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一掷决生死一笑泯恩仇)(1)

(这是一篇1月写的文章,一个订阅100多人的公众号,产生了超过1200的阅读量。)

芈月传跳看1/3,自觉最好看的是72集,讲述一弱女子为何能成为传奇。

说实话这部电视剧虽不及甄嬛传的精雕细琢,但看得懂气质,绝对能受益匪浅。可以跟芈月学教导孩子的赏罚分明,学平定天下的格局大志,学安抚军心的演说言辞,学收复臣心的躬亲睿智,学周旋列国的先舍后得。

72集19分开始芈月讲她如何成功,概括得颇为经典:“我的确不如樗里子聪明,但你拿我没办法,因为我能豁得出性命,吃得了辛苦。我虽出身王族,却一直被人踩在脚下,一无所有。我不墨守成规,也不怀挟偏见,我既能一掷决生死,也能一笑泯恩仇。这些你都不如我。”

“樗里子,你聪明,但你又太过聪明了。未虑胜,先虑败。未虑得,先虑失。你的聪明害了你。我要除掉谋反的公子,你心痛了;我不跟旧族们妥协,不承认他们借战乱掠取的土地,你怕开罪了他们;我要评功论赏,改革军制,你怕军心不稳;我刚刚针对顽症要疾略施药石,你就觉得四处风雨飘摇,江山不稳。你呀,把自己给吓死了!”

这都不能算做个大气的女人,应算为王为君之人的智慧和胸怀。这段对话的后段更能说明此意。“樗里子,你何不眼光放远一些,想一想,若过十年,二十年……所有生活在我王旗底下的都是秦人,如同七百年前,天下所有人都奉周天子号令一般……四海归一,天下奉秦,国泰民安。樗里子,你可敢愿大秦有这样的一日?”

樗里子说诸国不会任凭太后摆布,芈月的回答是:“不试,怎么知道?……或许,还是心有宏愿的更好,天下奉秦是秦国的必将成就,或许你我有生之年见不到,但该要我们的儿孙替我们做到……”二人随即打赌,十年为限,芈月使大秦恢复到惠文王时的盛况,击案三下为约。

芈月的王族身份和前半生的一无所有,造就了她的勇敢,眼光和灼见。这世上最难辨的是人心,但人以类聚,芈月一生得助,那些人都不是为了钱财、荣华富贵。他们为大业而守,为正道而亡。而那些为财死为食亡之辈,都因太过聪明,自以为识时务,蝇头小利便倒戈相向,最后都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这世间最珍贵的是梦想,不试,怎么知道。不敢做梦,瞻前顾后,顾及眼前,失去的何止是人心,还有胸中大业。芈月没有画饼,她不指望自己能颠覆一切,瞬息结束纷争,统一六国,而是心怀统一的坚定志向,手举明灯,照给人看,前路就在脚下,目标一定能够达成。哪怕它艰难,哪怕一代人不行,还有后人可以继续走,她对方向的坚定不移,是造就秦国霸业的一块基石。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之事,只有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拼搏。

芈月趁着禁军叛乱出来安抚军心的精彩演说,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她要破除旧制,给这些士兵一个公平的环境,让他们有朝一日能凭战功丰衣足食、光宗耀祖。这也是芈月不墨守成规的体现。

同是沦落出宫,芈月得黄歇、仪渠王,甚至故有嫌隙的旧交秦国大公主等人的数次搭救,而芈姝逃出宫后却一步一步把手里的牌散尽。到死都端着自己的嫡公主应为后为尊的架子不放,所以人不能怀挟偏见,否则容易死不瞑目。

当初芈月被芈姝所擒时,芈姝说让其认输就能让芈月死得体面些。而芈姝大势已去被捉回王宫之时,不仅得活,芈月还不要她跪拜,跟她回忆小时候初见的场景,怎奈芈月欲一笑泯恩仇,一辈子记得这个姐姐,可这个姐姐却不愿意放下。

魏夫人精于算计,到头来临死的时候还为自己的儿子当一个伪王欢呼雀跃。胸怀太小,典型的妇道之人。当初施巫蛊之术害芈月,差点害死芈月,当她被抓,还以为芈月要杀了她。结果芈月脑子里想的却是如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她们母子团聚,借此招安她儿子。可是胸怀小的人,到死都看不明白,还期大势已去的惠后能成全她儿子当个伪王夺取王位呢。女人跟女人的差距实在是太大,有人一笑泯恩仇,有人到死看不穿。

芈月母子被流放燕国为质,途中偶遇仪渠王,仪渠王让她跟他走,她却说:“我前半生都靠男人,以后不靠也罢”,所以才有“只要你挥挥手,我纵马扬鞭即刻就到。”她也不让自己的弟弟带着她们逃走,让他好好在秦国立住脚。几次差点在燕国的大雪中被冻死,都没有去求大公主,也不怪大公主未出手相救。闯了祸被仪渠王等人护送离开燕国的时候,面对追兵,敢于驾车冲在最前面。一个女人,只有独立、勇敢,一掷决生死才配别人尊敬,才配得到爱。

这部剧我不能说好看,也不能说不好看,评价别人永远不是我所长,取我所需,有感而发。胸怀大一些,除了好坏还有爱和不爱,除了黑白,还有灰。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我很爱仪渠王,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