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8年妻子写给最美的情书(上海老夫妻15年写百万字情书)(1)

15年来,陈才宣和陆彩英夫妻俩的情书共计971封信,接近百万字。

丈夫去世8年妻子写给最美的情书(上海老夫妻15年写百万字情书)(2)

陈才宣和陆彩英

在最近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家庭文化展”上,有一件展品,让很多人驻足。这是一件有重量的展品,也是一份跨越时光的爱情:重八斤的情书——陈才宣和陆彩英的爱情记录。

15年的情书往来,妻子寄给丈夫的339封信,丈夫寄给妻子的632封信,共计971封信,接近百万字。内容是一年年的思念,一年年的坚守,一年年的时光……这些信原本是各自主人的珍宝,一次偶然的聊天,夫妻俩惊喜地发现彼此珍藏的书信都完好地保存在同一张床下的箱子里。

打开箱子的瞬间,那些时光、那些过往、那些爱情接踵而来。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庆辉

当我们慢慢习惯和相爱的人各自捧着手机自得其乐的时候,当我们慢慢习惯相伴也是一种寂寞的时候,爱情似乎就是年少轻狂时的那个夏季,越向前走越遥远。

共同生活20年没争吵

而上个世纪的爱情往往是这样。“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分居两地,可是心里一直牵挂着对方,没有电话,电报也很贵,就用书信来传情,有什么心里话就写给对方看,距离没有让我们陌生,我们的心一直因为这些书信紧紧依偎。我们共同生活的20年从没争吵。”陈才宣说:“因为工作原因对家庭照顾很少,在一起的时候,就尽可能地弥补。”陆彩英则说:“互相体谅很重要。”

面对记者的采访,妻子微微笑着看着丈夫:“你写的信多,你多讲点,你先来说。”陈才宣笑哈哈地看着妻子,有些不好意思回应:“你讲你讲。”

今年80多岁的老夫妻,妻子陆彩英擅长打太极,丈夫陈才宣一直热心公益,因为去年中风,身体大不如前。如今老夫妻住在上海的一家疗养院里,岁月静好。陆彩英笑着说:“我们两人不用买菜做家务,省心。现在还是要保持健康最重要。我身体还很好,所以照顾老伴的责任就落在我身上了。”陈才宣在一旁微笑地看着妻子说:“我身体不行了,又要麻烦你了。”

一封书信定情

陈才宣和陆彩英都是军人。陈才宣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之后他在部队做宣传工作。陆彩英在淮安的野战医院工作,两人虽然在同一个师部,但从未有过交集。33岁的陈才宣,26岁的陆彩英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均为部队上的大龄青年。

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个红娘还是陆彩英医院的病号。“有一天我一直照顾的老病号说要给我介绍对象,我就答应了。”陆彩英回忆。

得知消息的陈才宣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女孩长什么样儿。“我当时不好意思,特地戴着一个大口罩。”陈才宣笑着说起当时的情景,他站在门口悄悄地看着,陆彩英注意到了这个大热天戴口罩的人,想了想就走上前打招呼,猝不及防的陈才宣一慌张,第一反应是向陆彩英敬了个军礼。

陆彩英微笑着回忆:“我记得当时问:你不热吗?快把口罩拿掉吧!’”虽然那次初见已经是50多年前,但是在他们的眼里,昨夜依然是今日。第一次见面,陆彩英觉得陈才宣仪表堂堂,有些羞涩,陈才宣觉得眼前这个女孩看起来落落大方,气质好,样貌也不错。陆彩英想了想:“或许这就是一见钟情吧。”

三天后,陆彩英收到了陈才宣的第一封情书:“陆彩英同志……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和您见面,虽然我们的交谈只有几分钟,但完全可以证明战友对你的介绍是实事求是的。我希望在我们的相识中,本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共青团员所应有的品质和道德来慎重地对待个人问题。”

短短一年时间,彼此上百封信的交流,一张张邮票记载着的感情由浅入深,在短暂的第二次见面后,陈才宣迅速寄出了一份求婚信:“彩英同志……我认为再也没有必要等待更多的时间了,我完全相信你,只要你不拒绝,我就真诚地爱你,把你当做最亲密的人!希望我们能很快建立起幸福的家庭!”陆彩英告诉记者,第一封信的时候他称呼用全名,以后就把姓去掉了,“这样感到更亲切”。

寄出这封信,陈才宣忐忑不安地等待,从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慢。不过这次,陈才宣没有等来回信,而是一个电话,“陈才宣同志,我答应你的提议。”因为在看到信的那一刻,陆彩英觉得回信实在太慢了……

