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六

第二章(七):

曰:“伯夷38、伊尹39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译:公孙丑又问:“伯夷、伊尹如何?”

孟子说:“不同道之人。不是他的君主不事奉,不是他的人民不使用;国家能治理就任职,国家混乱就退避,这是伯夷。

可以事奉不好之君,可以使唤不善百姓,国家能治理前行,国家混乱亦前行,这是伊尹。

《山东邹城——孟府赐书楼》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38.伯夷:商末孤竹国人,(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西一带),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

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已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因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39.伊尹:伊姓,名挚(zhì音至)。夏朝末年生于空桑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 ,故以伊为氏。伊尹辅助商太祖(商汤)灭夏朝,商朝初年著名丞相,中华厨祖。

议:古代圣人也都有所不同,伯夷者自尊,尊民,尊君,安分守己为主,保自己的生命为重,尊自然为重。伊尹者,什么人事处境都只是他前行的风景。孔子者用己者、有尊德爱民思路者则留,其他均不留。

孟子公孙丑上第9节解析(孟子公孙丑上)(1)

《山东济宁——运河夜色》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二章(八):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40智足以知圣人;汙41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42、舜43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44之于走兽,凤凰45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46,河海之于行潦47,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公孙丑又问:“请问他们之间的不同处?”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知道圣人;不至于阿谀奉承。

宰我说:‘我观察先生,其贤能超过尧、舜了。’

子贡说:‘见到一国之礼制就知其政事,听到一国之乐曲就知其政德。由百代之后,评价百代之王,也未能违背的道理。自有人类以来,未有先生这样的人。’

有若说:‘岂唯民众有这样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塘,都是同类。圣人对于民众,也是同类。出于同类,超越同类,自有人类以来,未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孟子公孙丑上第9节解析(孟子公孙丑上)(2)

《山东邹城——孟庙仪门》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40.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见《论语·学而》所述。

41.汙:(wū)同“污”。

42.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所以又称唐尧,《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gū zī音居资)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zhì音志)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43.舜:虞舜,姚姓名重华,妫(guī音规)氏,字都君,谥曰“舜”。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虞国,治都蒲阪(pú bǎn音铺板,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44、45.麒麟、凤凰:麒麟,毛虫之长;凤凰,羽虫之长。

《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wěi音伟)不淰(shěn音沈,惊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xù音旭,惊飞);麟以为畜,故兽不狘(xuè音血,惊跑);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46.丘垤:(dié音迭) 小土丘。垤: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

47.行潦:(xíng lǎo音形老)沟内的流水。潦:注意读音。

议:本二章是从如何是勇者起讲,首讲:勇者用曾子的解释为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二讲:“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者注意:这里讲的“养浩然之气”就是孟子的心学。所谓志固,就是善性之养,是良知也。气者是良能也。良知是根本,良能是扩展焉。

三讲:圣人孔子人生生命的历程是“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孟子人生生命的历程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共同康乐尔。

四讲:举先贤之例说明。

五讲:借孔子弟子之口,说明圣贤是出类拔萃之人。同时孟子是深有同感而叹。

孟子公孙丑上第9节解析(孟子公孙丑上)(3)

《山东邹城——孟府承圣门》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三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1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译:孟子说:“用武力绑架仁者称霸,称霸可立大国。用道德施行仁义者王,行王道不一定要是大国。商汤是七十里方圆国土,周文王是百里方圆国土。用武力使人服从,并不是心服,是力量不足。用道德使人服从,是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如有七十二贤人归服孔子。

《诗·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上说:‘从西到东方,从南到北方,无人不悦服。’说的就是这个理。”

注:1.赡:(shàn音善)足也。

议:用力服人,不敢不服。用德服人,不能不服。武力绑架仁者能霸,并且是大国,一般人皆以为是捷径,这里可要分清,贤者不愿也。

这是道学的诟病“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儒学自己认为是绑架仁者之故,所以贤哲者理皆通也。

孟子的“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这经典之语,不仅适用得国,经济的开拓,公司集团获利理皆一也。这个霸者之理明了,就心明眼亮。

正已律人导致执政者不愿用仁政,或难以恒久之故。可见正己之难,兆民不下苦功,是根本分不清善恶、仁霸,只好人云亦云。

孟子公孙丑上第9节解析(孟子公孙丑上)(4)

《山东曲阜——万仞宫墙》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