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人社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次改革主要提出了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①健全制度体系。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②完善评价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③创新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④落实自主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高校。⑤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评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单列计划、单列标准、单独评审体系。⑥强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实行评聘结合。

高校的教授职称是个香饽饽。

教授教授,当然有教有授,却没见“研”字。那为什么一定要有“研”才能评教授呢?而且只有“研”好了才能评教授,这本身就是可笑的,因为有不少的教授只会“研”却不懂得“教”,连什么是教学都没搞懂,却评了教授,想想都可笑,而这却是事实,由于是事实,于是大家就都认为,教授就是得“研”,至于会不会教,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有的教授说,我当然会教,做好PPT,从头到尾讲一遍,还可以讲得很嗨,请问这是会教吗?完全不懂教学,以为会讲话就会教学,那是不是会写科研标书就会科研呢?

如果只是会讲就会教学,会写标书就会科研,这样评教授我想大多人都没意见。可是我们都知道,科研不仅仅要会写,还要中标,还要出成果才算会科研啊,教学也一样,不仅仅要会讲,还要学生学会学懂,出成果才算会教学啊,尤其对本科生来说。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教,而后才是研,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大学的初心就是为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而设立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研,至少还有研究院、研究所、企业(比如华为)。而我们很多教授只会研却不会教,谈何自己为“教授”!

我不否认教研相长,但我不同意有些人的观点,说不会科研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我们都知道,从本科生都硕士生到博士生,研的方向是高度缩小、高度聚焦的,而一门学科是很广的,一门课程也是,不可能有一个学校的一门课程,所有的知识点都是自己学校研究的,一定是在总结前人、外人的已有研究成果才形成现在的课程的,那凭什么说没有研就不能教好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已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教给学生,就凭那一点点科研就确定自己能教好学了吗?那点科研有没有课程或学科的万分之一呢?再说了,连成果都算不上,又凭什么放到教学中去教学生呢?纯粹是自欺欺人。好老师需要有爱心,需要懂教育学、心理学,需要研究的对象是高度复杂的人,以为教学很轻松吗?所以,不懂教学,怎么就能当教授呢?想想都汗颜。

高校高级职称和副教授的区别(浅谈高校的教授职称)(1)

还有一点,研,不一定就是做实验,研究教学同样是研的范畴,有教学课题,有教学成果,应该和其他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一致对待。国基,只能说是课题,还算不上成果,但以国基作为衡量晋升教授的基本条件,我看该重新考虑了。

有的教授既会教又会研,这是综合发展的人才,但大学一定是有不同的人群组成的,有会教会研的,有不会教也不会研的,有会教不会研的,也有会研不会教的,还有处于以上各类中间的。这都很正常,其实每个类别都有做的出色的,就像花园里的花,各自有出彩的地方,百花齐放才是春。所以评价应该是多彩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综合发展最好,不行的话在一个方面做的出彩,同样应该鼓励,同样应该有对应的评价机制。

事实也证明,我们国家的科研水平蒸蒸日上,但成果寥寥可数,尤其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却没有同步上升,甚至水课不断,是为什么?就是以科研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谁愿意去花费巨大的心力培养学生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万不要颠倒了本啊。

让教授,首先成为教学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