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是怎么书写的(尸殓殡)(1)

关于丧事活动的几个特定字词,我们分析一下其造字来源和丧事意义,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关于“尸”“屍”和停尸

在词汇意义上,“尸”字在甲骨文里就有,字形就是屈膝或侧卧的人形。殷商时期或更早,氏族成员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会被扶坐在高台上受祭祀,其身体称为“尸”。后来,在丧事的发展传承过程中,由活人化妆后充任逝者,接受祭祀,这个活人的形象也叫“尸”。再后来,用木板等刻上逝者的名讳,作为祭祀对象,叫“神主”,之后活人充“尸”就逐渐没有了。大体上讲,战国之前,“尸”字就是以活人充当祭祀尸的意思,没有尸体的意思。

“屍”字是篆书造字,小篆里有,意思就是尸体的意思。由于在丧事发展过程中,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尸”的操作被“神主”取代。所以,秦汉之后,到隶书楷书中,“尸”和“屍”意义合并,“尸”作为本字,“屍”作为尸的异体字(也是古今字),表示尸体的意思。注意,屍不是尸的繁体字,尸是古字,屍是今字。尸有许多义项,表示尸体意思的就是屍。

丧事活动中,按一般礼俗,人死后,放在停尸床上,叫停尸。也有将快要咽气的人放到停尸床上等死的,叫“挺尸”。从秦汉六朝隋唐,到五代宋元明清,中国历史两千多年,都是这样的。现在也是。

停尸是丧事活动的第一阶段,从上停尸床开始到入棺为止,按《仪礼》《朱子家礼》等规范文本的规定,时间为三天。即第一天沐浴、饭含,第二天袭衣、敛衾(小殓),第三天入棺(大殓)。入棺之后,就是停柩,不是停尸了。

现实生活中,生活节奏较快,社会化水平较高,丧事入殓当天就可完成。一般意义上讲,三天下葬的,当天晚上入殓;看日子发丧的,入殓之后的第二天开吊,开吊之后的第二天出殡。一般来说,从人咽气到入殓进棺,这一时段叫停尸。

尸是怎么书写的(尸殓殡)(2)

2、关于“殓”和入殓

“殓”是后起字,小篆以后才有,古字是“敛”。《说文解字》说:“敛,收也。”即收敛的意思。《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殓”字。

从造字上说,“殓”是会意形声字,从攴(pū)从佥(qiān),佥亦声。“佥”意为“双面的”、“两边的”。“攴”指“敲击”、“手动”。“佥”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从物体的两边同时收拢”。本义是收拢、聚拢的意思。殓的意思就是将逝者收拾妥当,放入棺材,即入殓。

按古法丧礼的规定,人死后,要沐浴、饭含、袭衣、敛衾,要入棺、封棺等。沐浴就是给逝者沐浴洗干净,饭含就是往逝者嘴里放东西,袭衣就是给逝者穿衣服,殓衾就是为逝者盖好被子。按《仪礼》《朱子家礼》等的规定,人死之后,沐浴、饭含、袭衣、敛衾等叫小殓,将逝者放入棺材叫大殓。

将逝者放入棺材后,含有逝者的棺材叫柩,即棺柩。

现实生活中,所谓殓,一般指大殓。

按一般礼俗,入殓之后,丧事主家开门迎宾,吊丧人员到丧奠丧,规模性丧事活动开始。从入殓到发丧出殡,这一时段叫停殓,也叫停殡。

3、关于“殡”和停殡

“殡”,《说文解字》说:“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意思是说,人死后,放入棺材,停柩待葬,像宾客意义对待。宾是古字,甲骨文中就有,而殡到篆书才有,殡与宾是古今字。

《礼记--檀弓》有一段关于“宾遇之”的典指,说:“孔子曰:夏后氏殡於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於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阼是主台阶,楹是屋前的柱子。孔子是说:夏后氏停柩在东阶之上,那还是在主位上;殷人停柩在两柱之间,那是处在宾主之间;周人停柩在西阶之上,就是把逝者看成是宾客了。

所以,逝者入棺以后,就叫“殡”。为啥丧事活动称为“殡葬”呢?就是人死之后,在家叫殡,出家叫葬,合为殡葬。

丧事活动中,逝者入棺之后到发丧出殡之前这一时段,叫殡期,即停殡时期。殡的前面是殓,后面是葬。殡仪馆是停殡办事的,所以叫殡仪馆,主要业务是殡殓,即从入殓到停殡;公墓是安葬逝者的,主要业务是殡葬,即从出殡到下葬。

4、关于“葬”和下葬

《说文解字》说:“葬,埋也,藏也,从死在茻中”。意思是说,葬就是将逝者在草地挖个坑埋上。

《易---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孟子》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意思就是将亲人逝者直接丢到山沟里。就是说,上古或远古时期,人类是不掩埋同类尸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聚居地越来越拥挤稠密,尸体会对人类的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于是有了埋葬,于是有了丧葬文化。

丧事主家起棺发丧,叫发引,也叫出殡,也叫出葬。现时丧事活动中,从起棺发丧、到摔盆、到路奠、到下棺、到回灵、到复吊、到圆坟成坟,这一时段统称下葬。

停尸、入殓、出殡、下葬,就是丧事活动的四个阶段,或者说,丧事活动通过尸、殓、殡、葬划分为四个阶段。所以,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几个字的造字来源和丧事意义,对丧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

尸是怎么书写的(尸殓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