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 ...
盘古开天辟地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在古代传说中,上古有五个帝王。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他们都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的领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史前时期。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中国历史的早期事件—史前时期。
1.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远古时没有天地万物,只有一团静寂、黑暗的混沌之气。混沌中,出现了一个盘古氏,他用大斧将这个混沌之气劈开。于是,轻气上浮,就成了天;重气下沉,就成了地。
天地出现后,盘古氏每天长高一丈,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每天也增长一丈。这样过了18000年,天已升得很高,地也变得极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盘古氏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解成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这便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这仅是神话传说,而世界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并以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猿人。
从我国考古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出的猿人遗骨和遗物的化石证明,在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了。他们被称为云南元谋人,还有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和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
古代猿人之所以区別其他动物而称为人类,是因为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例如,木棒、石头。
中国猿人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头同野兽作斗争,猎取食物,谋求生存。
2.山顶洞人
猿人与大自然经过几十万年的艰苦斗争,不断进化。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活动的“山顶洞人”, 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区别。
他们的劳动工具与他们的前人使用的工具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打制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人们用那一枚枚小小的骨针,把兽皮缝成衣服,用它们宋保暖御寒。
山顶洞人过着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的群居生活,其中每个成员都是共同祖先。
3.尧舜禅让
皇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和禹。
部落酋长尧到了晚年,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量他的继承人的问题,大家一致推荐舜,并说明了理由。
舜的父亲叫瞽叟(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早年丧母,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极其傲慢,父亲瞽叟却很偏爱他。
即使这样,舜对父母非常孝敬,对弟弟很友爱,所以,大家认为舜的德行很好。
尧听了大家的意见很满意,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这使舜的后母和弟弟心生妒忌,便和瞽叟一起设计暗害舜。
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却撤了梯子,并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见状,就举着两顶斗笠,像张着降落伞一样,安然无恙地落到地上。
瞽叟和象又叫舜到井下去淘井,然后,往里面扔石头,想把舜活埋在井里。舜却从井壁挖了一条通道,安全回家了。
此后,舜仍然一如既往地善待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又亲自对他进行了考察,最终认为舜确实是个众望所归的可靠接班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传位方式,史称“禅让”。
4.大禹治水
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灾,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尧就命令崇地的部落首领鲧去治理洪水。
鲧受命后,就筑造堤坝想挡住洪水,结果洪水一来,堤坝就被冲垮了,就这样用了将近9年时间反复筑堤,不仅没有取得成效,反而洪水越來越大,水灾越闹越凶。
舜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以其工作失职杀了鲧,并命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代替筑堤围堵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大禹受命治水尽职尽责,心怀百姓疾苦,在治水的13年里,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服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女娲造人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起源相当早。屈原在《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说:都说人类是女娲所造,那么女娲又是谁造的呢?
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的神话中说:某年天降大雨,有位英雄趁机捉住了雷公,想要用香料腌制了作为食物。他把雷公关在铁笼子里,嘱咐一对小儿女说:“千万不要给他水喝。”说完就出门去了。
雷公在笼子里痛苦地呻吟,引发了那对小兄妹的恻隐之心,他们用灶上的刷子蘸了几滴水给他。雷公一得到水,立刻暴发出无穷的威力来,挣开铁笼,冲上天穹。临走前他从嘴里拔出一颗牙齿,交给两个孩子,说:“赶紧拿去种在土里,如果遇到灾难,就藏在它所结的果实中。”孩子们照做了,那颗牙齿也果真发芽生长,结了一个巨大的葫芦。
雷公为了复仇,降下暴雨来,地上洪水泛滥,所有人全都被怒涛卷走,小兄妹躲在葫芦里,才幸免于难。
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西方流传的上帝造人等说法,归根结底都是出自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关于人类的起源,现代大家普遍认同的说法便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幅示意图便展现出了古猿到人逐步进化的过程。
现在大地上空空荡荡,只剩下了那对小兄妹,于是他们商议婚配以延续后代。两人绕着一棵大树奔跑,妹妹追逐哥哥,完成了结婚仪式。但是婚后头一胎,竟然生下了一个肉球,妹妹就把肉球剁碎,捧着想爬上天去奉献给天神。爬到一半,肉块脱手落下,撒得满地都是,迎风而长,变成许多小人——这就是那对兄妹的子女,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在某些说法中,这对兄妹就是伏羲和女娲。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就是盘古,名字的本意是葫芦,而女娲就是女葫芦,这倒和上述神话关联紧密。
盘古开天辟地后,世界上还没有人类。有一个大神女娲在空旷的大地上四处游荡,一日她来到黄河岸边,看到河水映照出自己美丽的容貌,不禁心中一动,想到了个好办法。女娲利用河床上的泥土掺和黄河之水,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造泥人,这个泥人简直和她一模一样。她对着这个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能直立行走、可以说话的小东西,女娲称之为“人”。
女娲想让“人”这种生物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所以不停地捏呀捏,可是这样劳作,速度实在太慢了。她又想到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找来一些草,编成一根绳子,沾满河底的泥浆。女娲把绳子四处甩动,溅落的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就这样,人类被女娲独立创造出来了。
大地上有了人类的影子,女娲终日在他们的陪伴下,觉得既开心又舒适。但是很快,女娲又有了新的心事,因为万物有生有灭,人类不能永恒不死,如果她创造出来的这些人死了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再不停地造,造上一批又一批吧?
