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

距离春节假期还有3天,打工的你已经将一年的劳累压缩成了数据和图表,上学的你已经完成期末考试和论文。但是,当你面对十几页年度总结ppt,却很难不被一个想法偷袭:“这一年,我到底忙活了个啥?”

根据《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统计,有超过80%受访者表示遭受过抑郁、焦虑等情绪。同时,有超半数的受访者在自信心、信任感、职涯规划等个人成长方面也体会到了困扰。

也就是,太累了,且累得很无厘头。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2)

aka “没人关心你”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写道, 现在的我们处于功绩社会中,主导的动作不再是“应当”,而是“能够”。你能够带来多少效益,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决定权似乎在个人。然而,以“生产最大化”为主旨的社会集体无意识却在无限地推进人的极限:你可以再好一点,再多做一点,达不到理想效果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不完美的自己”甚至是“无法爱自己”的情绪困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身心灵”方面的帮助。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3)

最大比例的受访者少数时候觉得在工作中

完成了有价值的事。/《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人生教练、正念冥想、圈圈体验、梦境剧场……这些听起来有些玄乎的疗愈方式,究竟是怎么操作的?短短几个小时的工作坊,真的能给人带来“疗愈”吗?当人们在寻求疗愈时,究竟想得到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和三位疗愈带领者以及一位参与过疗愈活动的心理咨询师聊了聊,来看看五花八门的工作坊的背后,到底反映了怎样的人的困境。

#01“生活不止眼前这样”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4)

在疗愈领域从业了十数年、曾担任盖洛普中国区优势培训负责人的沐心认为,与大家的刻板印象不同,疗愈并不是不接地气、触不可及的体验,也不是一定要有痛彻心扉的经历才需要。它其实和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感受息息相关,也可以很轻,很简单,很愉悦。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5)

沐心和她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疗愈工作坊。

/受访者提供

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与自己相处,是疗愈中的重要课题。社恐、不知道如何表达、害怕说错话、 宁愿独自硬撑着也不敢向他人寻求帮助...... 人际交往中的磕磕绊绊,可能很早就埋下了种子。

沐心认为,以人的构造来说,在0至7岁的时间里,潜意识中关于关系的基本编程就形成了。在成人的关系和情感体验中,这些潜意识中曾经形成的创伤模式会不停地重复。疗愈就是创造一种和你原有的认知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体验。当这个体验发生,你感受到另一种可能性时,疗愈就发生了,你也因而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和内在的自由。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6)

很多痛苦,来自与自己的失联。/《疗愈心中的伤口》

沐心记得,自己第一次进行心理咨询时大概18岁,当时正和家人处在一种持续且濒临爆发的紧张关系中。

她的妈妈一口咬定自己的女儿 ‘有问题’,带她去见了一位心理咨询师。整个咨询的场景非常不安全,每当对方说出任何和肯定相关的语言,都会被妈妈用一如既往的攻击方式反驳回去。

当时咨询师说了一句话,沐心直到现在都难忘。她说, 这个孩子在这种家庭中长大,还能活着,没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家人应该很感激了。

“这就像有一个人突然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告诉我,我过得很不容易,我不是疯子。这是过去十几年里从未有过的。”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7)

图/《疗愈心中的伤口》

沐心后来走上身心灵疗愈的道路,很大的原因是想要自救。在她看来, 疗愈给了人一个生命自我重塑的可能性,它像是一个补偿性的体验,告诉你,生活不止是眼前这样,其实你还有很多选择。

#02当伤口和裂缝中长出芽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8)

擅长用歌声、梦境剧场和大地曼陀罗等艺术形式进行疗愈的大河,也是一位自救型选手。她认为,疗愈就像是从伤口和裂缝里长出芽的过程,它把人从无意义的外部规则和裹挟中解放出来,使我们重新回到自然的时间体系和生命体系中去。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9)

