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的一个冬夜,河北行唐县庄头村,82岁的付三妮守着炉火,在给孙子崔建强烘烤棉衣、棉裤。

但老人家年纪大了,烘烤过程中一时没注意引发了火灾。

全身上下烧伤严重,加之早年积劳成疾,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无奈地摇了摇头。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

得知这个噩耗后,崔家几房子女都赶了回来。原本医生说可能就是这几天了,因此大家时刻守在老人床前。

可病重的付三妮始终无法安心离去,她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时不时地看向门外。

家人反应过来了,他们含泪找来石砖,将其打磨成了一块灵位牌,又往骨灰盒里撒了几把石灰。

外甥女捧着这两样东西来到付三妮面前,轻声说道:“三姨,姨夫找着了。你看,这是他的灵位和骨灰,俺们是之前不敢跟你讲。”

听了这些话,付三妮似乎放下了执念,眼角流下两行泪水,然后又睁开眼望向炕边的蓝布包袱。

那里面是她出嫁时穿的龙凤嫁衣,死后也要穿着下葬。64年过去了,她终于能与自己的爱人团聚了。

付三妮为何要将嫁衣做寿衣?她的丈夫又为何64年不曾归家?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2)

书香世家接连破败,媒妁之言喜结连理

1914年,庄头村的老崔家迎来了第二个孙子。

他们家在当地是颇有几分脸面的书香世家,家中男性都上过私塾,往前数几代考中功名的也有,但改朝换代之后家里就渐渐没落了。

爷爷为二孙子取名崔志尧,他还是一心想让孙辈读书学习,这样将来才能光宗耀祖。

与同村的人家比起来,崔家有着自己的房屋、田地、骡子、板车。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起码一家人衣食无忧。

同年,贾素村的老付家又生了个女儿。当时很多人家是越穷越要多生,因为这是积攒劳动力的一种方式。

付家夫妻前前后后生了八个孩子,家里孩子多了也顾不过来,他们就随便给三女儿取了个名字叫三妮。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3)

当崔志尧跟着大哥在学堂读书时,小小年纪的付三妮每日辛苦劳作,大字也不识得几个。

原本两个家境迥异的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但没想到崔家后来接连遭受打击,一家老小沦落到温饱不足的地步。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被家人寄予厚望的崔志尧。在行唐高小读书的时候,他就与软弱老实的大哥不同。

看不惯官商勾结的奸恶嘴脸,竟然组织一帮进步学生上街游行,还号召围观群众一起打砸奸商店铺。

事情闹大之后,当地政府就将这一帮闹事的学生抓了起来。家长要想领回家的话,得先交高额保释金。

彼时的崔家又新添了几个孙子和孙女,生活压力正逐渐增大。但崔志尧是几个孩子里最聪明的,爷爷也一向最心疼他。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4)

为了把他平平安安地救出来,崔家变卖了部分田产,还去地主家借了高利贷,费了好一番周折才把崔志尧领回家。

1927年,他不负众望考上了保定二师,大哥也正在正定师范读书。两个孙子都大有出息,这让爷爷看到了家道中兴的希望。

但从小就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崔志尧,绝不甘心蝇营狗苟一生。他在学校里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多次参加革命活动。

两年后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挥舞旗帜带领同学们走在革命的前沿。

但到了1931年,爱国学生们的革命浪潮已经触到了反动统治的逆鳞,他们大肆抓捕镇压,并开除了这些学生的学籍。

崔志尧也不能幸免,没了学籍回不了学校,大街上还张贴着他的通缉令,老家也暂时不敢回。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5)

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崔志尧被通缉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家人的耳里,这一下全家都乱套了。

身处乡下消息闭塞的他们,不懂何为革命、民主。他们只知道,这要是放在清朝那可是大罪,说不定还要株连亲族的。

爷爷和奶奶已经年迈,父亲又因为生病无法劳作,母亲更是被活生生吓出病来,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他们请人四处打听,可惜仍旧没有崔志尧的下落。爷爷气急攻心下想到了还在外读书的大孙子,连忙写信把人叫了回来。