随后的信笺里,是对未来的憧憬,对婚姻的期待。在信里他们决定婚礼不摆酒席,不宴请宾客,组织两家人集体游西湖。1964年国庆节,陈才宣和陆彩英利用短暂的假期领取了结婚证。

千封书信记岁月

新婚后的一个月假期,是这对夫妻相伴最长、最快乐的时光,随后陈才宣随着部队去了安徽。两人继续着鸿雁传情,陈才宣说:“我那时候工作没那么紧张,一空下来就想给她写信。”陆彩英一脸幸福地回忆:“我工作很忙,没时间回复,有时候他一连写几封信给我。”

借信传情,相思越浓,两人通信的内容都是工作如何,家里如何,所有能想到的事,都会化作笔尖的跃动,将空白补满。

1965年,他们的女儿陈奇志出生,满月的时候,陆彩英拍了一张女儿照片寄给陈才宣,这是父女的第一次相见。回想那段日子,陆彩英记忆犹新:“我怀孕的时候,孕吐也厉害,上下班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丈夫照顾,难免有些遗憾,但我觉得还是要以工作为重,不能让他有负担。”陆彩英告诉记者,第一次生孩子,难产,生了三天三夜,只有一个护士陪着我。那次艰难的生产经历,陆彩英从没告诉过丈夫。“你不知道这些事,我从来没说过。”陆彩英一边说一边用手拍拍坐在一旁的陈才宣。

1968年3月,陆彩英顺利产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陈炯。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却只能跟母亲一样,看着书信思念最亲爱的父亲。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是陈才宣最幸福的时光。陈才宣说:“我虽然没有和孩子相处很长时间,但孩子和我关系都很好,每次我离开去工作岗位,孩子总是‘挂’在我身上不让我走。”

家书一封抵万金

1975年,陆彩英转业回到上海,两个孩子也随母亲迁入上海。两人的书信往来更多的是谈论孩子,她会在信里对丈夫说两个孩子成长的烦恼,也会把女儿美术课的得意之作寄给陈才宣。陈才宣将自己的关心和愧疚写在信笺里。直到1978年陈才宣转业,他们的书信往来才画上了句号。

陈才宣说,妻子在哪里,他和孩子就去哪里。陆彩英调到了上海嘉定安亭镇汽车发动机厂当医生,原本应回四川的陈才宣,经部队领导和地方领导的多方努力,调到安亭镇师范学校当党总支书记,夫妻这才得以团聚。“我们15年都没提出过调动工作,这是唯一一次愿望,最终还是实现了。”陆彩英说。

1978年的劳动节,两地分居15年的一家人终于迎来了团聚的时刻。

1989年,陈才宣退休后,两人开始了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陈才宣出任安亭百姓宣讲团团长一职,任职8年来,陈才宣带领团员深入基层宣讲近200场次。陈才宣和陆彩英的共同爱好就是太极拳。他们先后学习了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和太极刀等锻炼套路,并毫不保留地教给别人。如今在疗养院里,陆彩英还成为了太极社区的领头人。

说起八斤情书的发现。陆彩英告诉记者,2007年的一天,她回家看到卧室乱七八糟,地上摆满了信件,她以为是丈夫发现她珍藏的信件,捡起一封发现正是自己写的。“我立刻对丈夫说,我也有很多信。就赶紧从床下拖出一只大箱子,里边整整齐齐放着书信。669封,一封不少。”

两个人的书信,经过将近半个世纪重新聚在了一起,见证了这个家庭的幸福时光,让我们重新见到了爱情原来的样子:不是奢侈品,没有保质期,只是你不舍得,我也不舍得,仅此而已。

对话

幸福的秘诀

是包容和体谅

广州日报:互相写信能坚持15年,动力来自哪里?

陈才宣:我们除了工作以外,心里就想着对方,没有其他的杂念。所以,写信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每天必须做的事情。

陆彩英:我们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们写信也是那个时期很正常的做法,只是我们保存得很好。

广州日报:家庭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陈才宣:每年见一次面,一年在一起一个月,都成了习惯。通信多了,感觉人就在身边一样,即使在一起生活了,我们也不会觉得陌生。我知道自己照顾孩子不多,妻子一个人把孩子抚养成人不容易,那时候我无能为力。

所以团聚后,我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日子,多照顾妻子和孩子,主动做一些家务,减轻妻子的负担。

陆彩英:我们在一起也不容易,在一起生活我们都非常高兴,生活中难免有摩擦,但要互相包容和体谅。所以我们从来没有争吵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