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对暗,淡对浓。

上智对中庸。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

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声律启蒙二冬第三段(声律启蒙逐句详解)(1)

详解:

明对暗,淡对浓。

光明对黑暗,淡薄对浓郁。

上智对中庸。

绝顶聪明对中游平庸。《论语 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里的”知“通”智“,意思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和愚笨的人是不会被环境影响的,从这句话我们大致可以意会中庸的意思。中庸最早为《礼记》的一篇,后经二程、朱熹发挥后成为四书之一,在儒家话语体系里为勿过勿不及的意思,但注意儒家的中庸并不是和稀泥、折中,强调的是行正道,敦礼义。对句中的中庸考虑到上智的意思,翻译为中游平庸,但这不是绝不是儒家中庸的意思。这也是作者的巧妙之处,对句的好玩之处。

镜奁对衣笥[sì],野杵对村舂[chōng]

放置梳妆用具的镜匣对盛放衣物的竹器。野外用杵捣米对村里舂米。杵:木棒。

花灼烁,草蒙茸。

鲜花夺人耳目,青草郁郁葱葱。

九夏对三冬。

夏天对冬天。九夏、三冬为夏天和冬天的别称。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高大的台子叫戏马台,窄小的书斋叫蟠龙斋。

手擘[bāi]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用手掰开蟹脚从毕卓开始,身穿道袍自王恭开始。手擘蟹螯从毕卓:《世说新语》载,名士毕卓说:一只手拿着蟹脚,一只手拿着酒杯,在酒池里沉浮,这就是完美人生。身披鹤氅自王恭:鹤氅为用鸟羽制成的宽大外套,后来专指道袍。《世说新语》载,京口人王恭乘着华丽的舆车,身披鹤裘,于小雪天气出游,被时人赞为神仙中人。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

五老峰高峻,如一支秀丽的玉笔插入云霄;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巨大的三姑石,风雨中的传来的响声犹如青铜铸造的大钟。镛:大钟


知识点: 历史人物: 毕卓 王恭

季节别称:九夏 三冬

声律启蒙二冬第三段(声律启蒙逐句详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