什么读书上进、什么光宗耀祖都不重要了,宁愿回家守着一亩三分地,总好过干革命却丢了性命。

弥留之际,爷爷把一大家子人和仅剩的产业都交到了大孙子的手上。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软弱不堪的长孙根本撑不起当家的重担。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6)

在家里唯一的一头骡子失足淹死后,他用一根麻绳了结了自己的性命。第二天当家人在骡棚里找到他时,一切都晚了。

受不了打击的奶奶中风瘫痪,只剩下体弱的父亲带着几个年幼的弟妹。

尤其崔志尧的大嫂在经历这些变故后,丢下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不告而别。

祖孙四代人艰难度日,而彼时的崔志尧还不知道家里发生的一切。

即便是在逃亡路上,他也不忘宣传革命,并担任了行唐县红色政府的首任县委书记。

1932年的一天,在当局撤销通缉令后,他风雨兼程赶回了家里。可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副破败景象,几乎可以算是家破人亡了。

那一刻,崔志尧深感自己对不起家人,他就找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决定留在家里照顾长辈、弟妹还有小侄女。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7)

不过他的革命事业尚未停止,还经常在家里召开会议,响应上级组织的号召。

而为了让他静下心来好好留在家里,奶奶和父亲一合计,还是决定尽快娶个媳妇过门。

虽然当时的崔家已经没落,可崔志尧本人的确是仪表堂堂,而且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书先生。

尤其在是媒婆的舌灿莲花下,什么好话都说得出口。

她为崔家相中的姑娘就是付三妮,而此时的付三妮早已出落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

“你们可以去当地打听打听,祖上几代都是读过书的,妥妥的读书人家啊!家里有房子有地的,又是个当老师的,这门好亲事可不易找!”

在媒婆一半真一半假的劝说下,付家父母对这门亲事很是满意。他们觉得自己庄稼泥巴汉出生,能跟读书人家结亲家那是攀了高枝了。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8)

而当时的付三妮秉承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虽然没有见过崔志尧,但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一副翩翩君子的模样。

两家都对这门亲事满意得不得了,嫁妆聘礼都准备齐全了,在同年的农历八月,付三妮穿着一身鲜艳的龙凤嫁衣来到了崔家。

夫妻同心甘于清贫,突发变故一去不返

摩挲着这身崭新的嫁衣,她心里全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可等她真正来到这个家庭,才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区别有多大。

挑开红盖头,这是夫妻俩的第一次见面。身着嫁衣的付三妮,给崔志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十分诚恳地出言夸赞:“你穿着这一身真好看”,但随即又略带歉意地说道:“跟着我,以后怕是要让你吃苦了。”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9)

而沉浸在幸福和腼腆中的付三妮,并没有听出丈夫的话外之音。直到第二日,她才真正见到了老弱病残的一家人。

三个小叔子和两个小姑子怯生生地看着她,牙牙学语的小侄女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

病重的公爹与卧床的奶奶也对她一脸歉意,好像害怕她无法接受这一家老小。

而在得知家里的实际情况时,付三妮的确有片刻的吃惊。

一大家子人守着几亩薄田,除此以外就是崔志尧那点微薄的薪水,家庭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可她不生气、不后悔,几乎在一瞬间就确定了自己的后半生—她要和丈夫携手相伴,一起把这个家撑起来。

付三妮说到做到,对两位长辈恪尽晚辈的孝道,对待弟妹是“长嫂如母”,自己还没生孩子,就把小侄女当成亲生的一样抚养。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0)

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俩,在清贫的生活中相濡以沫。

崔志尧永远将妻子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不仅教她读书认字,也会把自己的革命志向、革命思想传授给她。

而付三妮虽然对这些东西不太懂,但她无条件相信和支持丈夫。当地下党同志们聚集在家中开会时,她还主动担起站岗放哨的职责。

丈夫为了革命大计、国家大义而奉献,她就尽己所能操持好里里外外。

也就是在成亲的那一年,付三妮怀孕了。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生命,让全家上下都开心不已。

