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重要性(关于乌兰牧骑的回顾与思考)(1)

图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演出现场。 蒋希武 摄

2017年11月21日,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殷切期望乌兰牧骑队员,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是对乌兰牧骑的期望与嘱托,更是对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职业特点学习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数十年来,我一直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史志集成工作,比较了解乌兰牧骑的发展情况,在此谈谈我学习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之后的一些思考,以求与大家共同探讨。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的话语言简意赅,有对乌兰牧骑诞生至今所取得成绩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乌兰牧骑今后发展所提出的总定位、总要求。“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语言质朴,充满殷殷嘱托和深情期待,令人倍感亲切。

“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60年前,也就是1957年,国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正在到来,推进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党政领导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乌兰牧骑创建被列入日程。

20世纪50年代,因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局限,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不但经济发展滞后,而且文化生活方面也较为贫乏,世世代代劳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期待着富裕、繁荣、文明的日子能够在草原上早日实现。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人民的这种心愿,党和政府十分关切。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曾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经济和文化。

1957年自治区文化局根据乌兰夫同志的指示精神,认真分析了自治区文化工作,特别是牧区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等实际情况,做出了关于在牧区进行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

这一年的5月必然要在乌兰牧骑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记忆。几乎与试点工作同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草原诞生了。

众所周知,在蒙古语中,“乌兰”一词意为红色,而“牧骑”一词则是“嫩芽”的意思。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可知,当时,苏尼特右旗从旗属各单位抽调12位有“专业特长的同志”,担任乌兰牧骑队员。另据《内蒙古文化志》记载,新成立的乌兰牧骑只有:胶轮车两辆、马6匹、幕布2块、煤气灯3盏、乐器5件(三弦、四胡、马头琴、笛子、手风琴各1把)、服装4套、播音设备1套、留声机1台、收音机1台、帐篷两顶。

用今天的眼光看,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装备可谓极其简陋,但乌兰牧骑的发展史已经告诉人们,这一“红色的嫩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开始茁壮成长。

第一支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试点工作组的协助下,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排练,准备了为牧民演出的第一批节目,主要有小剧《两朵红花》《为了孩子》、器乐合奏《阿苏如》《八音》、好来宝《党的关怀》《宏伟的计划》《幸福路》、舞蹈《挤奶姑娘》,以及蒙古语相声、民歌等,而且队员们还初步学习和掌握了化妆技术。

通过查阅文献,通过老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对乌兰牧骑过往历程充满深情的回忆,我们的思绪也会很自然地回到了那个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却充满激情的年代,乌兰牧骑在农牧区“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画面仿佛浮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乌兰牧骑的成功实践,体现的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同志所说的“民族的形式,革命的内容”(引自《当代草原艺术年谱·戏剧卷》)。“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辛勤的劳动,通过具有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而广大农牧民对乌兰牧骑的回馈,则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通过对乌兰牧骑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关于“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殷切期望的理解。我们应该站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看待乌兰牧骑和乌兰牧骑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巨大进步。然而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乌兰牧骑不仅可以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大有作为,同时也可以在消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精准扶贫”这一话题,而导致农牧区人口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一一列举,但缺乏脱贫之志,是其中原因之一。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欢乐和文明无私地奉献给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乌兰牧骑可以创作、演出相关作品,送文化下农牧区扶贫、扶志。这可以视为乌兰牧骑精神、乌兰牧骑社会影响力在新时代的延伸、发展。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新时代乌兰牧骑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过去难以想象的情景,今天则突现在我们面前:牧民放牧、农民耕田之际、之余,可以随时上网查阅所需的科技知识,享用最新、最好的艺术产品。只要网络畅通,在信息享有方面与国内的一线城市,并不存在时间差。继续沿用乌兰牧骑初创时期的方式为农牧民服务,显然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新时代的乌兰牧骑如何将“欢乐和文明”、将“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农牧民的心里,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实践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到农村牧区去,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75支乌兰牧骑中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梳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乌兰牧骑的诉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相应的对策。这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沉下心来研究,需要组织专门力量,需要列出专项议题,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期望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随着时代的发展、农牧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乌兰牧骑初创时期小分队下乡、歌舞表演唱主打的模式为农牧民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与时代的要求,如何实现乌兰牧骑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无疑是一个深层次问题。

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提出“推动文艺创新”,这更值得我们文艺工作者深入思考。12月4日晚,一台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承办、苏尼特右旗等22支乌兰牧骑和内蒙古艺术剧院参演的“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精品节目晚会——《红色文艺轻骑兵》”在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隆重上演,晚会深受好评,并引起强烈反响。纵观晚会,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作品、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表演艺术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一些新创作品则展现了新的时代特点。此次参加演出乌兰牧骑有20多支,应该说是乌兰牧骑优秀演员的一次大汇聚。可纵观演出之后,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乌兰牧骑新秀、新一代表演艺术家还不是很多,这也促使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提出的“推动文艺创新”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将这一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到位。就目前乌兰牧骑的发展而言,如何推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员等乌兰牧骑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务之急。(作者系内蒙古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