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阳朔作为古镇,也许很多读者有意见——阳朔怎么能算是古镇呢?我们去阳朔西街,看到的那些建筑,要么仿古,要么彻底新建,哪里古了呢?

这个问题要这样去理解:

在《阳朔县志·大事记》中,是以三国为阳朔大事之始的。 “吴甘露元年(265年) ,今阳朔地方分属尚安县、熙平县管辖。熙平县治设在今兴坪镇狮子嵅(嵅,本地用字,指四围皆山,中间有平地)。”三百余年后,隋朝开皇十年(590年) ,熙平县治由今兴坪镇狮子嵅迁来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名县,阳朔县名始此。

这样看来,1400余年前,阳朔就成为县治了,它怎么能不是古镇呢

上千年的历史,足够阳朔这块风景秀美的宝地产生许多故事。看了这些故事再去回味阳朔,就会发现在无限风光之下,还有历史的回音。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1)

(一)阳朔故事:曹邺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曹邺这个人,但在古代文学史上,曹邺并非碌碌无名之人。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提到曹邺:字业之,一作邺之,唐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人,曾任祠部郎中、洋州刺史。撰有《曹祠部集》。

《阳朔县志·大事记》中记录了一条:(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曹邺应廷试,登进士第,开桂林一带的科名先声

“大事记”就是这样,就这么一句话,看起来平平淡淡的,其实不知道藏了多少滋味。

在唐代,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极为不易,录取率很低,有时候一年仅录取数人。刘海波在《唐代岭南进士与文学》中考订,认为有唐一代岭南进士一共35人(这里的岭南指唐代岭南道,包含广东全境、广西大部乃至云南东南部),即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代时岭南学风尚未大兴,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进士考取比例极低。

如此激烈的竞争,往往得中进士之时已经老了,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就算一直考到五十岁才考上,年纪都不算大。白居易(772年-846年)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得中进士时已经28岁,是当年考上进士的十七个人中年纪最小的,他特意作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曹邺在34岁年富力强之时考上进士,已很难得。何况他还是广西北部第一位进士(梧州已出了广西第一位进士李荛臣),想必当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2)

所谓慈恩塔即大雁塔,唐人考上进士后喜欢到塔下题名

曹邺以五言古诗名世,有《曹邺诗集》(2卷)。《全唐诗》收录诗作108首,《三管英灵集》亦收入50首。当代人梁超然、毛水清的《曹邺诗注》收其诗112首。对他的诗歌,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价很高,称他为“以五言古诗鸣者”,“ 才颖较胜”,“其源似乎并出孟东野(即孟郊),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对于曹邺的诗,我们最熟悉的大约是《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3)

《曹邺诗注》

曹邺与曹唐(二人同为桂林人)是唐代广西诗人中的双璧,诗名远播。除了二曹之外,连广西第一位状元赵观文都没有留下一首诗。以后直到宋元明三代,都没有一个广西诗人的成就和影响力能够超越二曹。晚清广西诗人、“杉湖十子”之一的李宗瀛在《读九芝堂集》中说:“有唐曹邺与曹唐,岭外风骚始破荒……此调千秋几绝响,后来几辈许升堂。”

在广西尤其是桂林一带,曹邺的名气还比较大,当地流传着人物传说《曹邺的故事》,曹邺故居建起了曹公书院来纪念他,阳朔现在还有个景点被称为“曹邺读书岩”。桂林曾经还为曹邺、赵观文等人建立了五贤祠,明代包裕《桂林五贤祠记》有载。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4)

曹邺读书岩

(二)阳朔故事:黎桓

在《阳朔县志》中,还记载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黎桓。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5)

黎桓(越南语:Lê Hoàn),是越南前黎朝开国君主,980年至1005年在位。他曾投到吴朝(938一968年)将领丁部领麾下为将。丁氏取代了吴朝后,建立丁朝(968─980年,黎桓成为军队最高统帅,接着黎桓在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黎桓又废掉丁氏,建立黎朝(史称 “前黎朝”,980一1009年),自立为皇帝(史称“大行皇帝”),定年号“天福”。宋太宗任命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征讨前黎朝,不克,侯仁宝被杀。

黎桓为了修复和宋朝关系,后来向宋朝廷纳贡称臣。黎桓在位 25 年,死后各皇子忙于争夺皇位。四年后,大将李公蕴获得帝位,建立李朝(史称“后李朝”,1009—1225年)次年改元顺天,定都升龙(今称河内),即李太祖。

《阳朔县志》认为,黎桓是阳朔县人,在幼年时和父亲一同到交趾(今越南)。据说阳朔有几座黎桓祖墓。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广西通志》和民国 25 年(1936 年)《阳朔县志》都有黎桓祖墓的记载,《阳朔县志》还说 “车田村,在东郎山前半里田洞中央,相传为五代时 安南郡王黎桓故里,今尚为黎姓家族而居之村落”(卷四古迹)。这些说法是否可靠,尚有待考证。

(三)阳朔故事:徐霞客

崇祯十年(1637年)五月二十一日,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县游览,历时5天。 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数千字的记录。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6)

广西宜州市会仙山的徐霞客雕像

他对阳朔的风景极感兴趣,称阳朔“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他记录了当时阳朔的颇多景点,如南斗山延寿殿、北极宫、仪安祠、读书岩、文庙、鉴山寺、文昌阁、城隍庙、龙潭庵、报恩寺等等。他在阳朔县遇到了一个儒生,儒生告诉他阳朔八景是“市桥双月、鉴寺钟声、龙洞仙泉、白沙渔火、碧莲波影、东岭朝霞、状元骑马、马山岚气”。他在游玩诸景之后,认为龙洞仙泉“澄澈如镜,久注不泄,屡斟辄满。幽閟之宫有此灵泉,宜为八景第一也。”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7)

