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让市值表现更突出?

10段话读懂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1)

市值管理之要义

著名经济学家 宋清辉

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大涨大跌的剧烈震荡,2016年初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上市公司要立足于公司价值持续增长进行市值管理,坚决不搞伪市值管理、真欺诈操纵。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市值管理、并购重组和再融资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监管层再度强调市值管理这一概念,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本土上市公司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更加成熟。

让市值表现更突出

在A股震荡剧烈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更需要做好市值管理。市值管理制度的出台并不是政府的救市行为,而是让上市公司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对盈利能力强、具备持续发展的上市公司而言,他们更有资本在牛市中昂首挺胸、在熊市之中显示出抗跌的能力,其市值更应该在股市中表现突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需要明白,市值管理并不能在短期内提振上市公司股价,而是“放长线钓大鱼”,要应用公司经营和资本运作的方法为公司业绩打好基础,为公司股价在未来的上涨做好铺垫。

此轮A股下跌和上市公司在2015年那波“疯牛”行情有一定的关系,不少上市公司的票面市值已经大于实际市值,许多个股的上涨仅是因为概念、预期的炒作,在资金成为推动市场上涨主力的背景下,虚高甚至成为泡沫的股价,并不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因此泡沫破灭之后,大量上市公司股价疯狂下挫。

如今,各种评论指出上市公司市盈率非常低,意思就是说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低于或者接近实际价值,这也会让很多投资者认为抄底的时机到了。但由于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是动态的,尤其是当前宏观经济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在经营压力变大的同时,公司动态业绩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公司实际价值也会因此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有完善的市值管理措施并已经实施,一旦经济企稳或股市稳定,就能够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公司要做好市值管理就需要实现全方位的提升,就要让外界看到他们最想看到的东西。对中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定位、未来3-5年阶段发展目标、实施框架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年度计划与措施,能够让企业的市值管理更加有效能够让投资者看到公司中短期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优质的上市公司意味着拥有良好的现金流、股权架构、财务批露等,在对内的资本运作方面,重大项目、发展战略、实行的项目都必须高度重视,常见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股权质押、回购等都是市值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重工四个“力”

中国重工董秘杨晓英曾在公开场合指出,市值管理涉及到四个“力”,一是盈利能力,二是核心竞争力,三是成长能力、增长潜力,四是发展活力。从杨晓英所指出的四个“力”来 看,对上市公司都有借鉴意义,同时值得拟上市、准备上市、想上市的公司参考学习。

在盈利能力方面,中国重工向来非常重视。从中国重工市值来看,该上市公司是A股中装备制造行业中市值领先的。中国重工上市之后,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行业发展面临一定困难的背景下,中国重工在装备制造、船舶、军工行业中的盈利能力能够领先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同时在整个行业中,中国重工的盈利能力也排在了领先位置,可见该公司对盈利能力的看重。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重工将其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该公司在推动军工发展的同时,推进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使得其在行业中更为突出。充分利用军工优势,使得民用产业在技术、人才、工艺、装备以及布局上与军工产业形成有机的结合,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盈利空间,也让投资者对中国重工有了更高的预期。

关于成长能力,中国重工这家大型企业同样会通过并购创造新的价值,推进公司大股东整体业务上市。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重工的并购主要还是并购大股东优质的资产,后续除了继续并购、收购大股东的优质资产,还将探索国内外一些合适的标的。在发展活力方面,中国重工在企业的管控、发展战略上,也有激活企业的机制。

整体而言,中国重工把资本运作、投资者关系及新闻媒体宣传等工作有机衔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公司市值大幅提升,逐步形成了行业地位与盈利能力、资本运作、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和品牌形象相结合的六维度市值管理模型,努力实现企业内在价值与动态市值的平衡,实现企业与 投资者共赢,中国重工也因此奠定了军工行和军工改革的龙头地位。

不等于股价“漂亮”

虽然中国重工股价长期以来不高,其股价最高的时候才20元出头,但中国重工的市值管理案例却值得学习和称赞。相反,一些股价虚高的上市公司,看起来市值曾经一路狂奔,如安硕信息、全通教育先后成为头两只“400元股”,但一味追求股价“漂亮”的市值管理方式却应当反思。

如今,安硕信息的股价已迫降到40元附近(截至2016年2月3日 ),按股价计算的跌幅已蒸发80%,全通教育的股价跌至60多元附近,股价累计下跌近70%。如今,这两家曾走上“神坛”的上市公司股价如已经到了用“腰斩”无法形容的时候,意味着所谓抬升股价的“市值管理”没有意义,市值管理的含义并不是“股价管理”,市值管理做得越好并不意味着股价就涨得越“漂亮”。

尽管并购重组、股权激励、股权质押、回购等行为是常见的市值管理方式,但正因缺乏明确细则,部分上市公司与自称可以协助市值管理的咨询和公关机构对其未有充分的理解、或假装没有充分理解,无意或故意进行了股价操作。例如,上市公司在股价处于低位时抛出利空消息打压股价,相关机构会在此时大笔吸筹到控盘程度后拉升股价,而这个时候企业利空消息一散而空,接踵而来的是高转送、并购重组、优质资产注入、员工股权激励方案、项目重大突破、业绩报告预计大幅增长等利好。

如果在股市震荡期间,上市公司通过上述拉升股价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市值管理,不仅是给公司的股东、投资者挖了一个坑,同时也是给自身企业挖了一个更大的坑,既不利于上市公司在A股的正面形象,同时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发展出现问题,后期因为泡沫破裂而大幅下跌,令投资者大幅亏损,甚至导致被退市的风险。

“市值管理”所带来的隐形风险是对上市企业的巨大“狙击”。而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上市公司见不得光的阴影照了出来,对投资者而言是幸运的。通常而言,市值管理必须让上市公司变得更加透明,这也就需要公司对所有投资者开诚布公,接受各种拷问、质疑,让投资者、资金更加接近、了解公司的情况。

在股市近期震荡的情况下,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开表示要做更为全面的市值管理,要对得起股东、投资者,要对公司负责。

本文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宋清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