梦境剧场是以梦境为剧本的心理剧,

参与者通过扮演梦境里的角色, 来整合人格碎片,

是一种结合了戏剧疗愈与释梦的疗愈技术。 /受访者提供

在大河的家庭里,父亲是个权威的存在。大学毕业后,她就由父亲安排进了报社。枯坐在电脑前,她经常陷入写不出稿的痛苦和无法按时交稿的愧疚中。

“就像是一只豹子被塞进了一个小小的抽屉里,但你并不知道自己是一只豹子,从没见过豹子,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充满野性的动物。”

与此同时,大河还进入了一段伴随着家暴的扭曲婚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走不出创伤性应激障碍,仿佛切断了和整个世界的关系,无依无靠,四处飘零。

大河形容那时的自己,就像毛虫把自己封藏进蛹里,破坏掉原本的身体结构。而疗愈就像是在重组自己的身体,蓄积生命的力量,等到准备充足时,再破茧而出,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0)

大河的画作。/受访者提供

在茧中的时光里,大河接受了很多从身体层面入手的治疗。她觉得,不管是催眠还是全息呼吸,都是透过特殊的技法,譬如深入而强烈的呼吸,使身体进入一种非常态,从而感知更多潜意识的信息,向内心更深处探索 。 身体内部的很多记忆、创伤会渐渐浮现出来,我们也得以了解,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在迄今为止33年的生命中,大河经历了两次破坏和重建的过程。在第二次坍塌后,她搬到了杭州的农村。看到农民们按照天地的时节播种,植物深深地将根扎进土壤里,和大自然的脉络完全连接在一起,她强烈感觉到,形而上的思考、与身体分离的工作,好像是很飘渺的存在。

绘画和歌唱开始进入大河的生活,她用超越言语的形式,重新连接起了破碎的身心。“身体和意识流动起来后,我的身体终于能承载和消化自己的伤痛,也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表达自己。“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1)

大河的画作。/受访者提供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直面伤痛,敞开去聊心理上的问题。大河认为,这个现象的背后,体现着集体潜意识的改变。

“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有一种‘我没问题‘的暗示,因为如果‘我有问题’,就是弱小的,就会被伤害。源于一种民族的坚韧性,我们会选择(通常是无意识地)将伤口暂时隐藏起来,通过向外构建社会身份,用资源和关系来证明自己,以缓解深处的生存焦虑。“

直面伤口,是进行疗愈的关键一步。大河认为,当下的我们正在渐渐蓄积力量,当有足够的准备去重新面对历史创伤、去弥合‘构建的形象’和‘内心真实的感受’之间出现的裂缝时,疗愈就发生了。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2)

曼陀罗是用画笔让内在能量化作色彩,流动到一个圆形里呈现出心灵的图腾。

大地曼陀罗是以自然元素作为色彩,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画笔的曼陀罗。 /受访者提供

#03“在他人眼中看见自己”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3)

不同于沐心和大河注重“创伤修复”的疗愈手法,圈圈CirclingChina的带领人塔拉拉遵循的则是“关注当下”的原则。她认为, 疗愈就是和当下的真实连接。

用一句话来概括Circling,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在眼神和语言的交换中,照见所有的感受和想法。”它像是一场团体的冥想,不分享故事,不下判断,鼓励参与者说出此时此刻自身的感受,也鼓励大家在一对一的注视中,说出你眼中的他人的样子。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4)

circling体验现场。/受访者提供

在成为带领人之前,塔拉拉曾经在压力值数一数二的互联网行业工作。每天承受着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在一片混沌感中,她很想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一片宁静之地,学习如何生活在当下。

从学习古典瑜伽开始,塔拉拉对向内探索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后来接触到圈圈,她意识到,原来疗愈不只是一个人的行为,它也可以发生在团体的关系中。

塔拉拉记得,最深刻的一次体验,是和一位伙伴做一对一照见。那时的她处在有创伤的情况下,其实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对面的伙伴缓慢地说出他看到的塔拉拉的样子,塔拉拉也渐渐和自己的身体重新连接。紧张、放松、疼痛、酸胀,这些感觉重新出现。

“在对方的眼神和话语里,我感觉自己被关注、被关怀了,疗愈也就在那一刻发生。”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5)

