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阅读、游历和爱情》这本书,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教授梁永安,一个关注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学者,也是诸多同学心目中的“爱情导师"。我最早关注到梁老师,是看了他在一席上的爱情课,通透睿智的思想,对年轻人的精神困境细致入微的洞察,他都有着独到见解。这本《阅读、游历和爱情》,就是梁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自我、工作、阅读、旅行和爱情等诸多文化和社会话题的深刻探讨,他在书中提供了多种思考视角,并建设性地提出观点,指导我们如何与不确定性的时代焦虑共处?如何定位和认知自己?如何应对爱情和婚姻?......我相信这些我们当下共同的关注或遭遇,都能在书中找到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带着视角重新出发,发现世界的多元和复杂性,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

旅行是检验爱情的最好方式吗(游历和爱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1)

书名

01 关于自我:人要探索自我价值的独特性,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旅行是检验爱情的最好方式吗(游历和爱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2)

自我价值

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与消费繁荣、文化多元的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趋于成熟,冲击并重建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传播上,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主流严肃媒体的无限权威。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多元,生活视野的宽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祖父辈,按理来说,随着社会生产效率和技术的改进,

年轻人应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是焦虑、迷茫的声音,从未因此微弱。这里面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历史和经济等背景,全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失去坐标的转型时代,青年人应该如何定位自我?

梁老师认为,人的自我涉及多个层面。

一个是本然的自我,即自然人,一路成长过来的自我,是以往你所选择的结果,具有实在性。

我们的家庭生活,教育经历和生活经验共同塑造了这个最初的自我,所以当下市面上很多关注心理层面的书籍或课程,在分析某人困境的时候,都会去着重关注自己原生家庭和重大经历的影响,其实就是从过往的经历中去发现影响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动因,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另一个是想象的自我,即自己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象会产生两种结果。积极的角度,有的人会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找到一个人生坐标或理想型人格,会不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选择,来改造当下的生活,最终实现自己观念上再次“诞生”;负面的角度,有的人会有自卑感,有的人会有讨好型人格,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完美......原生家庭的挫伤、阶层之间的差距等。

个人能力和想象中的自我存在差距,但是却无法改变时,便会产生自我的怀疑,选择躺平或发现生活的无意义感,或是调侃或戏谑的方式在群体里实现抱团取暖。

面对本我和想象自我的差异,也是当下年轻人普通的遭遇?该怎么应对?

梁老师谈到,我们必须得正视自我,原生家庭和过往的经历,都是认识本然自我的重要之路,这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摸索、觉醒、探索。在主流的评议体系下,好的出身、顺遂的人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但是这是上帝掷骰子的安排,个人无法改变,这是客观的存在,也是少数人的幸运。

所以,人面对这个世界,需要自我衡量,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历史舞台上处于什么位置,而不是做一个、漫无目的的自然人。我们很多人参照人群来认识自己,在一个小环境里去比较,看自己时缺少历史维度、社会维度,这样一种状态对真正认识自己有很大的障碍。

全球化的今天,价值维度太过多元,以往确定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个人的判断选择特别难。

我们对于生活和工作选择的看法,与父母辈当时面对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区别。除了实现工作上的价值外,年轻人也更关注差异化的自我表达和自由探索。父辈们面对工作时认为,找个好工作,多挣钱更好了,兴趣爱好是很少被考虑的,但是能不能依靠自己兴趣爱好或某项技能,也能生活得更好,确实当下年轻人普遍关心的。“数字游民”、斜杆青年的出现,就是在技

术的发展和工作模式转型的变化中的新兴产物。

我们的生存方式、劳动方式是农业民族定居式的,要风调雨顺,具有因果逻辑的直接性,延续的是农业民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传统思维;但现在的我们又有很多游牧民族的特点,需要我们“逐草而居”,像找工作,大有这个特点;全球化阶段,我们又有海洋民族的特点,必须去探索、开拓,去乘风破浪。

通过不断的自我发现和探寻,我们容易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多元化借助媒介放大了我们对自己弱势的判断。

梁老师认为,青年人认识自我,不能坐在房子里,坐井观天,不能有“手机在手中,世界在眼中”的错觉,真实的世界,比被塑造和表演的世界更有广度和宽度,我们得在不完美的探索中认识自己,有痛苦,有欢乐,于痛苦中发现自己活着,于欢乐中发现自己很平庸,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找到青春的激情,即

