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淅淅沥沥,没有夏日里磅礴的气势,丝丝缕缕的寒气,提示人们早晚注意保暖。气象学上,江苏的一些地方才刚刚入秋,但在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此时已经到了秋天的尾声。

寒露,秋天倒数第二个节气。我们知道,秋天有6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其中,白露、寒露和霜降都和“露”有关。

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寒露,“言露气寒,将欲凝结”;而再过15天,“露气”将凝结为霜,是为霜降。从“露”的递进变化也可知道,天气越来越寒冷。

嘉定二年(1209年)立秋,陆游得了“膈上疾”,快到寒露才“小愈”,稍好了一点。我们在他留下的十二首组诗《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中能看到,这一年寒露节气前的气象。

在那年“近寒露”的那几天,“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渐平”“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连邻居得知他病将痊愈,都纷纷邀请他一起举杯庆祝。

诗中,陆游留下了那个时节独有的物候。“独立溪头看落晖,残芜漠漠蝶飞飞”“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秋天的落日下,广漠而沉寂的草丛早已败落了;有嫩鹅可吃,有新酒可尝;夏日炎热,虽让人昏昏欲睡,却远谈不上“安眠”二字,此时虽寒,但室内正暖,“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连狸猫都贪恋屋内的温暖,去了又还。至于诗人自己,“从来泽国秋常晚,叹息衰翁已衲衣”。虽然南方的秋天常常来得比较晚,但“我”已经年老病衰,在寒露将至之时,已觉察到寒冷,新衣还没来得及做,便早早换上了旧衣御寒。

古人如何度过小寒时节(古人的日子寒露)(1)

狸奴图(局部)宋·佚名

此时的陆游似乎已放下了壮志不得酬的遗憾,“穷销壮岁功名志”。他为自己开解说,“自古世间如意少”,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甚至觉得在这把年纪能写写小诗、喝喝美酒,便“不须惆怅感余生”了。

陆游坚强地熬过了那个寒露,那个秋天,但到底没熬过那个冬天。腊月底,他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憾溘然长逝。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唐】敦煌写本《咏廿四节气诗》

之前,我们曾介绍过白露三候,第一候便是鸿雁来,第一批大雁南飞了。而寒露三候,第一候也和鸿雁有关——鸿雁来宾。这是最后一批大雁南飞了。

寒露还有另外两候,一为雀入水为蛤,一为菊有黄华。在敦煌留下的唐人写本中,《咏廿四气诗》有二十四首,有的并没有将节气中的三候全数写出,如《秋分》,如《白露》,而在歌咏寒露这首诗中,将寒露三候全部写了出来。诗中既有“万里雁随阳”,也有“朝看菊渐黄”。而那句“化蛤悲群鸟”写的是“雀入水为蛤”。古人看到黄雀千百成群地飞往大海,倏尔消失不见,在滩涂发现与黄雀纹路相似的蛤后,便认为黄雀变成了蛤。

“雀化为蛤”当然是古人的一种诗意想象。蛤肉质鲜美,号称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就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的说法。蛤生长在海边的滩涂,一年四季都可以挖到吃到。而寒露这个季节还有一种美食,错过了就要等一年。那就是蟹。

古人如何度过小寒时节(古人的日子寒露)(2)

郭索图(局部) 明·沈周

水落咸头蟹不稀,渔人网得虎门归。

玄黄膏向脐中满,大小筐从蜕后肥。

衔糯输黏寒露节,迎潮送汐白云矶。

野人饕餮三秋甚,螯跪餐来当蕨薇。

——【清】屈大均《蟹》

屈大均是广东人,嗜蟹,他写过十四首咏蟹诗。这一首写的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广州寒露节气前后的场景。“水落咸头蟹不稀”,海水落了,蟹不少。为什么起手写这句呢?因为蟹善候潮。潮欲来,举二螯迎之,潮水退去,则俯而送之。渔人每视其俯仰以知潮之消长。潮涨则蟹少,潮退则蟹多。“渔人网得虎门归”,虎门,地处珠江口,是咸淡水交汇处,适合养蟹,“虎门潮水接牂牁,春淡秋咸蟹总多”。虎门膏蟹国内外都很有名。屈大均所见的渔人,便是在虎门潮退后捕捞螃蟹的。寒露节的时候,这种蟹有膏有黄,非常肥美,口感极佳。老饕们大概最爱这个时候,蟹像是蕨和薇那样常见,几乎餐餐出现在饭桌。

古人如何度过小寒时节(古人的日子寒露)(3)

菊花小鸟图 元·佚名

久谓热当雨,兹来归近家。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

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

一江三十里,直欲问仙槎。

——【宋】曹彦约《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

寒露这天,南宋官员、诗人曹彦约归家途中遇风雨。这一场风雨,早就该来扫去余暑了,直到他快到家的时候才下起来。他的这个寒露节,迟迟没有寒露该有的样子。家里的白酒瓮里应该酿出秋天的第一杯美酒,而篱笆上是不是开满了黄色菊花?

还有三十里水路就到家了,好想坐上仙人乘坐的舟船,不惧风雨,瞬间就到家啊。寒露节,“大雁来宾”,最后一批大雁都南飞了,人也该往世间最温暖的地方去。

(扬子晚报记者 臧磊)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