图/受访者提供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强调过观看的重要性。学习观看意味着“使眼睛适应于宁静、耐性,使自己接近于自身。” 换言之, 观看应当是专注且真诚的,它不再“臣服于外在的刺激”,懂得观看的主体能够自主控制注意力的倾注对象,也懂得如何用专注的目光找回内心的宁静。

“圈圈话语”里常提到的“看见即疗愈”,可以理解为一种用纯净的注意力来关怀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在这一个小时里,只是感受在当下这个圈圈里的发生,参与者也得以在一个安全的空间去细细体会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在这个恐惧和悲伤甚至来不及显现的快节奏社会,拿出一段时间,单纯地观看自己,观看他人,听起来很奢侈,但它带来的疗愈效果很是直接:就像当你感到伤心时,有人看出了你的难过,并真诚地询问你,需要支持吗?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6)

图/《四重奏》

#04疗愈工作坊,真的有用吗?

身心灵疗愈常常面临这样一条质疑:“总是强调 ‘感觉’ 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难道不是想跨过复杂的理性分析,走一条自欺欺人的捷径吗?”

可以看出,在这个注重速度和效果的功绩社会里,一切可视化的、可步步溯源的事物,似乎要高于那些循序渐进的、发生在个体内心层面的活动。

是的,人的感觉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可能是一瞬间的闪现,也可能是长期蛰伏的、带有导向的情绪。但它不像一座大楼,一定有完结的形态。它甚至不需要展现给任何人看,身心灵层面的疗愈更多地是对自己的关怀。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7)

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看。/《四重奏》

接触身心灵疗愈十数年的陈喻翌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认为,身心灵疗愈和心理咨询的起点都是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好奇,终点都是回到 “我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个朴素的问题。

如果说心理咨询是以询问、分析为切口,那么例如接触即兴、呼吸疗愈、绘画这样的形式就更多地是从言语难以表达的身体层面切入。“疗愈带给我的,是觉知当下的能力。即使在情绪沸腾的当口,我也能停下来,穿透情绪本身,去探究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烦躁,从而减轻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就像不会有“健康了”这样的的描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寻求着身心内外的平衡。塔拉拉认为, 疗愈只是一个动作,一个通道,它不是一双施加控制的手。甚至在某种层面,它像是一种游戏,“停止了执意的抓取”,仅仅是帮助人回归纯粹的现在。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8)

心灵的疗愈,也许就是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自由。

/《疗愈心中的伤口》

不久前迈出了从被疗愈者到疗愈带领人这一步的大河,鼓励我们用整个生命去体验自己的可能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安全的,因为它基于前人总结的智慧。当然,对一些人来说,学习理论、进行思辨就是生命的途径,但对于我,体验庞大而莫测的生命本身才是。”

做过十几年身心灵疗愈师的沐心,现在开始了自传体小说的写作。 比起用某一种疗愈的技术和方式去帮助和改变谁,现在的她想要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只是通过了解她炙热生命经历本身,就获得一种生命的力量和疗愈。

换言之,短短几小时的疗愈工作坊,并不能使人体会到“打通任督二脉”的神奇效果,它更像是一次提案,或是一种沉浸式的实验舞台。未来如何,需要漫长的实践,艰难程度不会多也不会少。

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踏实的打工(一年的打工要结束了)(19)

你就是你,没什么好不好的。/《四重奏》

疗愈就像是一个转角,有的人经过之后,看到了更宽广的前路,也看到了更透明的自己。觉察、接纳和行动,承认自己的脆弱,想哭的时候尽情地哭,用更友好的态度对待自己,其实生活也不必那么累。

参考资料:

[1] 倦怠社会/韩炳哲

[2] 偶像的黄昏/尼采

[3] 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简单心理

[4] 心理咨询就是“安慰”和“聊天”?/人民政协报

[5] 心灵探索与重塑自我的产业与迷思:由年轻投资人培训中意外离世想到的 / 界面新闻

[6] 文艺女青年人到中年为何爱灵修。/澎湃新闻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撰文 丨 桑榆

设计 丨 欧阳波比

封面图来自《百元之恋》 Banner来自《蜂鸟》

今日话题说说你最近感受到的疗愈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