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风雨廊桥】 撰文 徐克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安化的风景名胜有哪些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安化的风景名胜有哪些呢
【安化风雨廊桥】
撰文 徐克仁
夜月无声廿四桥,
千年古道一肩挑。
雕廊尽阅风和雨,
茶马互通市与朝。
世代力耕难饱暖,
而今茗制易逍遥。
传承绝艺渊流遠,
逐浪江湖胆气豪。
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桥墩石砌,桥面木料构成,靠凿榫衔接。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单层亦有多层,斗角飞檐,雕龙绘凤。《安化县志》说:“资江两岸,万山罗列。“极言山之多也。安化县山多溪流多,古有四十八溪之说,风雨桥作为独特的交通设施,供车马人通行和避风躲雨,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历史遗存,县境内有风雨桥29座,且屡建屡毁,现存风雨桥多为晚清民国所建,此后不断加固维修。
风雨廊桥,是特殊的廊,也是特殊的桥,是廊与桥的有机结合。中国的廊可以分为直廊与曲廊,苏州园林廊尽曲折蜿蜒之妙。宫殿、庙宇、四合院多为直廊。廊桥直来直去,一般都建在溪涧高地,乃安化经常山洪暴发使然。
到安化访茶,不可不领略一番风雨桥的历史沧桑和极富美感的建筑构造,它是安化黑茶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先人留下来的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
安化县的风雨廊桥,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件件雕塑和国画般的美术作品,远看近观各得其妙,四季雄姿各显其态。远观近察,气势恢宏,斗角飞檐,桥亭翼然,展现优美的天际线,背景是青山,桥下是潺潺流水滔滔碧波,不管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鲜活的山水画,是工笔的也是写意的;画的主体永远是廊桥,但远山近水野草闲花怪石平沙,移步换景,这一点极象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之类,有限的空间巧借四周的景色而别有洞天。但不同的是苏州园林借的是人造景观,而安化廊桥巍峨于旷野,借的背景是大自然的山水,没半点人工痕迹,荒野之桥对着满目荒山茶,产生莫名的洪荒魅力。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园林多为曲廊,把一个个单体建筑珠串起来。《园冶》说"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蜒蜿无尽。" 而廊桥的两端,连接着千年茶马古道,象一个水管上的直节。我们的前人,就是通过风雨廊桥接通千里古道,把独有的安化黑茶,运往大西北,蹄声驼铃,告别这一方青绿山水,告别湖南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一个“先有茶而后有县”的千年古邑与茶乡。
张潮《幽梦影》论情境说:"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站在安化廊桥或于桥端桥下看景,角度不同时令不同,自是别开生面别有洞天别生心绪。
看廊桥四季皆宜,各尽其妙。
春天, 满山满溪野花开放,溪水都带着股花香把廊桥都薰谙得象茉莉花茶。
夏日鸣虫低唱飞鸟雀跃,骄阳下廊桥上有山谷凉风,下有溪水送来石隙山泉的清润,暑气全消,这种凉快不登上廊桥体会不到,是任何一种空调屋都比不上的。
秋月下四周茶山如黛,廊桥下清溪映月,山光水声月色花香俱备,再有功底的画家也难以摹其真景神韵,还有那凌晨月下踩千两茶的号子和杠响。
及至冬雪,白茫茫一片。唯有桥下溪流依旧一碧见底,潺潺流行,从不上冻结冰,安化的溪水皆因泉水汇成,而山泉出自山石缝隙,地热保温,夏凉而冬暖,冰雪世界一切仿佛凝固了,而安化的四十八溪依旧热气腾腾象一杯地道的山头茶,永远是热的,人走茶也不凉。
进山容易进水难。一河之隔,咫尺之间,宛若牛女相望,绕行十里者多的是。于是,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说安化廊桥是风雨廊桥沒说错,但不全面,其经世致用并非避风雨一项。除通行避风雨外,皆有茶亭之功用,茶叶交易,信息传播,歇脚饮水,骡马补给等等都选在廊桥。再就是观景点,站在廊桥俯仰一方山水皆历历在目。
它不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袖珍式的曲拱桥或平桥,不是庭院内的人造假山下的水景,不是那种故作曲水流觴的文人小资情调,而是天地间旷野里山溪上的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匠心巨作,人工巧匠石砌木架天造地设,用料就地取材。它雄立天地之间,阔跨深涧幽谷之上,肩挑千年古道两头;两岸夭桃不乱其心志,一溪柔波不毁其庄重,秉持初心,富有担当。
每年,等立秋踩完千两再凉置七七四十九天,骡马驮着千两,标配是匹马四支,忙活半年的茶商把新制花卷浩浩汤汤发往西北,首尾不见,一路蹄声,经过一座座廊桥,煞是壮观。安化廊桥肩挑茶马古道,所有运往西北六省的千百两和天尖都要象开光一样接受廊桥的检阅,这种场面中国只有安化有,走到茶马古道没有了廊桥,马帮就走出了安化县界。
安化现存古廊桥如后:
