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先秦时期,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成语或典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成语或典故(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成语或典故

所谓先秦时期,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诞生了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称“百家争鸣”。

1、炎黄子孙

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要阐述这个成语的意思,首先就不得不提这三大巨头。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因而姓“姜”(上古时代姓表示族号),也就是大众知道的神农氏,对,就是神农尝百草的那个神农氏,也是传说中的农业大神。他尝百草本来是给先民寻找可以种植的粮食作物的,尝草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茶叶能解毒,所以他也是中药和茶叶的发现者。

“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姓“姬”,又称轩辕氏,轩指车,辕指拉货马车两侧的两根直木,因而他是传说中最早发明车子的人,还传说他发明了轩冕制度,就是不同等级的人坐什么车,穿什么衣服(类似等级制度)。

据说他俩都是少典的儿子(出自《国语》),炎帝有个下属叫蚩尤,武力值特别强,而他是上古时期九黎部落的首领。在《史记 封禅书》中,古代君主在封禅(祭祀天地的大典)时要祭祀八个神主,第一是天主,第二是地主,第三是兵主,这里的兵主就是蚩尤。在古代华夏的军旗上,画的也是蚩尤的画像。

当他们仨都各自壮大以后,不可避免的就是争霸天下了。然后就有两次最著名的大战:炎黄联盟打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以及炎帝、黄帝之间的阪泉之战,最终黄帝打败了炎帝。最终,皇帝成为了真正的天下之主,部落之间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而炎帝、皇帝、蚩尤都被视作华夏的始祖。

2、鬼哭粟飞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

意思是传说苍颉造字,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

在文字发明之前,古人只能在绳子上打结“结绳记事”,在木头上刻画纹路来记录信息“契木为文”,但是绳子环环相扣,木头密密麻麻,让人看的密集恐惧症都犯了,最后荒地讲这个重任交给了仓颉。

仓颉在开脑洞的过程中,在一个三岔路口碰到三位老人争论,一个老人说往东走追羚羊,一个说往北追鹿群,另一个说往西追老虎,追问他们怎么知道哪条路上有什么动物时,他们说根据野兽在地上的脚印来判断的,由此给了他灵感,用一个图画或符号来描述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情。

字之初,本为画。最早的汉字是用图画和线条来描述眼前的世界的,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对于文字的创造,仓颉功不可没,被称作“造字圣人”,在汉朝,仓颉被神化为“仓颉四目”,因为他天生重瞳(其实就是白内障前兆),很多仓颉庙里的仓颉像都是四只眼睛,或者一只眼睛里面有两颗黑眼珠。

3、红颜祸水

其最早出处现不可查,翻阅古书,仅见最早为《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有“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此处红颜代指汉武帝宠妃李夫人。)

它是比喻漂亮女人是祸害的根源。夏朝妺喜,商朝妲己、西周褒姒、春秋的西施、西汉的赵飞燕、三国的貂蝉、唐代的杨玉环等等,都是我们现如今知道的红颜祸水的代表人物。

但是,一个国家的覆灭真的是一个女人能左右的吗?

4、千金一笑

语出东汉·崔骃《七依》:“回顾百万,一笑千金。”

千金一笑,也作一笑千金。意思是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很可贵,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周幽王与褒姒,也是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笑,与之相关的典故就是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这安全是一个先秦版的“狼来了”自己作死的故事。

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宠信奸臣疏远忠良,酷好女色。一位叫洪德的少年为救其父褒,在褒村买到一绝代佳人,取名褒姒,献与幽王,以赎父罪。

褒姒,生得眉似春山,目如秋水,指排削玉,发挽乌云,可说是羞花闭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幽王一见喜欢得合不拢嘴,立即就纳入后宫,并传旨将褒开释。

这个褒姒也果然妖艳动人,周幽王把她放置在琼台之上,日夜追欢寻乐。不久,褒姒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伯服,百般怂恿幽王,废宜臼为庶人,立伯服为太子,并将他的皇后申后打入冷宫。

褒娘娘虽然宠擅专房,但她从来都没有笑过,堪称冷美人界的无冕之王。于是,周幽王局就开始了逗笑褒姒的作死之路。于是,周幽王到处搜罗奇珍异宝,但她仍然不小。幽王无奈,传下旨意:“凡有人能使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

