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运行在内存以及IO的体现

  首先普及一下常识,如图所示: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1)

  1、在整个内存空间中,跑着各种各样的程序,有Java程序、C程序,他们共用一块内存空间。

  2、对于Java程序,JVM会申请一块堆空间,通过Xmx可以设置,其余空间是堆外空间,其中每个线程有自己的线程栈,保证线程内存隔离,堆空间使用完以后,会触发Full FC,堆外空间所有进程可共享使用,无限制。

  3、所有系统运行的程序都必须通过操作系统内核进行IO操作,操作系统也是程序,也需要一定的内存空间。

一、使用Buffer代替基本IO

  我们写一个方法,此方法使用了FileWriter进行了文件的写操作,我们都知道不调用flush()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那么为什么呢,flush操作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2)

public void FileIO() throws Exception { File file = new File("/Volumes/work/temp/temp.txt"); if (file.exists()) { file.delete(); } file.createNewFile(); FileInputStream fileInputStream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FileWriter fileWriter = new FileWriter(file); fileWriter.write("hello"); fileWriter.write("world"); fileWriter.write("\nhello world"); Thread.sleep(99999); filewriter.flush(); fileWriter.close(); }

  我们知道我们在写数据的时候不管是C还是Java都会有两个缓冲区,一个是操作系统的缓冲区sys buffer,还有一个是程序的缓冲区program buffer。那么刚刚的flush操作是把程序的缓冲区内容写到了系统缓冲区,还是把系统缓冲区的内容刷到了硬盘呢?因此我们在调用flush()之前进行了sleep操作,检查在flush之前,具体的内容并未写到temp.txt文件中,当我们睡眠时间结束后,可以看到调用flush方法后则把内容写到了文件中,如图: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3)

  实际上FileWriter基本IO是没有先写程序缓存的,那么实际上FileWriter的每次write操作都发生了系统调用,直接写到了内核的系统缓冲区,然后当调用flush操作时,系统缓冲区的内容再刷到了硬盘上。

关于C/C Linux后台服务器开发高级架构师学习视频 点击 正在跳转 获取,内容知识点包括Linux,Nginx,ZeroMQ,MySQL,Redis,线程池,MongoDB,ZK,Linux内核,CDN,P2P,epoll,Docker,TCP/IP,协程,DPDK等等。免费学习地址:C/C Linux服务器开发/后台架构师【零声教育】-学习视频教程-腾讯课堂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4)

  因此IO性能提升第一步:无论是InputStream还是FileWriter,都是底层的IO,是直接调用内核的,因此写入都是直接写入到内核的系统buffer,因此在使用IO的时候不要使用这类底层IO,否则发生大量系统调用,降低系统性能,而是应该先写到程序buffer然后再调用系统IO,当程序buffer满了后才通过系统调用写到系统buffer空间中,这样减少了大量系统调用,提升了性能。

  那么什么时候系统buffer中的数据才写入到硬盘呢?2种情况:①.系统buffer满了;②.执行了flush()操作,也就是发生了fsync的系统调用。

public void bufferedIO() throws Exception { BufferedOutputStream bufferedOutputStream = new Buffered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file), 1024);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file)); bufferedOutputStream.write("hello world\nhello world".getbytes()); bufferedOutputStream.flush(); bufferedOutputStream.close(); String line = reader.readLine(); System.out.println(line); }

  还有另一种是直接写入到内存的,如代码:

public void memoryIO() throws Exception { ByteArrayOutputStream byteArrayOutputStream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1024); // 字节数组输出流在内存中创建一个字节数组缓冲区,所有发送到输出流的数据保存在该字节数组缓冲区中。可以通过toString()和toByteArray()获取数据 byteArrayOutputStream.write("hello world".getBytes()); String string = byteArrayOutputStream.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string); byte[] inData = byteArrayOutputStream.toByteArray(); ByteArrayInputStream byteArrayInputStream = new ByteArrayInputStream(inData); byte[] data = new byte[1024]; byteArrayInputStream.read(data);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data)); byteArrayOutputStream.flush(); byteArrayOutputStream.close(); }

