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文规范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重演员、轻编剧、轻导演、轻制作的现象依然严重,有的演员甚至不背台词。必须坚决抵制这类行为,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
这些年,影视创作中的种种乱象,诸如剧情“天雷滚滚”、台词漏洞百出、特效“不值五毛”等等,都饱受社会诟病。不少演员,特别是部分“鲜肉”“小花”,业务能力更是不忍直视,“拍戏靠抠图”“对白念数字”,没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只有铺天盖地的表情包。在“流量至上”的资本逻辑下,一些制作方不愿花时间磨剧本,只顾砸钱请明星;一些演员把表演视为“青春饭”,一心只想捞快钱、炒话题。在这一片虚火中,对于作品品质的追求自然常常“靠边站”,导致影视市场的“质”远远赶不上“量”。
然而,快消式的作品真能无限收割流量吗?且看当下影视市场,不乏打着经典名号的“神剧”,因违背历史、常识遭到群嘲,亦不乏投资几亿、明星云集的“大IP”,因剧情混乱收视“扑街”。与此同时,一些看似投入不大、明星不多的剧目,反而因精雕细琢、演技抢眼而成为市场黑马。不难看出,中国观众正在走向成熟。虽然大家兴趣不同、喜好有别,但对品质的追求是共通的,当观众受够了胡编乱造、看透了流量经济,那些虚幻的泡沫必然会破灭。随着业内人士对不正之风的抨击,“鲜肉”“小花”这样的称呼已经“由香变臭”。通过“清朗”行动等刚性制度和社会舆论的软性引导,群体非理性追星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整治,“流量 IP”模式渐成过去式。
影视行业看着光鲜,但与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区别,总要拿出些“真东西”给观众。创作者不能瞎拍脑门,终究要反映真实的人间烟火。演员们也要明白,年轻靓丽不是可以“躺赢”的资本,只有磨炼演技,才能成为真正的偶像。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为了还原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面对的真实环境,辗转8个取景地;电影《夺冠》饰演老女排的三个年轻选手,为了一场戏,真实“摔打”了大半个月。事实证明,越是动人的故事,越是需要走心的挖掘与演绎,越是需要所有参与者都怀有一颗匠心。
相关部门的发声是一记警钟,更应成为行业中的鲜明导向。演绎者心中有敬畏,创作者笔下有真情,多出好作品,方能不负观众、不负时代。
作者:关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长安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