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史记》中的夏本纪,讲述了夏朝以夏禹为始,夏桀为终的历程,中间先后经历了夏后帝启、帝太康,中康帝、帝相、帝少康、帝予、帝槐、蒂芒、帝泄、帝不降、帝扃(jiōng,平声炯)、帝廑(jǐn,谨)、帝孔甲、帝皋、帝发以及最后帝桀,也就是夏桀,共历经十六位帝王。

夏本纪中,对夏禹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记载,对夏后帝启和夏桀的记载内容相对较少,而从中康帝起,至帝发,只是讲述了他们之间的帝位传承顺序,并无事迹记载。

夏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继承了帝舜的帝位。

史记夏本纪概述50字(三分钟带你了解史记中的夏本纪)(1)

夏禹在帝舜时期,被帝舜重用,专门负责治理洪水。那个时候,洪水滔天,百姓苦不堪言。

夏禹接受命令治理洪水后,一路穿山越岭,立树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在外十三年,多次路过家门而不敢回,最终治水成功。先后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

夏禹治水的过程,并非只是治理洪水。分发稻种给民众种植,赈济难民,从产粮富裕的地区调余粮至缺粮的地区,考察各地特产,确定各地应当缴纳的贡赋,调查当时的诸侯朝贡的交通是否方便,这都是夏禹在治水过程中进行的。

治水成功后,九州统一,四方土地均可以居住。而后,夏禹按距离天子国都远近,将地区分别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甸服,指的是距离天子国都五百里范围的地区,是天子国度的赋税区;

侯服指的是甸服往外五百里内的区域,侯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suí)服指的是侯服往外五百里内的区域,绥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yāo)服指的是绥服往外五百里内的区域,要服三百里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再往外二百里,要遵守王法;

荒服指的是要服往外五百里内的区域,荒服三百里内人员来去自由,再往外则无任何约束,属于最边远的边荒地区。

史记夏本纪概述50字(三分钟带你了解史记中的夏本纪)(2)

夏禹继承天子之位后,国号定为夏后,姓姒(sì)氏。夏禹在位十年,在会稽逝世,把天下传给了益,而益服丧三年后,又把帝位传给了夏禹的儿子启,也就是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登临帝位后,当时的有扈氏(古部族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可夏后帝启的统治,于是夏后帝启领军前往去征伐有扈氏,在甘地大战了一场,最终消灭了有扈氏,从此天下再也没有不服夏后帝启的了。

夏后帝启逝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也就是帝太康。

帝太康在位时,整日只顾游玩享乐不理朝政,一天太康携带家眷、亲信等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东夷部族有穷氏首领羿乘机起兵发动战争攻占夏后都城斟鄩,羿成为夏后的实质统治者;太康被拒之城外失去统治权,随后被羿流亡至戈地。

帝太康逝世后,他的弟弟中康继位。从帝中康至帝桀,其间在史记中并无过多记载。而至帝桀时期,夏朝王室已经衰落,国内诸侯相继背叛,诸侯不再尊敬当时的天子,夏国内进入了诸侯割据征伐的混乱时期,最后由汤率领各方诸侯,最终覆灭了夏国。

史记夏本纪概述50字(三分钟带你了解史记中的夏本纪)(3)

夏朝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时间近五百年,而从夏禹逝世后,相继经历了约十六位统治者,最终覆灭与夏桀之手。《史记》内未对这期间的统治者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但是却将如帝太康、帝中康、帝孔甲、帝桀等无作为的统治者进行了定性般的描述,将他们钉在了文明的耻辱柱上,警醒后世人。

以上,便为史记中的夏本纪讲述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