使生活很苦闷,也能拥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的心境。

02 关于工作:发现找到自己的热爱,追寻工作的最大意义

旅行是检验爱情的最好方式吗(游历和爱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3)

工作意义

工作很苦,不喜欢,怎么办?一份自己喜欢但钱不多的工作和一份自己不喜欢但钱多的工作,怎么选?这样的内心戏时常会出现在诸多文章和视频的选题中。

梁老师认为,其实我们首先得定义一下,我们所定义的喜欢是一时激情还是心心向往,不仅仅是表面判断。

对于这个问题,讲两个故事。

年轻萌新小李厌倦了职场生活,有一天觉得自己能不能选择尝试自由职业,他认为自己有很多兴趣爱好,总能找个某个点,享受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同时,自己安排工作时间,过上只工作不上班的生活,站着把钱挣了,比如看电影、做美食、写文章、旅行.....,他列出了长长的清单,但是他陷入了沉思,眼神里从自信的光开始暗淡下来,虽

然而这些都是兴趣爱好,但都是浅尝辄止,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也根本不可能成为支持生存的技能,经过思想的挣扎,第二天,他还是起了个大早,投入时间和精力,过起了打工人的规律生活。

职场中年老李也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当下的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稳定的薪水,家庭幸福,但是发展上升通道好像看不到未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小年轻进入职场,体力好,工资低,对于公司来说,就是很好的投资标的。

他评估了自己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兴趣爱好,自己曾经在杂志、专栏上写了好几年,也开设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有成熟的写作技能和经验,并有经济汇报,他评估了自己未来全职写作的收入和支出,时间和精力投入成本,还是能覆盖并小有存余,他想去试试,几年下来,老李确实做的不错,内容产出有一定的读者受众,对读者产生了正面价值,帮助他们成长,也收获了读者的信赖,老李成功完后了“职场中年"到”数字游民“的转型。

老李经常和我说到,很多年轻人都羡慕不上班的自由职业者,但是自由职业者的苦,其实是最需要自律和时间管理的,也更适合内驱力强的人。自由职业者只是不上班,但是不是不工作,不要被网上宣传的“学XX课,月入上万”,做“XX,月入上万”的标题误导,无论是否上班,都需要在自己的技能领域内不断积累,作为职场人时,老板花公司雇佣你的时间,你需要产

出比工资更多的价值;自由职业也类似,通过提供某种服务和产品,给用户提供价值,这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不上班时,工作是我可以选择和掌控的,对于相对自律和内驱性的人来说,更能激发他的潜能和创造力。

这两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看待自己热爱的角度。你是否愿意把热爱的事情当成工作?是否能忍受兴趣爱好变成工作后的无趣?是否有足够的存款或技能支撑自由的探索?是我们选择自由职业的必须解答的问题。

梁老师在书中讲了世界著名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的故事。晚年时,伦纳德心生感慨,他认为自己一生过得不幸福,因为他从小的梦想是作曲,结果做了一辈子指挥家。一辈子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却收获了巨大成就,这似乎是一种悖论,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有可能他对自己喜欢的定义判断失误,我们很难相信做指挥家这件事他一直不喜欢,但是一直做了一辈子,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否喜欢一份工作,我们还要明白一个关键问题:做这份工作,这辈子会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度过这些岁月,这是最有价值的。

梁老师建议,做任何工作,你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让你不放弃的,实际上还是人,当然这工作首先是你自己喜欢的。和对的人一起做对的事,这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03 关于爱情:学会接受单身,和孤独和解,不要依附于对方

旅行是检验爱情的最好方式吗(游历和爱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4)

爱情与独居

现在单身独居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很光荣的事。梁老师一语惊人。

单身有何意义?