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

徐霞客在阳朔寻找曹邺读书岩,别人告诉他,“有名而无岩,有室而无路,可无烦往也。”他偏要去找,在“路为草蚀,荆蔓没顶”之中,找到了“颓坊敝室”,原来这里就是读书岩。徐霞客在这里看到了曾在广西任职的曹学佺所作《碑记》,而旁有一碑,则嘉靖重建,引解学士缙诗曰:“阳朔县中城北寺,云是唐贤旧隐居;山空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

有很多盆友到阳朔之后会去杨堤码头,乘坐竹筏漂流漓江精华段到九马画山。有学者(韦英思《徐霞客的民族思想》,《民族论坛》1994年 第1期)认为,徐霞客在游记中所说的桂林画山就是九马画山。我们看看徐霞客是怎么说的:

其山横列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九头,山之名“画”,以色非以形也。土语:“尧山十八面,画山九筒头,有人能葬得,代代出封侯。”后地师指画山北面隔江尖峰下水绕成坪处为吉壤,土愚人辄戕其母欲葬之。是夕峰坠,石压其穴,竟不得葬,因号其处为忤逆地。余所恨者,石坠时不并毙此逆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这个画山的外观五彩斑斓,很吸引人,所处的位置风水也非常好,地师说,北面隔江的山峰下面位置更好,安葬在那里能保佑后人官运亨通。一个愚人就杀了自己的母亲,想把她葬在那里为自己占官运,当天晚上山上落下石头,把墓穴位置给压住了,安葬未成,那个地方因此被称为“忤逆地”。徐霞客说,真恨石头落下的时候没把这个愚人给压死!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8)

(四)鉴真

徐霞客曾说,“登鉴山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沈彬诗云‘碧莲峰里住人家’,诚不虚矣。”

这是夸赞阳朔景致秀美的话。他在鉴山寺看到阳朔城,感觉好极了。

今天游客们到阳朔,鉴山寺仍然是一处重要景点。如果是跟旅行团的话,导游大概会这样介绍:

“鉴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桂林市最早的古寺之一,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其香火旺达1200余年。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未果,由海南岛返回扬州途中,乘水路从梧州抵达桂林,被桂林的奇山秀水所吸引,留住、休整一年。期间鉴真大师常在鉴山寺讲学授戒。鉴山寺属仿唐佛教建筑,其规模之大,堪称广西最大寺院。寺名和‘大雄宝殿’匾额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

有的导游可能还会说,“民间传说是因为鉴真大师在留住期间,吸纳了鉴山寺的灵气,才使得第六次东渡日本一举成功,鉴山寺也因此而扬名天下。”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第一,鉴山寺建造年代为何时?一般声称其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但《阳朔县志·大事记》中明明白白写着: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建鉴山寺,今存“鉴寺遗踪”山门

这样看来,好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公元713年,一种是公元924年。声称前者的,有时也会提到当时的寺原名临江寺,规模极小。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除了继承了这个古老的名字,现在游客所看到鉴山寺都和一千多年前的寺庙没有什么关系,就连寺的地址都不一样了。老鉴山寺位于阳朔县城碧莲峰东北麓,因为碧莲峰北山壁光滑如镜,所以又叫鉴山,老鉴山寺因此得名。 1915年废寺建楼,更名 “鉴山楼”。1997年,经多方捐资,在县城南 6 公里大榕树东侧云集山下易地重建鉴山寺,2001 年 1 月 1 日开光。可见现在这个鉴山寺开门迎客不过18年,鉴真大师想吸它的灵气也吸不到啊。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9)

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为御影堂绘制的屏障壁画《桂林月宵》,根据鉴真桂州居留而作

第二,鉴真来过鉴山寺吗?

这个问题就不大好回答了——万一他真的来过呢?

广西学者邓祝仁曾经指出,关于鉴真的史料,目前比较可靠的是《唐大和上东征传》,这是日本真人元开(即淡海三船,平假名:おうみのみふね;生卒:721年─784年)于公元779年写成,当时为了反驳一些日本佛教教团对鉴真及其一派的诽谤攻击,全程跟随鉴真历尽六次东渡艰险达到日本的弟子思托(唐代僧人,俗姓王。山东沂州人。鉴真圆寂的干漆夹苎坐像即为思托所作)邀请真人元开帮忙撰书,形成了记载鉴真东渡日本及传播佛教事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这本著作完成时,仅仅离鉴真圆寂16年,用汉语文言文写作,是公认的日本奈良时代的重要典籍,是目前为止记载鉴真东渡传法的最早、最可靠的历史文献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10)

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图片来自邓祝仁新浪博客

这本书中,提到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来到桂州(今桂林),但没有提到阳朔和鉴山寺。

桂林漓江象鼻山的故事(桂林阳朔老故事)(11)

图片来自邓祝仁新浪博客

鉴真于鉴山寺讲学授戒的说法,其沿用的史料是什么,我尚不清楚,鉴真与阳朔之间也许还有别的联系可以从史料中挖掘。现在在漓江边已经建设起山水园,鉴真纪念馆就在山水园内。作为桂林人民怀念鉴真的文化场所,这处纪念馆还是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