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这是南宋音乐家姜夔蜚声词坛的作品《扬州慢》,令词人魂牵梦萦的、流连忘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正是扬州。词人口中的“杜郎”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牧,形容扬州风光的词语“竹西佳处”也是从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化用而来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

扬州风光

位于淮水之南和长江之北的扬州,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江南名城。早在唐代,扬州就以水陆交通纵横,工商业发达、文化旅游繁荣而闻名海内外

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如是分析扬州繁荣的原因:“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唐代扬州的繁荣也体现在文化与出游方面,如《唐阙史》中就记载:“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2)

扬州坐落在与镇江相对的长江北岸,是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扬州春秋为古邗国。据《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吴王夫差“吴城邗,沟通江、淮”。这里的邗城,就是扬州最早的名称,扬州从此春秋时代就迈开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西汉文、景之际,吴王刘濞曾经在扬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这一举措促进了扬州的经济文化繁荣。吴王刘濞进一步开通盐河,东通海陵仓,扬州水陆交通形势的雏形初步形成。

隋开皇九年改称扬州,隋炀帝利用邗沟开通了大运河,把黄河、渭河、长江连接了起来。大运河成为繁忙的水上要道,成为连接南北粮运与盐运的交通枢纽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3)

唐代扬州是粮、草、盐、铁的运输中心,也是南北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国外来的商人很多在扬州经商,有的甚至定居在这里,使得扬州成为了商贾云集、繁华富庶的商业城市。正如《新唐书》记载的那样,此时的扬州已是“雄富冠天下”的国际大都会。

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此时的扬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已经成为一种记忆、一种情怀,深深烙进了人们的心中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4)

扬州,诗歌史上绕不开的一座城市。诗人们似乎格外钟情扬州的浪漫形象与城市风光,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的关联

当他们的足迹穿行在扬州繁华的大街上,当他们的舟船徜徉在每一条如丝带一样的河流里,当他们在月色皎洁的夜晚流连渡口烟柳时,一首首流淌着城市印记与色彩的诗歌总是在他们的才情驱动下应运而生。

李白送别友人去扬州时,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徐凝来到扬州,被梦幻的夜色深深吸引,写下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张祜在扬州游赏时,写下了“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5)

所有的普通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被赋予了灵性和情感,恍惚间让人相信了一切都可以这么美好。扬州自然也就成为了文人墨客飞扬才情、渲染笔墨的理想之地

扬州的小桥明月、渡口烟柳、城市风光等浪漫的形象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仿佛潜在诗人心底的梦境,犹如一种情结,使扬州的形象以诗歌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这些诗句描写的虽是寻常景物,但却惹得多少人为之心旌荡漾。普通的明月、桥、箫等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极具地方风味的感情色彩。扬州的城市符号也渗透在它们身上,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了当时扬州的文化旅游的繁荣形象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6)

杜牧书影题跋像

而在这诸多的描写扬州风物的诗歌作品中,不得不提一下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关于扬州映像与记忆的诗歌《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7)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约,到扬州担任推官,这是一个正七品的官职,相当于地方法院的院长,后来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由于工作相对清闲,杜牧一有闲暇,便饱览扬州的风景名胜、探访扬州的人文古迹。在扬州期间他和当时在幕府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韩绰风流倜傥,文采斐然。两人一见如故,又在同一个地方上班,工作之余,他们携手同游扬州,谈诗论文,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8)

两年之后,三十三岁的杜牧被朝廷调任监察御史,所以在这一年杜牧离开扬州,到长安任职。到长安不久后,他就写了这首诗寄送给韩绰。

多年之后,当杜牧听闻友人韩绰去世的消息后,伤怀不已,还写下了一首悼念的诗作《哭韩绰》:“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由此也可见当年在扬州期间两人的友情。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9)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开篇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从大处落墨,勾画出远景,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

青山逶迤,在天际间若隐若现、绵延起伏;绿水悠长,如绿丝带一样环绕扬州,绵延流淌。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0)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描绘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光,而且寓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扬州的似水柔情

“隐隐”与“迢迢”的叠词连用,“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让诗歌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悠扬婉转的声调,读来朗朗上口。