现在有一批年轻人因为精神文化等因素而单身了,其实是给整个民族打开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在这么大的群体里如何探索独立的生活、建立独特的价值”,他们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后代开路,如果有三代这样的人,就会形成一股很大的社会力量,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结婚或不结婚,不管做出怎样的决定都能过得丰富多彩,而现在我们的历史记录里看不到单身人

的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当下的这一批年轻人正通过音乐、旅行、创作、媒体等方式寻求丰富性,践行一种很艰难但却具有独特价值的生活。

他们必须用整个生命、用一切的力量,聚集他们的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励的心去学习爱。

单身的意义,在梁老师看来,它赋予了个体某种探索使命,用这段时间发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么“单身贵族”就不应成为被拿来戏谑的贬义词。

正如里尔克所说:”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侵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在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

之前看过摄影师、纪录片导演戴显婧的作品《她在家》,她以“闯入者”的视角,关注3位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女性在独自生活中的情感及亲密关系,借由个体折射更多独居群体,也是便是多元化探索的一种尝试。

学会接受单身和孤独,也许不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但是至少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会让这个世界多些理解,少些刻薄的偏见。

04 关于阅读与写作:学会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旅行是检验爱情的最好方式吗(游历和爱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5)

阅读与写作

1973年10月,梁永安去云南黎贡山怒江边的一个傣族村寨下乡劳动。在那里整整呆了两年,环境异常艰苦,但是他依然怀念,亲近自然和阅读思考的时光。晚上读书,电力输送欠发达,经常就是在忽明忽暗中进行,书拿在手里,灯暗了下去就放一会儿,灯亮了起来就看一会儿,然后又暗下去了,又亮起来了,反反复复,放下,拿起。在那种条件下,依然读完了书去的两大木箱的书。

如何阅读?梁老师有自己的实践方法论。

一、带着问题阅读。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或困惑,如自己的成长路径、原生家庭、社会关系等。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成长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你每次翻阅它或回顾某一段落时,曾经的、当下的困惑与书中取得某一旨义相遇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相互照应。

二、多读文学作品,深刻了解人性。梁老师写了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一生的复杂经历,读书使人单纯,而且越是经历复杂、际遇浮沉,越能从中得到救赎。杰克.伦敦家境贫寒,妈妈罹患精神病,他是在这样不太常规的环境中度过童年期才成长起来的。为了谋生,他9岁开始赚钱,做过推销员、报童、帆船水手、搬运工等,甚至一度沦为街头混混,纠集一帮人去旧金

山附近的海湾偷蚝,在市井街头摸爬滚打长大。但是他热爱阅读,《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两部经典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也被书中两位女主人公对爱的诠释,对世俗的抗争,以及悲惨的结局感动,走上了职业作家之路。

好的人生一定有一本书,代表你的精神核心,安抚你的内心免于外界变化而起的仓皇失措,在你随波逐流的时候,陪伴你度过世事浮沉,在你心灵支离破碎时,给你抚慰和光明。

06 关于生活:生活之美在于细节和洞察

旅行是检验爱情的最好方式吗(游历和爱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6)

生活之美

梁老师具有典型文艺男的特征,情感和表达细腻,对生活细节有敏锐的洞察。如何看到生活之美?

他认为,城市的年轻人要多走出去,和周围的人群和环境产生联系,而不是自我封闭,不能仅限极其规律的职场生活,多些艺术性的探索,会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梁老师喜欢带着相机进行“城市漫游”,发现有趣的故事,会随手记录下来,他说这种对日常细微的记录,有治愈生活的疗效。

日本文化中有很多治愈生活的精神内核。比如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着重表现日常生活的电影艺术和生活空间,都似乎隐喻着某种象征性的未来,在经历过繁荣的经济泡沫和消费主义浪潮后,人们更加珍惜内心和精神的舒适感,所以无印良品、优衣库这样的生活方式品牌能风靡全球。

电影文化上,像《海街日记》、《小森林》,表面上看起来很琐碎,但实际上是思考到底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本身要从细节里去挖掘,电影里没有豪华的空间或物品,都是讲树上的梅子长大了,板栗熟了,生活里的一年四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失去和找回。

这些被以效率和技术为王的信心时代所忽略的东西,也许能成为慰藉都市现代人空虚的灵魂的良方。

07 写在最后

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持久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值得长久回味的东西,似乎并不只有华丽的外表和被价格证明的物品,简单来说,物质之外,是否存在个人精神家园建构的可能性?

也许书名告诉了我们答案,在阅读、游历和爱情中,开始探索自我和世界,便是不错的开始。

最后分享,罗翔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去做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内心听不到对自我的抱怨。"和诸君共勉。

我是宇观世界,一名94后自由撰稿人,坐标上海,白天职场打怪进阶,晚上精心码文,所以我会经常给大家分享学习和成长干货、自媒体成长经验,欢迎关注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