女娲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人类分为男女两性,让他们配合起来,自己去创造后代,养育子女。人类从此开始在大地上繁衍生息。这等于说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所以后世把她奉为“高禖”,即神媒,也就是婚姻之神。
女娲作为最早的“媒婆”,尽职尽责,据说为了方便男女之间交流感情,她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为人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笙簧也从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补天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当年共工打仗失败了,把不周山给撞倒了,因为不周山是支撑天空的,顺便就把天给弄塌了。共工的错误导致了生灵涂炭,女娲在此之前刚刚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叫做人类。
她教人类如何在大地上生活,如何婚配繁育子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看到天塌下来之后人们生活得非常不幸,女娲很痛心,下定决心弥补天空的缺口。
可是弥补谈何容易,首先要找一种东西叫做五彩石。顾名思义,就是拥有五种颜色的石头,这是一种特别罕见的石头,万里挑一都不一定能够找到。即使是找到了,也只是小小的一块。女娲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终于收集到了很多的五彩石头,然后她开始支起一口大锅,在下面添上许许多多的柴火,开始熬制五彩石,想要从里面提炼出五彩晶石出来。
五彩晶石质地坚硬,是补天的好材料,然而炼制却十分的辛苦。女娲工作了很久很久,人们知道女娲是在帮助自己,因此纷纷过来帮女娲的忙。有帮女娲添柴的,有帮女娲往锅里加水的,也有帮女娲烧火的。女娲运用自己的神力,一点一点地把天上的缺口给补好。怕天空再次塌下来,她不惜以身犯险去东海杀掉了一只神龟,用神龟粗壮的四条腿当作支撑天空的支柱。
也有人说,最后的五彩晶石不够用,是女娲用自己的身体补上的天空最后一块缺口。
据说女娲娘娘补天后,四处游历,最后来到了思都岗村。女娲看着思都岗村的美景,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所以她决定定居于此。后来她选了一块较为开阔、平坦的地方,开始修筑她的城。据考古学家发现这里至今还有古城的遗迹,后来这座城又叫做女娲城。
女娲在人间造福了许许多多的子孙后代,虽然她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但是她不得不离开,回到天朝。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变化里,女娲城仍然不受丝毫的影响。
火神祝融的传说祝融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荣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观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
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因此,当时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
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祭神求佛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才能战胜火灾。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上古时期在烈山里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人,他在烈山里的一个石洞中出生,牛头人身。由于他的外貌不同于常人,再加上他非常勤劳,又比一般人勇敢,长大后大伙儿便推选他当了部队的首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鸟儿衔种中得到了启发,便发明了农业。这个发明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于是大家给他起了神农这个名字。
后来人们生病,但是那时候的人们还不懂得如何医治,每当生病的时候就看“天命”,任自己自生自灭。作为部队的首领,神农对这件事情非常头疼。于是他便开始尝试吃各种各样的草来判断是否可以为人们治病,在这个尝草到过程当中他曾经多次中毒,多亏了有茶来解毒。
有一次,神农的女儿也病了,神农很发愁便抓了树皮、野果等十二味东西混合成药,谁知道他的女儿吃后肚子反而疼得更厉害。结果生出一只小鸟。这个小鸟通灵性,神农给她取名叫花蕊鸟(神农的女儿叫花蕊)。再后来,神农到哪儿尝植物和果实的时候都带着花蕊鸟,采摘的东西以及挖掘的矿石都让花蕊鸟来试尝以便来判断它们有何药用,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时间久了,神农便确定了人的经脉,又写了《本草经》。有一次花蕊鸟吃了神农给的全冠虫,谁知全冠虫的毒性太大把花蕊鸟的肠子打断了。花蕊鸟死后,神农继续尝百草,终于有一回在小北顶误食了断肠草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小北顶叫做神农坛,并在上面建了一座神农庙。
四面黄帝之谜黄帝,在古神话里,是中央的天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上,有一个黄陵县,其县城北部一华里处有一座山名为桥山,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其为黄陵。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历史典籍还是神话传说,都有许多关于黄帝的记载。在三皇五帝中,他的名声最响,业绩累累,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他为什么被称为“黄”帝?黄帝究竟是人还是神?这些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黄帝究竟是人还是神?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我国著名的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先生认为,黄帝为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起于雷电,最初之神职为雷神,后以雷神崛起而为中央天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最后,黄帝战胜了其他四位天帝,而建立了自己的神国。
根据《国语·晋语》,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而少典究竟为氏族名还是父名,则众说不一。习惯上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而炎、黄是列为五方天神的五帝中的二位。
炎帝和黄帝,过去被说成是像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或秦、汉以后的皇帝那样的远古时期的帝王。《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国语》的说法有所不同,说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史记集解》说黄帝号有熊氏,可能是以熊为图腾而得名。《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粮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为什么称他为“黄”帝?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也就是说,黄帝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8帝500余年。汉高诱注《淮南子》,说赤帝就是炎帝,少典之子,号神农,南方火德之帝;或说炎帝是生活在姜水一带的部落首领。《世本·帝系篇》把炎帝和神农氏连到了一起,认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传说最初炎帝做了华夏族的帝王,黄帝只是炎帝属下的诸侯。关于炎帝的事迹,古书中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一般多把炎帝与神农氏说成是一个人,如《帝王世纪》即说“炎帝神农氏”,因此,像教民食五谷、创制耒耜等农业发明的功绩,也就自然归于炎帝身上了。据说炎帝一族传了八代,共530年,“无制令而民从”,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传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时期,“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可是榆罔却不能阻止,而且后来榆罔也开始不断“侵凌诸侯”,于是,诸侯纷纷脱离榆罔,归顺于黄帝。
