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7日电 题:记者手记:我的放弃与坚持

新华社记者王春燕

这是一次不一样的沙漠徒步挑战赛的报道体验。因为我不仅是报道赛事的记者,我竟然还用脚步丈量了这个比赛!

沙漠挑战赛里乱入的“菜鸟”

当收到“开能杯”第四届中国环保沙漠挑战赛的报道任务时,我的内心并未有一丝波澜:参赛选手们苦兮兮地3天徒步70公里,媒体记者按照惯例每天在出发前进行采访,然后坐上媒体车到途中拍摄照片,到终点再采访即可。

但随着与赛事主办方的深入沟通,以及与其他媒体同行的接触,我慢慢明白一点:这是一次体验式报道,参与此次赛事报道的媒体记者们大都是热爱运动或者玩越野、跑马拉松的“大咖们”,我就是个乱入的“菜鸟”。

徒步穿越121公里戈壁感悟 的新华社女记者(1)

↑新华社记者王春燕(右)在赛道上。

3天70公里,没有人是抱着坐车的心态来的,除了我。毕竟,我是个3公里都无法完整跑下来的“运动渣”。坐收容车也不是不行,只不过要先认怂。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按照主办方提供的清单准备了越野跑鞋、防晒服等装备,踏上了征程。

放弃真的很容易

第一个比赛日,沙漠里可真难走!

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没有完全活动开,也许是在沙漠里徒步不会发力,出发没多久,我就感觉左脚脚踝在每次落地时都会隐隐作痛。脚下的细沙松软,每一次抬脚都格外费力,每一次落脚也很难找到平衡,步伐显得格外沉重,身体也因为重心不稳显得有些踉跄。

在酷热的阳光下,汗水早早洇湿了围在脸上的魔术头巾,尽管穿了鞋套,鞋和袜子里也早已悄悄地灌进了不少细沙。没走多久,我就已经气喘吁吁。再看我的媒体同行们,他们依旧步履轻松,每走一段就要停下来等我。

走完6公里到达第一个补给点时,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我要坐车。”

当时的感受就是:太热了,太难熬了,脚太疼了。我在内心安慰自己:“我是来做报道的,不必强求自己。”

媒体队友们在补给点稍做调整就继续出发了,我则开启了坐越野车穿越沙漠到一个个补给点采访参赛者们的旅程。

徒步穿越121公里戈壁感悟 的新华社女记者(2)

↑沙丘上的比赛选手。

“为什么要参与这次徒步挑战赛?”“为了挑战自我。”这是很多采访对象给我的答案。

“这一次徒步挑战赛的目标是什么?”“成功完赛。”这是很多采访对象给我的答案。

对于这样的答案,我的理解并不深,也并不满意。

第一个比赛日的比赛接近尾声仅剩4公里时,我决定再次加入大家,再次体验一下。

上路没多久,依旧难行的沙漠又让我开始默默地后悔:“我明明已经上车了,坐到终点就得了,何苦还要为难自己?”

寂静的沙漠里,手机没有信号,路途的艰难让我无法做到轻松地边走边聊,因此除了脚步声就是风声。我的内心里各种想法纷纷涌出,只不过没什么正面情绪,除了懊恼、就是对前路漫漫的绝望。

坚持没有想得难

完成了首个比赛日“一头一尾”的10公里赛程,我一路上想的都是如何说服自己第二天全程坐车。

但第二天我走完了全程30公里,这是个让我没有想到的距离,也是让我理解了“挑战自我”的那段距离。

第二个比赛日出发伊始,我想着既然来了就再体验体验吧,毕竟“认怂”的感受并不美妙。从坚持第一个6公里成功抵达补给点开始,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沙漠徒步似乎没那么累了。

就这样,一个赛段、一个赛段地坚持下来,当我的队友告诉我,今天的比赛还有8公里就要结束时,我发现这个距离一点都不可怕,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只要一步一步地走,就能抵达终点。

“挑战自我”,更多时候挑战的是自己的内心。在寂静的沙漠里,内心的平静显得格外重要,想得再多一点作用都没有。

跟着我的队友们徒步的过程中,我依旧是走不了多远就落在后面。因为心肺功能不足,我依旧无法参与到他们的对话中,只能边走边听,但因为知道有他们的陪伴,我走得格外踏实。

“挑战自我”,对高手来说,也许是更好的完赛成绩。但对于我这样第一次亲身体验徒步运动的人来说,踏踏实实地走完全程就显得格外珍贵。

快乐其实很简单

成功完赛,真的是一件太令人快乐的事了。

在这一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想过,走到下一个补给点,我就要上收容车。只不过,第一天的时候,我真的第一时间上了收容车。而第二天,我告诉自己,再尝试着走一段吧。只要走下来了,我都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很棒,队友们真诚的鼓励也让继续前行变成内心的选择。

沙漠里的路太难行了。松软的沙子给每一步都带来极大的阻力,但也让快乐变得格外简单:沙地只要稍微硬一点,走路就会变得轻松一些,内心不免窃喜;补给点的西瓜格外的甜,尽情地吃两块西瓜就让人忘却了曝晒的阳光;队友们的帮助和指导让我慢慢掌握了徒步的技巧;来自竞争对手的一声“加油”也会让人会心一笑;而沙漠的雄浑壮美似乎也是只有徒步其中的人才能独享的美妙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