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哪个诗多(李白和杜甫的夏天)(1)

李白、杜甫的夏季诗歌当中常常出现绿树浓荫、垂杨藤蔓、荷花飞鸟等静谧的景物,而这也是唐人夏季诗歌整体描写的对象。这些静谧的景物与诗人闲适的心绪密切相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指出了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而夏季诗歌亦是如此。

初夏时分,万物更加茂盛,这个时候的总体气温也还比较舒适,那种因暮春花落、一片凋残的伤春情绪也随着初夏新一轮的花开鸟啼而恢复了平静。李白的《金门答苏秀才》的初夏静谧之景便是诗人和谐宁静心绪的传达,“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緣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这是春夏之交,当春天刚刚退却它的脚步,还留着余响时,朱火便迫不及待地宣誓着夏季的到来。诗人遥想友人在花落鸟吟、绿溪红蕖这样的美景当中,一边采薇行歌,一边流露着对自己深深的眷恋。诗人虽然与友人分别,但却没有丝毫感伤,而是在一片清和明丽的景物之中感情得到淡化,并逐渐流露出功成身退之意。

盛夏时分,烦暑郁蒸,因气温的缘故,诗人情绪容易烦闷。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则用“郁陶”来表现夏季人的心情的一种状态。在这“郁陶”的心绪之下,诗人也有部分苦热诗,如杜甫《夏日叹》、《夏夜叹》。但是,这样的苦热诗毕竟占少数,大多数诗歌还是遵循“温柔敦厚”的诗艺,用清凉与沉静掩去由生理不适带来的浮躁。大多数诗人选择了寻觅一片阴凉之地,或者水畔亭池、或茅屋村落,或深山寺庙避暑纳凉、欢乐畅饮,此时的诗人心绪宁静,于是也以清幽、明丽之景相衬。

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清湍鸣迥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选在亭台楼阁处纳凉,这里溪水潺潺,绿竹掩映,凉风阵阵,一切景物都反映了诗人的悠闲自在。

李白《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楼台成海气,草木皆天香。忽逢青云土,共解丹霞裳。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寺庙里的草木凉风,清幽环境则让诗人心灵的尘垢得到净化,心的澄净与景的清幽早已融为一体。

夏日瓜果飘香,诗人除了抒发闲适之情外,更多了一份喜悦,杜甫《园》:“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碧溪摇艇阔,朱果烂繁枝。”,杜甫《竖子至》:“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小子幽园至,轻笼熟柰香。”,这些瓜果的成熟,反映着夏季的生机与活力,诗人的喜悦之情也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如果说前面的景物是诗人所见实景,是在客观上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喜悦之情,那么杜甫这首《巳人上茅斋》则是主观之景,是诗人有意铺排以衬托巳公的高尚品格,“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巳公居住的茅屋周围,环境是异常清幽的,这里深林掩映,凉风阵阵,江莲被风浮动,似白色的羽毛,天门冬舒展着青翠的藤蔓,默默地诉说着夏日的清凉,它们既写出了诗人与巳公夏日的闲适,也衬托了巳公作为隐逸之士的潇洒与闲逸,这种景物烘托不禁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对出山之前的诸葛亮的居住环境的烘托,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夏季清和、明丽的景物描写,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清湍鸣迥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过汪氏别业二首·其二》:“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杜甫《夏日李公见访》:“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狂夫》:“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裹红蕖冉冉香。”等诗篇都有表现。这些景物,或写凉风清溪,或写花开果熟,都是诗人在夏日闲适的生活中观察得到的,它们本身是夏季显著的景物,同时也是在诗人在诗思高度凝练之后选取的情语。

总之,诗人于夏季,选取典型的夏季景物,细致描摹,氤氲一气地做到了情景交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凉之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