诗人翘首遥思、回忆扬州:扬州的一山一水、扬州的风物人情想来是如此的亲切,昔日和友人游赏扬州的情景历历在目,在无形中诗人的感情也表达出来了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1)

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秀丽妩媚。正由于身处北方的诗人不堪晚秋的萧索景象,所以他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也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地的扬州朋友了。

扬州虽然地处长江北岸,但气候风物,与江南别无二致。“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正表明扬州是四季如春、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象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2)

而诗人此刻虽然身在长安,千山万水的阻隔却并没有减弱他对扬州的回忆,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扬州秋天那仍然生机勃勃、明丽斑斓的特征被诗人用诗意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宛如画卷。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与想像中还原了扬州完美的画面。这两句特意渲染出扬州山清水秀、草木常绿的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3)

扬州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扬州的桥,以及在桥上赏月的情景。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昔日同游的好友韩绰身上,点明诗题中的寄信情义。

诗人也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风光美景,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特定的情景上,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的繁华独特与浪漫美丽。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4)

作为江南水乡的扬州,“桥”是连接水陆交通,穿梭跨越城市的纽带,所以桥自然而然成为了水乡扬州最常见的一种景物。站在桥上,临水赏月,这样的闲情逸致正是扬州休闲的文化旅游方式的体现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意象是通过作者对某一城市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出来的城市面貌进行抽象概括,用特定的文字符号表现出来,然后再呈现在人们眼前。杜牧诗歌中的“桥”正是扬州的城市形象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代表作品。

此时杜牧不在扬州,在千里之外,以诗为信,遥寄友人。二十四桥在这里其实是虚写,是杜牧回忆自己在扬州的生活:与友人韩绰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到扬州的桥上赏月游玩情景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5)

活用数字是杜牧写诗的一大特色,他喜欢用数字来摹写景物的数量。如在另一首与扬州有关的诗作《遣怀》中,诗人写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在扬州任职的时间前后仅有三年,而“十年”的说法只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手法,只是为了突出时光如梭,岁月如流的感慨而已。另一篇名作《江南春绝句》中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6)

所以此诗中的二十四桥,只是泛指扬州桥多,看似确数,实为泛指。后代文人中有不少将扬州二十四桥作为城市符号与代名词的作品,如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玉楼春》中的“天涯回首一销魂,二十四桥歌舞地”。

二十四桥,在后代文人笔下,已经成为一种意象,一种抒发文人独特内心情感的手法:亦或是对扬州的赞美与向往;亦或是对往事的怀念与追忆;亦或是表达物是人非的内心惆怅之情。

诗中的“玉人”二字,既可以形容美丽的女子,又可比喻俊美的才郎。从杜牧寄赠诗的章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诗人口中的“玉人”其实指的正是他的好友韩绰。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7)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女学习音乐器材的吹奏技法。

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使韩绰风流潇洒的形象依稀可见,两人深厚的友情也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的喟叹之情,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韵致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8)

人们仿佛听到悠扬的箫声飘散到桥下面流着月光的河水中,呜咽的箫声与波光微动的河水交织一起,共同奏响了一曲扬州浪漫夜晚的序曲。人们也仿佛听到动人的萧声回荡在扬州的青山绿水间,萧声与水乡的景色组合在一起,为扬州梦幻般的氤氲的夜晚增添了一支月光曲

作为一种乐器,“箫”在扬州的各个角落和作品里随处可见,但此时的“箫”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乐器了,它成了扬州音乐文化娱乐产业繁荣的象征。在这样一个和着唐诗的平仄而气韵生动,富庶繁华的城市里,到处是一种“应是维扬风景好”的印象。

杜牧为什么写扬州(是对扬州风物与城市印象的重拾)(19)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文人墨客闲情写意的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那么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扬州的风光又是何等的迷人

杜牧的这首诗不仅成为人们重拾对扬州记忆的有力抓手,也影响着世人对杜牧的诗歌的重新认识与解读。因为杜牧的这首诗,扬州成为了杜牧笔下的扬州,扬州繁华,成为无数人的梦里水乡

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言可尽而意无穷的情感归宿,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寄托,正是这首诗通向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