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散文家乡小河(下馆子的童年记忆)(1)

乡土散文:下馆子的童年记忆

文:杨晓光

老家的人们管去往饭店吃饭,习惯上称其为“下馆子”。农村供销合作社日渐式微以后,脑筋活泛的乡亲看准商机,将位于一村和二村交界处的老式青砖瓦房开膛破肚,只留下东西各一间,作为当年供销社的历史遗存保留下来,从当中径直推倒旧建筑,铲除陈迹,挺进到纵深的后院,平地盖起了一座饭店。这在晒甲坨老家,是继五十年代大食堂之后的第一座饭店。

回顾我下馆子的经历,始于大妹过周岁生日。我这个下馆子的记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鲜有人企及。那时乡村的人们,可以说饭店大门朝哪边开都无从知晓。只有城里才有的饭店,对于生活在乡下的我和奶奶来说,远在天边。

因为大妹的出生,饭店这个陌生事物一下子近在眼前了。大妹过“一周儿”生日喜庆家宴,叔叔“大操大办”了一回,在昌黎县大众饭店隆重举办。青年时代的叔叔出手就是大方,办事就是敞亮。用现在的眼光回望,这在昌黎县城也不失为大手笔。那时候请上两三桌的亲戚朋友、同事同乡,到县城的大饭店吃顿饭,除了想到“排场”之外,反正我是词穷了。

老家的孩子出生,有着一套不可更易的庆贺流程。出生十天,要过“十儿日”;健康成长到百日,要给孩子过“百岁儿”。前些年有一部电影《咱们的牛百岁》,一开始我认为这是给生产队的牛过“百岁”,看过了电影才知晓“牛百岁”敢情是个人名。当小孩生长到一周岁,蹒跚着走出了人生第一步,要隆重地举行孩子“一周儿”生日宴会。叔叔把晒甲坨的传统妥妥地带到了县城,街坊邻居是否竞相效仿,我不得而知。

请来的客人以七姑八姨等家人为主,也有相好的对劲儿的同事朋友,有幸忝列被邀请人名单。前来给小孩庆生的客人不可空手前往,要随一份礼品,大多是挂面、鸡蛋之类。一般都是挎一只柳编篮子,内盛两纸(二斤)挂面,二斤鸡蛋。鸡蛋用麦鱼子絮着,防止磕碰打碎。城里人送礼讲究些,有送炼乳、葡萄糖和瓶装橘子汁的。

怀旧散文家乡小河(下馆子的童年记忆)(2)

乡土散文:下馆子的童年记忆

昌黎县大众饭店,在当年算得上一等一的知名饭店。大众饭店坐落在三街以北,高高的饭店大门正对着民生路。从昌黎火车站下车出了检票口,沿着民生路见直往北走就到了。民生路到此往东拐,路幅变窄,过了沙河漫水石桥,靠南第三个大门,就是叔叔家。叔叔给大妹过生日选择大众饭店,享有地利之便。

我穿得光鲜亮丽,腰里扎了叔叔刚给我买的线腰带,脚上穿着奶奶做的新布鞋,奶奶怕我从裤腿灌风着凉,用鞋带将裤腿扎紧实,怕我说不好看,特意罩了一条背带裤。我吵闹着说要露出线腰带,奶奶只好帮我把腰带尾端搭在裤腰外,像个小尾巴一样晃荡着。

我记得前往饭店吃饭的人特别多,矮个的叔叔和高个婶子,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口应承着。奶奶领着我登上高高的台阶,歇歇带喘地走进饭店,我的心里升腾着满满的自豪感。当叔叔弯腰想抱抱我,我硬是不让他抱,非要和叔叔握握手不可,惹得大家侧目而笑。叔叔吭哧瘪肚致欢迎词,我顿感这样讲话哪行啊!不用报幕亦无须介绍,我用洪亮的童音给大家背诵了一段语录: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那天下馆子吃饭,究竟吃了啥好吃烩,在我的记忆中一片空白。当着那么多人吃饭,我绝对不会让奶奶喂饭,奶奶只好给我拿了筷子和勺子。我左手筷子右手调羹,就像阿尔巴尼亚的霍查伯伯那样,“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众目睽睽之下,左右开弓,大快朵颐。

后来没等客人散场,奶奶带着我先撤了。我扒着耳朵根悄悄告诉奶奶:我憋不住尿了。刚告别活档裤,又是线腰带又是背带裤的,一时忙活不过来,急切地需要奶奶搭把手。当大妹出落成了漂亮的小姑娘,我牵着她的小胖手,奶奶带着我们小哥俩去大众饭店吃片汤,我边喝热汤边告诉妹妹:这就是当年给你过生日的饭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