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相声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许多相声艺人从北京的天桥来到天津,先从撂地演出开始,逐步地进入了茶社、剧场。

距今,天津,人们不但可以随时从收音机里听到相声,电视机里看到相声,还可以在茶馆剧场里近距离地欣赏相声。可以说,相声这门笑的艺术,已经成为天津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一壶热茶、一碟瓜子,长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长了音调的'咦''嗨'叫好……到了天津,那种轻松和随意的相声茶馆氛围,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

民间团队开茶馆说相声(天津独特的茶馆相声)(1)

茶馆相声是重量级的天津文化品牌,到天津听茶馆相声已成为国内许多80、90后追求时尚的一种标签。台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演员穿着长袍马褂,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数十上百位观众品着盖碗茶、嗑着瓜子,笑声不断,掌声不绝。

很多茶馆的厅堂装饰、桌椅摆放还保留着“以前的样子”,一景一物都带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吃的东西没什么讲究,可以“自备”零食和茶叶,这里提供暖壶和水杯。

外地人来天津不能不听相声。而天津的相声小剧场几乎天天满座,而且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很多传统段子,在座的天津观众几乎都听过,他们知道包袱在哪儿,他们能接下茬儿。天津人对相声演员的喜欢犹如歌星。每个城市都能列举几个自己的大腕,天津最大的腕不是某个歌星、影星,而是相声演员。

民间团队开茶馆说相声(天津独特的茶馆相声)(2)

说起相声回归茶馆,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于宝林先生。1998年,于宝林为了能让相声重回茶馆,不顾年高体弱挨门挨户到相声演员家作动员,先后将陈鸣志、邓继增、佟有为、马树春等几名弟子集合起来,又亲自找到正赋闲在家的演员尹笑声、黄铁良等,在津门恢复了茶馆相声表演,而且首演即火,有评论家称此举为"相声这才回到了自己的沃土上"。从此,天津的茶馆相声日益红火,并成为天津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天津观众选择演员非常苛刻,活儿不行,多大的腕儿来了也不认;活儿好,再小的演员也照样捧,正因为有了这么好的观众,天津的相声演员才会人才辈出,也赢得了全国相声界的尊敬。

民间团队开茶馆说相声(天津独特的茶馆相声)(3)

现场观众的捧场,对哪个节目觉得好,就可以送演员花篮,当场交钱,不是真的给花篮,其实就是花钱捧场,花篮也算是观众表示热情的方式吧,只要有了人送花篮,演员说完这一段之后就要“返场谢花篮”,多说上一小段,送得特别多的,返场也会多说一点。

民间团队开茶馆说相声(天津独特的茶馆相声)(4)

于宝林之子于浩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