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1)

2016年6月,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大背景下,受南城街道委托,东莞中学全面托管南城中学,首创东莞“公托公”集团化办学先河,打造全新的“东莞中学南城学校”(下称“南城学校”)。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2)

以南城学校为样本,探访集团化办学对于区域教育提质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辐射影响,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观察、记录并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点击查看往期报道:

●和东莞中学签约托管后,南城学校“华丽转身”

●普高率近90%!东莞中学南城学校集团化办学“成绩单”亮眼

●治校观察|首个“公托公”集团化办学①:公平有质量,这所学校如何因材施教?

●治校观察|首个“公托公”集团化办学②:“小而美”校本课程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治校观察•专家观点|万恒:建设德育评价体系,莞中南城学校经验有望全国推广

从办学提质到校本课程构建,从分层教学实施到评价体系建设,从东莞市第三批品牌学校到连续六年获评综合测评优秀单位。在集团化探索道路上,南城学校以一步一脚印,不断回应公众及社会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期待。2021年,学校中考再创新高,全校980名学生参加中考,平均分602.20分,超市平均分31.20分,35人被东莞中学录取。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学校协同发力,更离不开传承莞中文化理念,不断内化尊重规律、建章立制、科学治校的助力,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则是师资队伍锻造。早在集团化办学进入第四年,东莞中学兼南城学校校长黄灿明便强调——未来南城学校将着重开展教师队伍提升工程。

以师资提质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心剂,南城学校持续实现办学突破与革新的师资密码如何炼成?进入集团化办学的第七个年头,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再次走进学校,探访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与实践探索。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3)

制度先行让老师们动起来

携手东莞市博物馆,历经一年精心筹备,从课本中甄选史前至宋代25件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通过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带学生感受中华文明之美。

今年5月,一场名为“历史课本中的国宝”展览活动在南城学校体育馆上演,探索“双减”新路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该校历史科组积极引入博物馆展览资源。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4)

南城学校历史科组馆校共建“历史课本中的国宝”展览,学生现场打卡。

发挥团队合作力量,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知识传授模式,这是历史科组写照,也是学校其他学科组的工作常态。转变发生在开启集团化办学、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举措实施之后,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南城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历史学科老师章丽方直言,“感觉自己的教育生命在延长”。

事实上,自2016年开启集团化办学后,围绕如何办好学校,如何将莞中优质资源落地南城学校,外界关注不断,在黄灿明看来,“集团化办学并不是简单资源输入,而是要秉承莞中办学传统与思想,融合南城学校原有特色,形成统一的办学理念,并通过建章立制,帮助学校更好地理顺未来发展方向”。

从集团化办学之初,便明确定位与目标,这也注定了南城学校在莞中百年名校光环的加持下,仍没有捷径可走。摈弃杂念沉住气,制度先行,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科学治校模式,这是南城学校迈出的第一步。

从个体出发到团队协作,南城学校常务副校长朱忠明告诉记者,学校直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通过同伴协助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使教师在团队合作中不断行动、不断提升。

2017年3月,南城学校成立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内教研机构“学术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章程。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每学期一次的教学公开月以及教师课题管理、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通过组织听课检查、教学反思评选等,为学校教育教学教研提供全面参考意见。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5)

南城学校两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合影。

“集体备课”的推出,则打破了老师们单打独斗模式,通过资源共享、群策群力,让缺少经验的老师快速成长,也保证各班课堂授课质量的均衡。围绕数学、英语开展的动态走班教学课程改革,通过分层备课制度,保证了学校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走班教学,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

在不断反思中成长,也在团结合作中强化氛围,学校副校长刘义的直观感受是老师们动起来了。他透露,起初不乏部分观望的老师,“方向对了,成效有了,学校的口碑品牌形成,就越能激起老师的幸福感、成就感与行动力。”

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携手成长

如果说激发教师团队内驱力是从源头打下强校基础,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则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后劲支撑。

立足学内部制度完善与学校未来发展需要,在集团化办学进行四年后,开展教师队伍提升工程成为南城学校的工作重心。2020年秋季开学,该校推出了系统的“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6)