  这样就类似于Redis一样,是对内存进行直接操作,因此这样也能提高不少效率。

二、堆外内存mmap直接映射内核空间

  如下图: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5)

  1、如果数据在堆内,那么在写入磁盘时,会先序列化后拷贝到堆外,然后堆外再write到系统内核缓冲区,内核缓冲区通过系统调用fsync写入到磁盘;

  2、如果数据是在堆外内存,那么也需要先拷贝到内核缓冲区,在fsync系统调用后也才写入到磁盘;

  3、通过系统调用mmap申请一块虚拟的地址空间,这片空间用户程序和系统内核都可以访问到。

  如下代码:

public void randomIO() throws Exception{ RandomAccessFile randomAccessFile = new RandomAccessFile(file,"rw"); randomAccessFile.write("hello world\nhello chicago\nhello ChengDu".getBytes()); FileChannel channel = randomAccessFile.getChannel(); /** * 堆外的数据如果想写磁盘,通过系统调用,经历数据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 * 堆外mapedBuffer的数据内核直接处理 */ // 分配在了堆上 heap空间 //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 分配在了堆外 offheap空间 //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24); //mmap 内核系统调用 堆外空间,直接映射 MappedByteBuffer byteBuffer = 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READ_WRITE,0,2018); byteBuffer.put("byteBuffer testing".getBytes()); randomAccessFile.seek(12); randomAccessFile.write("*****".getBytes()); }

  可以看到通过FileChannel的map方法实现系统调用,申请mmap直接映射空间,数据无需由用户空间拷贝到系统空间,节省了一次拷贝的时间损耗,提升了性能。

三、sendfile零拷贝

  在Linux系统中。存储在文件中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客户这样的简单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下面是其中的部分简单代码:

read(file, tmp_buf, len); write(socket, tmp_buf, len);

  其实过程中实现了多次拷贝,性能很低,如图可知: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6)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7)

  步骤一:系统调用read导致了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上下文切换。DMA模块从磁盘中读取文件内容,并将其存储在内核空间的缓冲区内,完成了第1次复制。

  步骤二:数据从内核空间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空间缓冲区,完成了第2次复制,之后系统调用read返回,这导致了从内核空间向用户空间的上下文切换。此时,需要的数据已存放在指定的用户空间缓冲区内(参数tmp_buf),程序可以继续下面的操作。

  步骤三:系统调用write导致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上下文切换。数据从用户空间缓冲区被再次复制到内核空间缓冲区,完成了第3次复制。不过,这次数据存放在内核空间中与使用的socket相关的特定缓冲区中,而不是步骤一中的缓冲区。

  步骤四:系统调用返回,导致了第4次上下文切换。第4次复制在DMA模块将数据从内核空间缓冲区传递至协议引擎的时候发生,这与我们的代码的执行是独立且异步发生的。你可能会疑惑:“为何要说是独立、异步?难道不是在write系统调用返回前数据已经被传送了?write系统调用的返回,并不意味着传输成功——它甚至无法保证传输的开始。调用的返回,只是表明以太网驱动程序在其传输队列中有空位,并已经接受我们的数据用于传输。可能有众多的数据排在我们的数据之前。除非驱动程序或硬件采用优先级队列的方法,各组数据是依照FIFO的次序被传输的(图1中叉状的DMA copy表明这最后一次复制可以被延后)。

  因此就诞生了零拷贝:

sendfile(socket, file, len);

  如图:

  步骤一:sendfile系统调用导致文件内容通过DMA模块被复制到内核缓冲区中。

  步骤二:记录数据位置和长度的描述符被加入到socket缓冲区中,DMA模块将数据直接从内核缓冲区传递给协议引擎。

  基于以上实现,最终实现了“零拷贝”。

高性能IO应用

  在现实应用中,Kafka常用来进行日志处理,存在着大量的IO,其高性能就是建立在IO上的优化,如图:

io控制的四种方式(如何实现高性能的IO及IO原理)(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