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之损之(损之又损)(1)

告别

昨天下午,结束了大学里最后一场考试。乍一想到,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伤,但又很快平复了心情。

我知道我在告别的不是这一场考试,而是以这场考试为肇始的一段逐渐剥离青涩懵懂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众人有目共睹的、如此清晰明确的转折点——毕业。

向一个阶段告别,可以预见的,告别外在的曾经与自己千丝万缕的许多人与事,告别自己的旧角色。

不管有没有准备好,心理是否足够成熟,都得被推着进入新阶段。

想着未来要告别的东西太多,一场考试似乎不足以沉溺伤情之中。

最后一场大学考试、授予学位证书、拍毕业照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随众的有形告别;

而心理上无形的告别早已悄无声息的开始。

第一次告别老去的亲人、第一次经历身边的朋友了却生命、与某个牵挂的人最后一次的见面……

这一个个的节点上,回过头来细看,都有我沉默的驻足和最终的转身告别。

说来颇有感伤情调,但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爱缅古伤今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凡事多往其好的一面看,也没有什么在心上过不去的乐观主义者。

我知道未来的日子,永远不会像祝福语那样顺遂、起起伏伏是难免的、幸运可遇不可求、喜与忧此消彼长、告别也在不断继续……

可是,可是还有新的遇见、或许有潜藏的欣喜在未来等着我。

还有每次迷惘、找不到任何意义、无助无奈时,打开视频听听我最喜欢的老师那自然有趣而不失深度的讲课,看看电影,听一首喜欢的歌,跑到远一点的地方玩。

就会惊叹这世界如此开阔和丰富、有趣与美好,活着终究是幸福的。

又在心里为那些结束生命的人感到惋惜。

要是多出去看看,多去了解这世界上的那么多有趣的人、那么多巧妙的真知灼见,那么多令人心悦诚服的自然之美,会不会就后悔当初那个不可回头的可怕决定了呢。

我看到的越多,我就愈加了解世界的广阔与奥妙,就愈加贪婪地想要眼观耳闻,亲身经历。

所以,在我们终究到达的未来见吧。

“天道”

最近一直没有动笔,懒惰是有的,但另一方面呢,是在学习和思索一些形而上的,有深度不易理解、有待参悟的东西。

形而上者谓之道。

没错,最近“参悟”的就是人们觉得玄之又玄的“道”。

跟着老师学习《道德经》,看老师讲课中提到的与之相关的一部电视剧《天道》。

《道德经》的学习在老师的指点下,让我有对“道”生而不宰,化育万物而不居功,不会按自己的意志来强行改变万物的感动;

对老子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应高兴,无论是自己折损还是敌人被灭,都是生命的消亡的悲悯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感慨;

对老子“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些震聋发聩的言论毫不留情地刺破那些“假仁假义”“虚伪道德”“政治作秀”感到残酷犀利的“真实”之美。

《天道》讲述一个谙熟释、道、基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成见的商业鬼才丁元英的故事。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丁元英一句话将基督、道家、佛教的精义都概括。

补之损之(损之又损)(2)

告诉我们,神是不存在的,按照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如实观照的人,就是人们所谓的神。

这些学习最近都给我思想很大的震撼,但是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

每每回想起几句其中的话,回想其中的情节,常常如一语惊醒梦中人般的恍然大悟,又为这些创作者的思想之高而深,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思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没有用”的东西。

其实不是没有用,而是大多数人囿于自己的资质、阅历、能力,目力不可及,也无法掌控的,它们对碌碌大众的生活实践起不了作用。

补之损之(损之又损)(3)

正如Z老师所说,一种思想观点是否正确,取决于一个人的层次。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哈,这话可见老子的“自傲”,对那些批判他的“道”的人的满满不屑。

他认为众人越笑话他的道,恰恰说明他的道太妙了,俗人怎么能理解呢?