“我们通过举办隆重的师徒结对仪式,宣告该项工程的重要性。”南城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杨晓生介绍,希望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并形成以老带新、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氛围,打造一支结构层次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政治科组长梁怡参与了2020—2021年学年“青蓝工程”结对,作为师傅,她需要对徒弟进行听课、评课、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指导,每学期结束后还要撰写小结,“骨干教师到了一个阶段也会遭遇瓶颈期,经过师徒结对拜师仪式后,能感觉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师傅怎么教、徒弟怎么学,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成长。”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7)

师徒结对签约,打造成长共同体。

师傅的责任,徒弟的幸福。学校初一班主任、数学老师黄佩谊,2021年8月入职,从学生到班主任身份的转变曾令她迷茫,师傅的指导与科组老师的建议,让她逐渐摸索出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突破带班的困惑,面对第一次公开课的压力,同样是师傅与科组老师的帮助、鼓励让她变得从容,最终捧回校级优秀公开课,“当时压力非常大,但是科组老师陪着我磨了半个月的课,他们愿意为了新老师个人成长花时间与精力,团队的力量令人感动。”

今年2月24日,南城学校为“青蓝工程”首批青年教师举办结业仪式,2017年进入南城学校、目前是学校化学科组长的刘美君作为徒弟代表发言,“我们的每一位师父都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学校‘青蓝工程’给了年轻教师希望和信心,帮助我们更快站稳讲台。”

作为学校最年轻的科组长,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用包容、引领、平台三个词总结自己在南城学校工作的五年,感恩学校不断给新老师机会、平台,引领老师们成长。

家长学生教育获得感更强

以制度支撑优化内部管理,通过老师传帮带影响不断激发团队内驱力,南城学校的师资锻造密码没有太多巧劲,却又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在撬动校内教师发展平衡点上实现效果最优化,形成良性内循环,老师们在主动求新求变中找到职业成就感、归属感,荣誉与收获水到渠成。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8)

杨晓生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近五年来该校结题和在研课题有51项,教研成果呈现井喷式发展,实实在在推动教育教研内涵式发展;近三年来,学校教师获区级以上奖励实现了三连跳,2021年达322项,获奖数量均居南城街道公民办中学之首。

其中,青年教师成长尤其亮点,捧回的奖项分量越来越重。如在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美术学科决赛中,李意莲老师代表东莞市参加决赛并荣获一等奖;吴清周老师在2021年广东省中学物理和小学科学实验操作与创新技能赛评选活动中获省一等奖。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9)

今年2月,学校校长朱忠明在“青蓝工程”首批青年教师结业仪式做“人至重 课至大”的主题分享。

“青蓝工程”形成的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氛围,也促使中年骨干教师走出舒适区,实现自我价值的持续提升。如刘义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朱忠明被评为东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章丽方被评为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养对象。

学校的进步首先是教师的进步,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终要的资源,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朱忠明也有清晰的认识,他指出“教育本质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一支自律善良、博学笃行的‘四有’教师队伍,是学校提升综合实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也是学校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值得一提,对新教师的引领与信任,让老师们迅速成长独当一面,新的教育意识与教学手段,进一步与科组教师与学生互融互通,不仅激活学校教育教学氛围,也给学生、家长带来更强的教育获得感。

以德治校新模式(治校观察东莞首个)(10)

黄佩谊老师在学校举办的第七届班主任论坛上做经验交流。

“陪伴和关心非常重要,多花时间和学生交流,才能从他们口中得知问题、解决问题。”黄佩谊透露,她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除了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她,还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老师可以安静地学习,你们也可以”。

老师们重陪伴,同样也重效率,刘美君为每位学生建了一个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单元学习情况,带上档案本上课已经成为她的习惯。而由她带领的化学科组,通过引入直播分享概念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创新老师们集体备课思路,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热情。

“学校管理人性化,老师们教学能力、教学管理与沟通很专业。”孩子进入初三,学校初三12班家长冷先生与老师们的沟通变得更多,同频、顺畅的沟通,不仅让他及时了解到孩子在校状态,也对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更清晰。“把孩子放在学校我很放心。”他如是说。

【记者】黄婷

【作者】 黄婷

教育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