伊溪桥,建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
马渡桥,建于民国六年(1917)。
红岩塘桥,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
镇东桥,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卧龙桥,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
万善桥,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
大林口桥,建于1945年。
高桥,建于1961年。
南关桥,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
大塘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木家桥,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
包台桥,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十义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燕子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年(1822),2009年全面维修。
福星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乐善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晓溪桥,建于民国五年(1916)。
苦竹溪桥,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
晏家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维修。
萧家桥,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江南思贤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续修于嘉庆七年(1802),现建筑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2009年进行全面维修。
永锡桥,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2000年对桥墩进行加固维修。
烈溪桥,建于民国年间,1996年改建。
蛇山溪桥,建于民国年间。
复古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适中桥,建于清宣统辛亥年(1911)。
仙牛石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梅城思贤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漾佳桥,建于1890年,1963年修复。
七星灶茶業在益阳古城东之羊舞岭村,系益阳砖茶厂所在地,近十年专做安化山头茶。走得最多的是两座桥。去高马二溪、木杨界走永锡桥。永锡桥位于洞市锡潭村的麻溪河上,桥长83米,宽12米,巨石垒埻,桥廊木构,始建于清光绪四年,本世纪初修缮。有诗赞曰:"天余缺憾人能补,神着先鞭石不顽。好是津梁通两岸,行人到此尽欢颜。"是桥规模居各廊桥之首,知名度最高,很多影视宣传都不缺位上镜最多,成了安化茶马古道的标志性建筑。它处在高马二溪和木杨界两大安化有名的经典山头茶区。七星灶茶号2013年做的木杨界千两汤感酽稠香气可人,证明从永锡桥过来的茶都不会差。
要特别提到的另一座,就是前乡芙蓉山北麓大福坪镇的石拱桥。我连续四年做芙蓉山茶这石拱桥是必经之地,且每走一次必有收获。
大福石拱桥,始建于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是清代邑庠生黄嘉菊等十八位首事,以沂溪义渡不便而倡建。全长95米、宽7.5米、高9米,两端设石级,南侧43级以升,北侧32级以降,桥面铺石板,护栏为石墙,全为青石条结构(见安化沂溪旅游资料)。从桥头功德碑可以看见,当年是富者捐资,穷者出力,地方上的善事一方百姓都行善举。
我到桥下看见石墩上首刻有龙,栩栩如生。镇住了龙就治住了水,二百多年来,历次特大山洪大福桥安全渡汛。鱼跃龙门,这里出了一位云贵总督。说总督,好茶之人自然会说陶澍。其实安化县有清一代出了两位总督。除两江总督陶澍外,大福坪的罗绕典是云贵总督。罗绕典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享年61岁,刚到现在的退休年龄。同为清中期总督,如今罗绕典热度不及陶公,这恐怕云贵总督忙于政务而对家乡司空见惯的茶叶没空吟咏。过去在读书圈里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现在去安化若不谈茶,你就显得很另类不识时务。但罗绕典的老家是安化著名的茶乡,芙蓉山茶以安化茶第一甜度、第一花香而著称于茶界,广受世人追捧,芙蓉山茶为清道光以后历朝贡茶。我们往返于沂溪上的清代石拱桥,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坦白地说是奔芙蓉山茶而去。
(作者系益阳市黒茶收藏协会会长、益阳七星灶茶業掌柜 2019-9-7)
来源:红网论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