如果日子能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那么苦一点、累一点又有什么关系?但崔志尧所从事的工作,注定了他的人生不会平淡以过。

时间来到1933年,崔志尧的地下工作变得愈发忙碌,紧皱着的眉头也很少舒展。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1)

付三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她除了默默操持家务,也不能帮丈夫分担什么了。

突然有一天,崔志尧焦急地返回家中,收拾完简单的行李后,愧疚地对着妻子说道。

“我马上就要走了,这一家老小,往后就要拜托给你了。”

他还特别叮嘱,如果三天以后自己还没回来,那他藏在房间里的所有书籍和资料都要烧个干干净净。

付三妮明白丈夫肩上的责任,她含泪点头,也坚定地说道:“照顾好自己,我等你回来。”

从那天起,崔志尧挺拔清瘦的身影就成了付三妮脑海中的回忆。心惊胆战地度过了三天,她依照丈夫的嘱托偷偷烧了书籍文件。

可看见这些东西她就会想起丈夫,最后还是不忍心私自留下了几本书。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2)

几个月之后临产的日子到了,没有丈夫陪伴的付三妮艰难生下了一个女儿,为其取名为忙妮。

抱着软软糯糯的女儿,她心中更加坚定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再苦再累,她也得把孩子带好。

而相继长大的小叔子、小姑子和小侄女,也学会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一家人相互帮扶着,生活中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随着忙妮慢慢长大,她学会的第一个字就是“爹”。小姑娘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却每每从母亲的口中得知过去的点点滴滴。

她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问道:“爹怎么还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家陪陪俺和娘?”

对于这个问题,付三妮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她只能一次次地欺骗女儿:“快了,你爹明年就会回来了。”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3)

在一个接一个的明年中,忙妮长到了4岁。先是荨麻疹后是疟疾,高烧腹泻将她折磨得痛不欲生。

崔家人着急忙慌地去找大夫,想着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忙妮的命,因为这是付三妮最后的念想了。

但苦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纵使大夫竭尽全力也还是束手无策。

在叔叔姑姑们的哭求声中,忙妮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渐渐合上的眼睛再也没能睁开。

付三妮紧紧将女儿抱在怀中,眼睛已经哭肿了、嗓子也哭哑了。她一遍遍地告诉女儿:“你爹快回来了,快睁开眼睛看看。”

但忙妮却再也没能醒来,从那天起,付三妮就不吃不喝躺在床上默默流泪。

苦守64年嫁衣做寿衣,历经沧桑夫妻终“团聚”

丈夫走了、女儿没了,当时的她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娘家父母知道后,赶紧将女儿接了回来。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4)

一是怕她想不开轻生,二是想好好劝劝她改嫁。

可是付三妮不肯,她说过要等崔志尧回来的。没能保住女儿,但身后还有崔家上上下下。

在娘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崔家。只要活一天,她就等一天。

而这一等,64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她在生命的尽头仍然没能等回自己的良人。

在付三妮的操持下,几个小叔子、小姑子和小侄女都相继成家,奶奶和公爹也在她的照顾下安享晚年。

大家的生活都有了着落,随着年纪渐长也有了自己的儿女和孙辈。但和这些热闹一比,孤孤单单的付三妮就显得更加寂寥。

崔家剩余的三房孩子,无论哪一房都拿她当自己的亲娘、亲奶奶看待,可她终究没有自己名义上的孩子。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5)

三兄弟经过商量,决定从自家过继一个孩子给付三妮。她喜欢哪个就挑哪个,百年之后也好有人送终。

最终,付三妮选中了老五家的长子崔大平。这个孩子也算是她一手带大的,长大后还娶了她娘家姐姐的女儿,就更是亲上加亲了。

崔大平的妻子既是付三妮的外甥女、又是过继来的儿媳,夫妻俩都对老人家十分孝敬。

在孙子崔建强出生后,闲不住的付三妮又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养。闲来无事时,她也会把过去的点点滴滴讲给孙子听。

