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对名利的执念(关于名利的真相)(1)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

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若是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错路。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最终毁了自己人生。

如何放下对名利的执念(关于名利的真相)(2)

一、莫让名利遮住眼:不求虚名,而是求真材实料

古今中外,为求虚名的人,大多都会被发现,最终身败名裂。近的如翟天临的博士身份,因为其自己说话暴露了自己的学问,最后发现他的博士有掺假的成分。

而远的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过于在乎名利,最终导致自己名声破坏。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二次方程式的新解法。

如何放下对名利的执念(关于名利的真相)(3)

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

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已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欺瞒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而一个人具有真材实料是如何也掩饰不住的,即使你不宣传,也会被人争相传颂,因为真学问带来是真功夫,经得起推敲,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名利面前,最真实的学问才是我们最需要在乎的。

如何放下对名利的执念(关于名利的真相)(4)

二、不是自己的一定不要强求:浪得虚名,会惹来麻烦

名利来源我们自己的实力,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实力,最好不要承接这项名誉,否则容易浪得虚名,更会给我们惹来很多大麻烦与祸端。

《大唐新语》有记载宋子问的死因,就是被名利迷惑,最终杀害自己的亲人。相传,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日《代白头吟》。

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地连连称好。

如何放下对名利的执念(关于名利的真相)(5)

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

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法据为已有。

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好多人听了,非常开心,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可悲的是,因为太渴望成名,最终被名利所毁。

如何放下对名利的执念(关于名利的真相)(6)

三、名利既是得,也是失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尤闻地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日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

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

如何放下对名利的执念(关于名利的真相)(7)

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

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是为自己,就会被名利遮住自己的眼睛,最终迷失自我。所以在个人发展中,请记住,少一点贪心,多一点忍劲,莫被名利遮住眼。

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今日话题:你认为在名利面前最好的态度是什么,欢迎探讨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