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官”字的文字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目前尚未有定论。笔者以为,若想全面解析“官”,应从“官”的本义与其古文字形上入手。“官”字的名义应为在屋子里悬挂众多绳结或打成结的菅草以作为结绳纪事、结草记事工具的机构,即上古时期的官府,或称行政管理机构。通过一系列的考证,我们又对上古时期的“结绳”、“结草”作了很有意义的复原,指出用草来打环状绳结以纪事的形式不单在中国上古存在,还曾遍及蒙古草原甚至整个北亚、中亚和西亚的游牧部落地区。此外,一系列从官得声或从 得声的字的字理,结合本文所得出“官”、“ ”具有环扣状结绳义素的结论,也都能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作者简介:
段颖龙,从事经济史研究、古货币研究、古文献整理编校及文博工作。研究方向:先秦文献学、文物考古、古文字学、经济史等。作者单位:北京阳光书苑。
一 “官”的名义及蒙古文字形来源蠡测
“官”字的本义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史事君也。”也就是说,官的意义就是指侍奉君主的官僚和史官。古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史官是黄帝时期出现的。《史记·五帝本纪》:“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许慎《说文·序》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可知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创造汉字的始祖。仓颉时代的人对“官”的本初理解,也许只有通过其古文字型来表达。“官”甲骨文作 (《合集》4576宾组),金文作 (扬簋《金文编》2313·5)。由于甲骨文为契刻形式,线条多直线及方折,不能表现真实形象,故取带有圆润线条的金文字形来研究更切实际。
近人对“官”字也曾做过一些解释。据《说文》:“官,史事君也。从宀从 。 犹众也。此与师同意。”可知“官”下所从之“ ”与“师”相当,有众多的意思。所以罗振玉首先考证“ ”即古“师”字。而于省吾认为,甲骨文“官”字可释为“宽”①;赵诚先生则直接依文义与字形将其解释为馆舍的象形②。目前,诸家的解析可以说仍然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官”的本质是治理百姓以分担君主政务的吏员,而且这些吏员似乎都属于史职人员。《淮南子·人间训》:“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这里的“官”则专指官府,且透露出官府里面主要储存的就是会计核算、记录的工具。而史职人员或说史官也恰恰掌握记录历史的工具。根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上古仓颉以前的史官治理国家吏民就用结绳记事的工具,只是后世被书契文字取代而已。而金文“官”字下面的形符看起来更像是上下打了两个环形结的“结绳”。故“官”字上从宀,表示房屋建筑,下从 ,表示屋内墙壁或房梁上挂着的用于记事的结绳,本义应为官僚的办公场所——官府。可知官僚最早是为君主分担政务的记事的史官。
师(師)、遣二字也具有“ ”结构。《说文》:“两千五百人为师。”《周礼·地官》:“五旅为师。”刘熙《释名》:“人也。”注曰:“谓人众为师。”师为军队单位,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需要统一指挥,上古先民用结绳的方法记录或传达军令;遣字金文作 (禹鼎《金文编》0226·11),字形可理解为双手怀抱一结绳,飞速奔跑之貌,意即军队调遣的命令需要用结绳传达。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鞑靼款塞(蒙国始末)》曰:
“鞑靼之境……亦无文字,每调发兵马即结草为约,令人转达,急于星火。或破木为契,上刻数画,各收其半,遇发军以木契合同为验。”
这说明,即使在中古时期没有使用文字的北方少数民族那里,军队的调遣等命令的传达也是靠类似结绳的方法作为信物的。这种结草记事的方法可能不光在鞑靼部落流行,而是在广袤的北方草原如粟特、回鹘、突厥以及后来鞑靼部的分支——蒙古等诸多民族中间流行。所以笔者考证,蒙古文及其所宗之回鹘文、粟特文虽属字母文字,但其竖写的长条状字形结构应是模拟“结草记事”的形态固化而成,也与“官”字下面结绳的象形结构十分相似。
二 从官与从“ ”诸字的字理阐释
为了进一步补证“官”字的名义,我们还可以寻找到更多的旁证。不但“官”、“师(師)”、“遣”三字具有结绳的义素,笔者认为从官的“菅”字也具有结绳、结草以记事的意义。菅草是我国南方普遍生长的野生草本植物,身长近1米,古代在中原也曾大面积分布。菅草之“菅”之所以从官,很可能就是上古人民结菅草以记事的表现。关于“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有:“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老人用结草的方式将杜回绊倒,摔在地上,说明结草并非是给草打成死疙瘩,而是环状扣。这也正与金文“官”下部的形符所表现的上下两个环扣形象完全一致。与“菅”相同,从艹从 的“苢”恐怕也是古时用于结草、结绳记事的工具。《诗经·周南·芣苢》记载了周代民间妇女采摘芣苢的情景,“苢”亦作“苡”,即车前草。而“苢”与“苡”通,故知二者声旁“ ”与“以”必然有近似关系。而金文“以”作 (五祀卫鼎 《金文编》2395·12),正可理解为是打成一个环扣的绳结。“以”字有“用”、“根据”、“按照”、“为……目的”的义项,而结绳记事或结草记事也正是官僚用于作记录工具和处理、治理人事时所用的凭证。