虢公献计说:“先生昔年因防御西戎入寇,曾在骊山之下,设有烽火台二十所。如有贼寇进犯,就放起狼烟,直冲云天,附近诸侯看到烽火台起了狼烟,就会马上兴兵来救。今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大王何不偕娘娘登骊山,举烽火,使各路诸侯见烽火而至,至则无寇,乘兴而来,败兴而返,娘娘必开颜一笑。”

幽王抚堂大笑说:“这个办法很好!”即便照计而行。果然各路诸侯,见骊山燃起烽火,连忙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匆匆兴兵驰至骊山。幽王这时正在山顶与褒姒设宴,饮酒作乐。褒姒见山下各路诸侯从四面八方跑得汗及重衾,来到山下,可是并没发生什么变故,大家都面面相觑,诧异不已。

幽王随即传旨:“敬告各路诸侯,并无外寇人侵,不劳诸公跋涉,请即回师。”大家懒洋洋地偃旗息鼓,各回本国去了。

褒姒见诸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并没有什么事,觉得愚笨得可笑,果然开颜一笑。幽王说:“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公之妙计也。”乃赏赐虢公千金。

后来犬戎犯镐京,幽王再举烽火,诸侯仍然以为是开玩笑,就没有前来救援,西周乃亡。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该成语意思是指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这个成语与一桩家族伦理案相关。三位主要人物分别是心机大哥郑庄公,偏心老妈姜老太太,以及嚣张弟弟共叔段。

春秋时,郑武公娶武姜为妻,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因庄公是倒着生出的,所以取名“寤生”。武姜厌恶庄公,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就屡次向武公提出请求,但武公就是不许。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武姜又替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他。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曾死在那里。您换个地方吧,只要是其他的地方,我都会照您的吩咐去办。”武姜于是请求把“京”这个地方给段,庄公同意了。段到了那里,便开始招兵买马,制造兵器,扩展都邑。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一国之中的都邑不应该太大,如果高度一丈的都邑城墙周长超过三百丈,就有可能威胁到国君的地位,而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邑的大小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邑的大小不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大小不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大小不合规定,这有悼于先王的制度,您将来怎么控制呢?”庄公说:“母亲要这样,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怎么做才能避免祸患呢?”祭仲回答说:“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给共叔段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蔓延开去。如果蔓延开去,就很难对付了。您想,蔓延的野草还不容易铲除,何况是您骄宠的弟弟呢!”庄公说:“我现在没办法这么做。但不义的事做得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的,我们就等着看吧。”

不久,共叔段又要求西部和北部的边邑也要听从他的命令。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容忍这种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让位给共叔段,那就请您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有二心。”庄公说:“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自食其果的。”

共叔段进而收取这些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将领地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再次对庄公说道:“您早点动手吧,否则,等他的地盘扩大了,跟从他的人会更多的。”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越广大,越会走向崩溃。”

共叔段加固城墙,积聚粮草,铸造武器,充实军队,打算偷袭郑国都城,武姜也准备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知了他们约定动手的日期,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起来反对共叔段,共叔段被迫逃进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地。后来,共叔段逃奔到共国。庄公也把母亲软禁起来,扫除了执政的绊脚石。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共叔段利令智昏,狂妄愚蠢,最终自取灭亡;郑庄公运筹得当,善于把握时机和分寸,最终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赢家。所以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尺度,不要做出格的事。不仁不义的事情做多了,终究只会落得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

6、一箭之仇

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指被射中一箭的仇恨。今泛指因某事所结下的怨仇。在这个成语故事里面,射箭的人叫做管仲,也是孔子的偶像;被射中的人叫做姜小白,著名的春秋霸主齐桓公;而被一箭伤的最深的人是小白的师傅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本来是好兄弟,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正当他们好的“如胶似漆”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国家的国君被杀,而可能继承君位的有两位人选,一个是鲍叔牙的徒弟——藏在莒(jǔ)国的姜小白,另一个是管仲辅佐的——躲在路过的公子纠。

为争夺国君之位的道路上,管仲带人快马加鞭,拦截了鲍叔牙师徒,并说服他们别争了,但是小白却不干。然后管仲假装告辞,在后退的时候突然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吐血而倒,管仲回身就跑。但管仲却不知道,他的一箭只是射中了小白脖子上的一个铜质衣袋钩,而小白被射中后为达到逼真的效果,咬破舌头假装吐血而亡了。