真正好的东西都是有门槛的,只能是我们去攀登,它绝不俯就。

就像钱钟书的《管锥编》不肯用简体字。

陈寅恪生前立下遗嘱,其所有作品必须用繁体竖排出版,否则宁愿埋入地下。

可见,想进入大师们的世界,实在也是需要一定文化底蕴作为“入场券”的。

我仰望着这些高维度的精英文化,尚不至于如老子所言的“大笑之”,也在逐渐摆脱“若存若亡”的迷惘,但却因能力的浅薄而很难如“上士”一般“勤而习之”。

回到现实中,那些思想不可实行,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低维度仰望者与思维、格局处在高层次人的巨大思想落差;

而不被理解,是主角丁元英与世俗众生不可弥合的鸿沟,高处凌绝顶,高处也不胜寒。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他在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是《天道》里丁元英的好朋友韩楚风借尼采的话对他的评价,也正如叔本华的“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我是不可能到达丁元英的境界,在现实生活里,也看到一些思想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但却因个性太鲜明,太有棱角而与现实世界,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常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哀。

我想,我若有那么一点不愿随众的桀骜思想,唯愿做一个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思方而行圆,和光同尘中又有内心的坚持与有所作为。

损之又损"

关于形而上这样抽象的大话题就不聊了,但是近期受老子的思想实在是大,光会拾人牙慧讲大道理,不接地气的学习者不算真正的学习。

今年以来,我最大的改变是慢慢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整理东西。

以前的我是很疏懒于整理东西的。首先这东西的无序呢,并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其次是面对这一堆东西不知道从哪儿收拾起。

再说了,整理后不久,又被我弄乱,想来实在是多此一举。

改变的开始似乎是想做一个“像样点”的女孩子,但这点追求实在是不足以吸引我。

当我想了几天,终于鼓起勇气打开家里的衣柜时,看到一堆衣服,深叹一口气,又关上了。

当我真正下定决心改变,是开始感到整理东西是通过外界的有序来安顿内心的一种方式。

处于这个青黄不接的年龄段,我们在告别与迎接中不断调整。

告别象牙塔,依依惜别,转身就要面对真实社会的复杂与竞争。

关于未来,关于价值意义,关于衣食所安,关于心中的梦想与无奈现实,何去何从?

再面对眼前一大堆事情,不知从何下手,实在令人心烦意乱。

补之损之(损之又损)(4)

于是,我开始从眼前最简单的事做起——收拾我的桌面,不仅是书桌,还有电脑屏幕上一个个图标,文档。

把一些常年累积下来,已经用不上的东西都毫不留情地扔进垃圾桶,少用的东西放进柜子里,缠缠绕绕的电脑线不用时放到脚下箱子里……

总之不断精简,规整桌面,最后看着“简化”后的环境,心里也轻松不少,整个人跟着清爽起来。

接着就是我的衣柜,那被我整理后又整乱,最后放弃挣扎的衣柜,我又重新打开。

1.0阶段是把这堆衣服全部拖出来,然后一件件叠好放进柜子里。后来发现叠整齐,不方便找衣服,而且一扯就又乱了。

于是我近段时间更新了一下整理系统。2.0版的收拾法,是先把衣服分为常穿的和不常穿或已经不想穿的,把后者全部放进下面的柜子里;

而常穿的衣服进行进一步归类。第一步,根据配色和风格进行搭配好;第二步,对搭配好的衣服进一步大体分为“休闲风”与“显气质”两类。

总共整理出十套出头的搭配,不多不少,放进衣柜,空间绰绰有余,取出来时,不会弄乱其他衣服。

还有的好处是,每天晚上不用纠结明天穿什么,也可以一个多星期不重样,每天可以带着一点新鲜感。

看到《天道》里女主芮小丹第一次去丁元英家里,看到他的屋子里的装饰,极为简洁。

她想到,从心理学上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需求。

高人的境界,不可攀附。

但的确是不断的“断舍离”让自己去掉那些累赘繁琐,才能把心专注到重要的事情上。

越长大,面对的事情和思考的问题也越多。我常常终于完成一件事情,长叹一气,如释重负,欣喜片刻后,又有种空落落的无依感。

想做的事情很多,都想做,从哪里做起呢?这时,我就开始收拾桌面,脑子里一直回荡着《道德经》里头的几句话——

“少则得,多则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一边做加法,一边做减法。哈,想来人生果然是一段修行,没有慧根,我带着这一知半解,慢慢渐悟吧……

文章来源同名公众号:飞鸟朝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