦,几个妯娌热衷于分家产。孙再荣想要维持大家庭的和谐,几次努力都无济于事。

贾谊的才华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进士)(2)

最终对家庭失望的他将自己名下的田产平均分给了几个兄弟,自己一家迁到了仪征县。当时他手头唯一的财富就是多达几千卷的书籍。

没有了经济来源,孙再荣一家只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条路。他辛勤教育子孙读书,无论是子辈还是孙辈,学习都由他亲自抓。可以说孙洙能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他祖父的教育。

看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说孙再荣太傻。读书固然重要,但能够吃饱饭、能够活下去更重要。哪能把家中的田地全部舍弃呢?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再荣的几个兄弟最后均坐吃山空,家庭破产。只有孙再荣这一支,凭借子孙的努力成为仪征县当地的富户。

二、未冠擢进士

古代有很多神童,那种小时便能作诗作文、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都被称为神童。但作为最标准的检验,能够年纪轻轻高中进士的,才是真正的神童。孙洙就是其中一位。

古代规定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相当于古代的成人礼。孙洙在行冠礼之前就考中了进士,等于还未成年就参加了工作。

贾谊的才华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进士)(3)

当时的包拯、欧阳修认为孙洙是个好苗子,推举他参加制科。

所谓的制科就是宋代专科考试。一共分成9个门类,其中3个面向布衣百姓,主要是为了招募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多数都是农业方面的人才。

其余6大类相当于公务员遴选,是从官员中选拔专项人才。

孙洙针对当时的现状,一口气写了50篇策论,阐述为政要领,献计献策。作为考官,宰相韩琦看后痛哭流涕,说:“这个岁数就可以透彻论述天下事,他就是当今的贾谊呀!”

贾谊是《过秦论》的作者,他当官时最擅长的便是评论时政。

有了这般出色的表现,为孙洙后来的仕途平坦、屡次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次制试考试中,同届“考生”还有二苏。与孙洙相比,二苏尤其是苏轼的仕途完全可以用惨淡形容。

现在看来,苏东坡职业生涯的波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话题。但想必当时的苏东坡,肯定是羡慕孙洙这种仕途无惊无险的。

贾谊的才华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进士)(4)

三、翘班还发牢骚

宋朝的名臣多有文学作品流传后世,孙洙也一样。其中一首《菩萨蛮》以开头这句:“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的牢骚话著名。

这句话解释为:现在的时辰也就二更天,离天亮还早呢。我想多玩会儿,干嘛死命催着我上班!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某天宋神宗在夜间突然要草拟诏书,写诏书这活儿是翰林院的,当时孙洙是翰林院的学士。

恰巧当天还是孙洙在翰林院值夜班,传旨的太监到了翰林院后发现人走屋空……这还得了!宫里马上派人去找。最后找来找去,发现孙洙正在太尉李端愿家中喝酒。

贾谊的才华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进士)(5)

当时李端愿新纳了一个小妾,这名小妾以一手精湛的琵琶技艺妙绝天下。李太尉和几个好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听曲、一边聊天。孙洙只顾着聚会了,忘记自己还有值晚班的职责。

宫里的太监们带着孙洙回到翰林院,后者极不情愿地完成工作后,文思泉涌,写下了牢骚满腹的《菩萨蛮》。其实是他错在先。

四、以丞辅期之

如果你认为孙洙是个吊儿郎当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只活了48岁,时人以英年早逝形容。大家认为他有西汉直臣之风,大家都以“丞辅期之”。

也就是说,如果孙洙还能活长点,将来必定能够成为一代宰相。

比如他在宋英宗年间上书言事,17件针对当时弊病的陈奏都得到了施行。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驱逐了多位御史谏官,孙洙与之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认为保证谏官言路开放,是施政者的正确做法。

贾谊的才华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进士)(6)

在后人看来,他是坚定的保守派,在王安石改革期间多次有针锋相对之举。但王安石作为伟大的改革家,并不是很多事情都是对的。

比如他把政绩当做考核官员的唯一标准,或者直白的说王安石眼中的“政绩”就是完成的经济指标。

这些官员为了达标,不顾客观条件向农民强行收租。甚至为了突出表现,免役钱加倍征收,这样可以让政绩更好看。孙洙为此竭力争辩。

还有官员考核用的是固定的条例,忽视了各部门之间、各品级之间的不同。在孙洙的建议下,官员考核开始灵活起来。

贾谊的才华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进士)(7)

孙洙还特别注意保密工作,他所有向皇帝写得文书都将底稿焚烧掉,即使是亲人子弟也不让他们知道。有人比较纳闷:这是何必呢?

比如有部电视剧叫《玉楼春》,二儿媳就把自己首辅公公在家未完成的奏章内容偷偷告诉别人,致使国家大事外泄。

五、最后

在北宋文臣璀璨的时代,孙洙并不出名。可能就是因为他表现太过出色,导致仕途几无坎坷。而且自己翘班,还留下了一首词作为“罪证”。

不过作为真正神童的代表,他做到了自己当臣子的本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参考资料:《宋词鉴赏辞典》、《宋仁宗:共治时代》、《王安石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