管仲这时赶紧带着公子纠回国,却发现小白他们已经捷足先登,成了国君,最后管仲二人不得不逃回了路过。

最后,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鲁军大败,公子纠被逼死,管仲因为鲍叔牙的劝导被抓了起来。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7、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意指公然去做天下人认为是最大的错事(不韪:不是,错误),一般带贬义。

说到这个成语就不得不提之前讲到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郑国郑庄公,因为与“冒天下之大不韪”讲的还是郑国这一家子。

周朝当时分封天下,也给自己的亲戚们分封封地,而周边的郑国、蔡国、息国都是同姓亲戚。

息国国君息侯有一次和郑庄公吵了一架,然后息侯就动不动就制造事端,和郑国对着干,最后他们二人的矛盾越来越大,息侯直接就率领大军奔赴郑都。郑国也不甘示弱,在国内积极备战,把它打了个落花流水。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听说了这件事说,息侯进攻郑国,犯了五条禁忌(即所谓的“五不韪”):第一是不度德,第二是不量力,第三是不亲亲,第四是不征辞,第五是不察有罪。犯了这五大忌,被打败也就理所当然了。后来没过几年,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这则成语寓意息国以小抗大,勇气可嘉,但是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这场战争是否正义,不顾郑国是自己的亲戚,盲目出兵,只能自取其辱,以失败而告终。息侯狂妄自大,甘曾天下乏天不避,发兵进攻比自己强大的郑国,结果惨败而归。“识时务者为俊杰”,聪明的人一般先会认清形势,审时度势,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这个方面看,息侯不能算聪明人。时至今日,仍然有像息侯一样看不清形势的人,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8、仁义之师

最早出现在史记记载的宋世家,意思是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这个成语讲述了宋襄公凭实力搞笑的故事。

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突袭,宋襄公说这样不道德,等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再进攻,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 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伤,3天后就死了。

9、幸灾乐锅

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

幸灾乐祸指看到别人遭到灾祸反而很高兴。成语故事的主角是晋惠公,公子夷,就是鼎鼎有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的爸爸。幸灾的就是晋惠公。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夷吾曾逃到秦国避难,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他发誓说,等他登上王位,将酬谢秦国救助他的恩情。后来他如愿登上王位,成了晋惠公,但却忘了当日之誓。

在他即位第四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不计前嫌,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粟米。不料第二年的冬天,秦国也发生了大灾荒,而这一年,晋国的收成不错。于是,秦国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想不到却遭到拒绝。

晋国的大夫庆郑竭力劝说晋惠公:“辜负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人;幸灾乐祸是不仁的表现;贪心不足,舍不得用财物去救济别人是一种不祥之兆;使邻国产生怨恨就是不义的行为。这四种是立国的基本道德,如果都丧失的话,用什么来维护自己国家的生存呢?”

另一位大夫虢射却持反对意见,他说:“我们既已背弃了割让土地的诺言,给不给粮食还有什么关系呢?”庆郑反驳说:“背弃了信义,得罪了邻国,一旦我们发生什么灾祸,还有哪个国家来帮助我们呢?”

虢射说:“我们既然无法消除秦国对我们的怨恨,卖粮食给他们反而会使我们的敌人增强实力,不如不给。”

庆郑再一次劝告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的行为,就连一般百姓都是唾弃的(背施无亲,幸灾不仁)。亲近的人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本是冤家敌人呢?”但晋惠公始终不肯采纳庆郑的意见。

晋国的行为最终激怒了秦国。第二年,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晋国,并活捉了晋惠公。

这则成语寓意公子夷吾逃到秦国避难,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不但在秦国有难时不知恩图报,反而幸灾乐祸。中国历来讲究知恩图报,讲究将心比心。福祸、荣辱、得失、沉浮,凡此种种人生常常伴随的境遇,随时都会出现。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都有一定的度,都在适时转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有之,动辄得咎的时候有之。今日幸灾乐祸,明朝祸及己身,若是他人都幸灾乐祸,心情又该如何。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他人的灾难都不可幸灾乐祸。

10、退避三舍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讲述的是春秋时,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公子重耳遵守诺言,主动把军队后撤九十里的故事。

刚刚的“幸灾乐祸”主角是晋惠公忘恩负义不接济秦国,这里的“退避三舍”则是他儿子晋文公重耳重诺言退避三舍报恩情的故事。

春秋时候,重耳的后妈,晋献公的老婆骊姬位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杀了太子申生,还准备捉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19年。

在楚时,楚成王待他如上宾,并设宴招待。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