黄帝修明政治,整顿兵力,鼓励生产,安抚百姓。经过一番准备,率领诸侯在阪泉(相传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山西运城)与炎帝榆罔交战,经过三次大战,终于打败了榆罔,黄帝遂取而代之,做了帝王。也有人说黄帝与炎帝本是兄弟,所以双方的部落联盟很快融合为一,后世称炎黄子孙,即来源于此。之后,黄帝又经过一系列南征北讨,制服了不顺从的诸侯,天下复归于太平。黄帝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治理天下,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农业生产得以发展。传说黄帝还创造发明了舟楫、杵臼、弓箭、房屋、门、棺椁、文字,为华夏文明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有关黄帝神话传说的主要部分,莫过于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了。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中,黄帝“以熊、摩、狼、豹、、虎为图腾的部落为前驱,以雕、、鹰、鸢为旗帜”,战争的规模显而易见。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则异常惨烈,“血流漂杵”。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术,即刻大雾弥漫,人马相对而人影莫辨。黄帝便令风后制造出指南车,识别了方向,将蚩尤打败。随后,蚩尤又请来了风伯、雨师,一时间,风雨大作,急风暴雨把黄帝的人马搅得人仰马翻。黄帝又请来了天女“魃”,止住了暴雨,指挥大军以雷霆闪电之势,冲乱了蚩尤部下的阵形,乘胜捉住了蚩尤并把他杀掉,将其头颅埋在涿鹿。至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的涿鹿县,还有一座蚩尤坟。
炎帝、黄帝作为功绩卓著的贤明帝王,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炎帝、黄帝死后,黄帝的一些后代子孙如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又先后做了帝王,他们不忘炎帝、黄帝对于华夏文明的开创之功,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率领臣民依时节祭祀、供奉。这样,炎帝和黄帝就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了。后来,由华夏族发展而成的汉族、中华民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一直尊奉炎帝、黄帝为始祖,于是也就自称为“炎黄子孙”了。
关于黄河的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
每天早晨,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
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面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
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
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应示人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射箭,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
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
员外年轻时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是怕员外来抓他,黄河逃脱。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再去救姑娘。
过了一年,黄河练好剑法,动身去救那姑娘。
中午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
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地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
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1、牛郎织女
夏夜纳凉,望着碧海青天、闪烁银河,遥指隔河相望的牵牛、织女星,听着老祖母永远也讲不厌的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会有着这样美好的记忆——如今,青年一代对这些越来越隔膜了,“孟姜女争风吃醋,丑小鸭吃肯特鸡”,物欲世界,光怪陆离,使一切都走样变味,人们又开始重提“自然”和“回归”。愿牛郎织女的故事不被“摇滚”,为人们多少留一点清纯。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为天空纺织美丽的云锦。牛郎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说话,告诉牛郎,某天仙女们要到湖里去洗澡,让他去抱织女的衣服,然后再还给她,向她求婚。就这样牛郎织女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这一段美好姻缘。牛郎听老牛的话,披上牛皮,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赶,王母娘娘拔上发簪一划,一条天河就活生生地把这一对夫妻分开。天河再宽,只能隔开他们的身,可分不开他们的心。他们隔河相泣,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到天上去,为这一对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桥铺路。——所以表演牛郎织女故事的戏剧,也叫天河配或鹊桥会。
这就是中国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然而,这种形态的完成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
诗经大东篇就记载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跂q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
说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摆动着梭子织布。然而织啊织啊,总不能织成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据任昉述异记:织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仍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从这里,或可看出诗经牛女故事的影子。
汉魏之际,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故事已经成形。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得最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水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赋、陆士衡拟迢迢牵牛星、谢惠连七月七日咏牛女等,都咏过牛女的故事。