由“官”字“打成环状绳结”的义素又派生出了新的形声字,如“绾”,《广韵》解释为:“钩系也。”意为头发或丝带状物盘绕打结,正好符合这个义素;“官”下所从之“ ”同样也理应拥有“打出多个环状绳结”的义素。我们可以用“官”、“ ”所派生出的形声字来验证这个义素,如“追”、“逭”、“缒”三字。《说文》:“追,逐也。”逐字从辶,为行动、奔跑之义;从豕,豕即野猪,故“逐”意谓追逐野猪。那么“追”字从“ ”,结合前面对于“菅”字的考释,判断很可能是先民在狩猎过程中,可能会事先在围猎场地“结草”,用以缠住或绊倒野猪等兽类。被菅草结成的套所绞缠的猎物很难再继续奔跑,所以猎手会在此时追上去捕猎之。“追”字金文有作 (《金文编》0236·29)、 (《金文编》0236·31)者,可以清晰看出“ ”的形符顶端从屮,即“草”字初文,其实正是指这种能“结草”的菅草。又,周代有追师一职,《周礼·天官·追师》:“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郑司农云:“追,冠名。……追师,掌冠冕之官。……编,编列发为之,起遗象若今假紒矣,服之以桑也。……追,犹治也。……笄,卷发者。……”追师是专为王后管理头饰的官。其中,就有为王后编假发和卷发的职务。可见,“追”字从“ ”,可能就与追师将头发或假发绾成多个环状造型有关。与“追”字形相近的还有从官得声的“逭”字。《说文》:“逭,逃也。”正与“追”义相反,循上文可知“逭”应是针对被捕猎的野兽而言的。野兽被“结草”所缠,必然会竭力挣脱而逃,故“逭”有逃避、逃窜之义。另外,“缒”字也可以用“打成环状绳结”这个义素来进行解释。《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郑国的烛之武为郑君劝退兵临城下的秦军,“夜缒而出,见秦伯。”杜预注:“缒,县城而下。”其中“县”通“悬”,是说烛之武是用绳或长布将自己悬于城外侧,然后顺着城墙下到地面的。“缒”字从糸从辶从 ,结合烛之武“悬城而下”的动作,笔者认为,他应是将麻绳或带状长布先打出多个环扣并悬于城外,这样他在“悬城而下”时,就可以手攥上面的环扣,脚蹬下面的环扣,如软梯一般一步一步地往下降,最后安全下到地面。所以“缒”字中的“ ”结构仍能表现“打绳结”、“打环扣”的义素。
另,从官得声的还有“棺”字。《说文》:“棺,关也。所以掩尸,从木官声。”棺用以装殓死者,那么又与“官”的环扣或绳结的义素有何关联呢?目前所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两周贵族墓中的棺木,外椁用骨钉或榫卯结构拼接咬合,而内棺则多是用棺盖与棺身捆束固定的形式。《礼记·檀弓上》载:“天子之棺……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疏:“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衡三者,横束三行也。”这便是周代丧葬礼制中的“棺束”制度,用横向和纵向的多条束带将棺木绑定、封缄。其实,“缄”字从糸,也与这种用绳捆绑匣盒木棺有关,《说文》:“缄,束箧也。从糸,咸声”即可证。“目前所见到的棺束用料有三种:一是用麻绳捆束;二是用麻布缄封;三是用丝帛缄封。”③麻绳、麻布及丝帛无不是可用作捆绑的丝织物。周代棺束多是自棺盖顶部至壁板下端整个捆束起来的,最后在棺盖上打上绳结或插上木楔,考古发现棺木上最多的绳结就有横向七道,纵向三道,用葛布、丝绢缠绕。④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棺束”是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中出土的棺木。⑤综上所陈,至少在西周中期以前,贵族墓葬中的棺木大都用束带麻绳等捆绑封缄,并且是一棺要打上多道棺束,最后在棺盖上再打上绳结,这与前面已解析出来的“官”字的“将带状物打成多个环扣状的绳结”的义素完全重合。也就是说,棺的实质意义就是用多道绳带进行捆扎的装殓死者的木盒。当然,从官得声的“棺”字的这种解释无疑成为“官”字具有绳结义素的重要旁证。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官”字的名义应为在屋子里悬挂众多绳结或打成结的菅草以作为结绳纪事、结草记事工具的机构,即上古时期的官府,或称行政管理机构。通过一系列的考证,我们又对上古时期的“结绳”、“结草”作了很有意义的复原。它并非是像南美洲印加帝国的“基普”(Quipu,目前唯一存世的结绳记事工具实物)那样打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疙瘩的绳结(如下图所示),而应是打成环状扣的绳结。同时,结草很可能也是上古田猎捕猎走兽的一种方式。而且,用草来打环状绳结以纪事的形式不单在中国上古存在,还曾遍及蒙古草原甚至整个北亚、中亚和西亚的游牧部落地区。据记载,古代西亚的波斯军队中就曾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依据李心传对鞑靼人的描述,可以推测蒙古文、粟特文、回鹘文等古代草原文明所使用的文字,甚至波斯文的字形来源都极有可能是用当地盛产的草本植物“结草记事”、“结草为约”,制成各种带有环扣的“结草”,以代表各种发音音节。再将其拼在一起,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拼音文字。此外,一系列从官得声或从 得声的字的字理,结合本文所得出“官”、“ ”具有环扣状结绳义素的结论,也都能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印加人的基普。图片摘自《探寻古印加》,作者供图
注 释:
①于省吾:《释“帝官”》,《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2009年4月版,第1910页。
②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第336-337页。
③高崇文:《浅谈楚墓中的棺束》,《中原文物》1990年第1期。
④参看江奇艳:《战国时期楚国丧礼中的棺束和棺饰》,《考古》2004年第6期。
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绛县文化局:《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