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俄网络媒体云论坛于12月18日成功举行。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陈丽娜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从疫情看微博媒体发展”的主题发言。

陈丽娜朗诵(全媒体是全方位展示优质内容的最佳平台)(1)

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陈丽娜 摄影:中国日报 朱兴鑫

陈丽娜表示,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发声和传播渠道,微博在疫情期间显现出两个鲜明特性。一是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媒体在微博上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共发布228万条疫情相关微博,阅读量达3000亿,各地的疫情发布会直播超过1万场,累计直播观看人次超30亿。二是每天微博上发布的关于疫情知识解读分析的长文章有几万篇,以前台实名的方式认证了1298个医护和患者,传播一线信息。

陈丽娜提到,疫情期间,微博与媒体合作开通了“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累计收到上万条有效求助,加速了患者救治的速度和效率。

陈丽娜表示,疫情期间微博的举措让权威声音更加强劲,同时也推动了媒体人对“后疫情时代”新媒体行业价值和发展趋势的深度思考:

首先,全媒体的平台价值将得到充分凸显。

微博也是视频化时代发展的受益者,在微博上,百万粉丝级别的视频大号超过5000个,视频与直播构筑起微博全媒体平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当然,视频不是全部,对媒体内容消费诉求而言,全媒体化才是完整媒体生态的最终目标,尤其是对于媒体内容的消费和传播参与而言。不仅表现在多媒体内容的呈现上,更体现在内容的传播、讨论和互动上,包括有价值的、多元化信息的提供,而不是单纯的算法推荐。

全媒体平台下对有价值信息的认同与传播,也正印证了那句话“形式不重要,内容才重要”,而全媒体为优质内容全方位展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第二,传播视角将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多元化、差异化的内容传播将占据主要位置。

新媒体形态有效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其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向呈现出多元多维的立体空间延展趋势。由普通网友、自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专业媒体进行深度报道,权威媒体一锤定音的模式愈加明显,微博成为了各种信息传播、讨论发酵、达成共识的一个平台。

疫情期间,大量新闻线索来自于个人发布,或者短视频平台内容的迁移传播,主流媒体也大量取样个人微博作为新闻素材。

第三,传播矩阵将更加立体,深层次传播将更受青睐。

微博平台上有超过17万政务账号,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系统到垂直的矩阵覆盖。超过3.5万媒体账号、6000多市县域融媒体账号,搭建起央媒-地方媒体-县级融媒体的媒体矩阵,年阅读量超过7000亿,极大增强了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也是媒体融合升级转型的主阵地。

但就媒体而言,单纯靠媒体号、栏目号这些蓝V账号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升级矩阵,尤其是引入主持人、记者、评论专家等角色,使得内容更具人格性,更有吸引力。

陈丽娜最后表示,新媒体的发展有着巨大想象空间,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内容精彩多样,变化才是新媒体唯一不变的地方。媒体人能做的就是去拥抱和接纳这些变化,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她希望中俄两国媒体可以加深交流,相互取长补短,集中优势资源,为实现更好的优质内容传播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2020中俄网络媒体云论坛由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俄罗斯联邦数字发展、通讯与大众传媒部指导,中国日报社、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日报网承办。中俄两国政府代表、网络媒体领袖、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围绕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舆论格局、媒体技术创新、中俄新媒体合作等一系列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