汉末应劭风俗通已记载了七夕喜鹊搭桥的情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从南朝梁代宗文lǐn的荆楚岁时记可见,在民间风俗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与妇女的乞巧风习,已经结合起来。乞巧活动由来已久,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而且这种活动也不限于“七夕”,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融为一体。到了唐代,这一故事和风习已由民间传到宫庭。长恨传云:“天宝十载,杨贵妃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夕……时夜殆半……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白乐天长恨歌亦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清代戏剧家笔下,杨李题材则径以长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受人们群众喜爱,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丰富着、发展着,使它越来越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于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经过世代积累的创造,才形成今天这样的面貌。
2、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p#分页标题#e#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
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 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做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3、白蛇传
白蛇传也是由人民群众经过几百年的世代积累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说,它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祭塔”等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连金山寺、雷峰塔、断桥等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多半也得力于白蛇传。
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在这之前的传说中,白蛇精都是凶狠的妖怪,它玩厌了男人还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题不过只告诉人们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她执着地追求着爱情、自由和幸福,坚贞不二。比起来许仙则是个软耳朵,而且有点负心。他一听见别人闲话,就动摇变心,几次让人甚至请人用法术驱除、收服白娘子,最后是他听从法海教唆,亲手将妻子用钵盂罩住,永镇雷锋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矛盾。从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这一传统题材演变的痕迹。
在白娘子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反封建的主题被逐渐突出。清代初年的戏曲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法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成为破坏白娘子婚姻的罪魁祸首。“盗草”、“水斗”的情节强化了白娘子的性格,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她在所不辞。许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白氏虽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击伤情,太觉负心了些。唉,恩怨相寻,一场懡忄罗mǒluo,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尘心已断,愿随师父出家。”这是他最后的自白。
到了弹词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明确起来。“许仙心内来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与你无涉半毫分。你今休得来生事,拆我夫妻两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弹词义妖传,“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63;”几百年来,正是无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不断创造,使得白蛇传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完成其批判封建主义、歌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
4、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传,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乐”。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来相会”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无其人&63;他的故事产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p#分页标题#e#
湖北孝感县志光绪8年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丧母,汉末遭黄巾之乱,奉父流落该处,佣耕为生,后来乃有了卖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到了五代后唐时,又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孝感者,因孝而感动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个“孝”字。
著名笔记小说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记有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葬,乃卖身以供丧事……”
魏曹植长诗词i鼓歌五首.灵芝篇歌咏孝子的故事,也写到董永:“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家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可见在汉末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其产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
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刘向,西汉宣、成间人,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他之所记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迟也应发生在西汉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