而懵懵懂懂的崔建强为了让奶奶开心,信誓旦旦地说道:“奶奶放心,等我长大了一定把爷爷找回来。”

可惜付三妮没有活着等到这一天,从风华正茂的新妇到风烛残年的老妪,她的一生都在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中度过。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6)

她也早早立下了遗嘱,百年后给她换上嫁衣下葬。无论崔志尧是死是活,他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妻子穿着红嫁衣的模样。

“他说我穿这一身可好看了,他就记得我年轻时候的样子,要是换了寿衣怕他认不出来了。”

大家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等付三妮被宣告不治从医院回来后,所有人都开始为后事做准备了。

但临终前,她还是无法安心瞑目。离家的丈夫到底是死是活,这是她唯一想知道的事情。

崔大平夫妻俩和崔建强猜到了老人家的想法,为了让她安心离去,大家只能合起伙来骗她。

一块临时找来的石砖上,刻着“崔志尧之灵位”几个字。骨灰盒里装着的,也是随便抓的几把石灰。

这两样东西被放进了棺椁里,陪着付三妮一起下葬。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7)

办完丧事后,整个崔家的气氛都很低沉。崔建强的心里更不是滋味,因为他们都骗了奶奶。

爷爷到底在哪,他到底是什么身份,没有一个人知道。

崔建强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的童言童语,他说过要帮奶奶把爷爷找回来的,但最后还是食言了。

为了了却这个遗憾,得到家人支持的崔建强带着奶奶的照片踏上了寻亲路。

通过行唐县党史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他找到了爷爷在1938年写给入党介绍人的一封信,寄信地址是江西高安。

循着这零星线索,他在2011年来到了高安。可是整个高安这么大,党史资料也不齐全,该从什么地方找起呢?

崔建强跑遍了很多地方都没有进展,但在一次闲聊中,他听到很多老人都提起了“团山寺大惨案”,并说许多地下党为了保护老百姓而不幸牺牲。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8)

这看似无意的闲聊,让崔建强的心里有了很强烈的预感。他二话不说就跑去了团山寺遗址,还在那里找到了两位幸存老人。

惨案发生的时候,邓芒英和闵翠娥还是半大的孩子。她们说当年有许多地下党同志在学校里教书,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

1939年8月日寇来临的时候,他们为了保护老百姓英勇献身。后来幸存者将这些英烈就地埋葬,每年还会来上香祭祀。

而在两位老人的口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位崔先生。根据她们的回忆,这位崔先生的容貌形象与奶奶所描述的爷爷十分相似。

崔建强激动万分,他终于找到爷爷的下落了!

跪在那座简朴的坟墓前,崔建强把奶奶的照片拿了出来,声泪俱下的诉说着这些年的过往。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19)

他已经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里人,也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了挖掘工作,时隔78年后,带着爷爷的遗骨重回故乡。

2011年6月,崔志尧与付三妮合葬在了一起。

他们相伴的日子只有一年时间,一个早在1939年牺牲,一个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苦等64年。

而直到付三妮去世后15年,夫妻俩才再次“重聚”。这对她来说是了却遗愿,对崔志尧来说则是落叶归根。

后记

两个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到一起的年轻人,从不熟悉到熟悉,从全然陌生到全然信任,成就了一段最纯粹、最真挚的爱恋。

崔智尧心里装着“大家”,所以无奈舍弃了“小家”。他以教书之名行革命之事,直到牺牲也没有留下姓名。

短暂的一生转瞬即逝,除了家人和被救的幸存者,没有人记得他。

未穿的红嫁衣全文阅读(她穿红嫁衣下葬)(20)

而付三妮以一副柔弱的臂膀撑起了一个大家庭,用一生的光阴去践行一个承诺。

她也是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缩影,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所爱之人。

在这段感情中离散多于陪伴、遗憾多于圆满,但选择了就不会后悔,付出了就不求回报。

默默无名者用他们的砥砺前行,换来了如今的兴盛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