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成效显著(京津冀协同发展)(1)

图为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7年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作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决策。7年来,伴随一批批重要事项、重点项目、重大政策落地见效,这一国家战略正不断向纵深推进、开花结果。

协同发展大格局加快形成

京津冀三地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亿,GDP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却一度不得不面对“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尴尬。北京的“大城市病”怎么治?京津冀发展不协调的难题如何破?

制定大战略,需要理清大逻辑。

2013年5月,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发人深思。

实施大战略,需要心怀大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解决三地面临矛盾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新增长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7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加强顶层设计,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随后,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京津冀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12个专项规划全部印发,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等相继出台……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一个堪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媲美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样板,如春芽破土而出。截至2021年上半年,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2600多亿元,125个重点项目全力推进。

协同,既是区域发展的必由路径,更是响当当的生产力。2021年上半年,京津冀交出一份可观的成绩单:北京经济增速达13.4%,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9%;天津经济增速达11.4%,不断积蓄“进”的力量;河北省经济增速达9.9%,产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效。

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7年来,北京始终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持续加强与天津、河北两省市的协同联动,加快构建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格局,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谈绪祥表示,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政府和市场两手用力,取得阶段性成效。以交通、生态等为代表的重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有序推进,为提升首都功能和发展水平腾出空间。

7年来,北京发布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00余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区域大规模集中疏解专业市场任务基本完成。

7年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形成北京“双枢纽”格局;京津城际延长线、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

7年来,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力度不断加大。京津冀地区严格执行统一的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和启动标准。2021年1月至8月份,京津冀及周边“2 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

7年来,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不断深化。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签约项目达235个。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建成投产以来累计产销整车超过63万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超过2000家。

探索区域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如何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起科学长效机制,长久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一个好汉三个帮。7年来,“通武廊”三地密切合作,勇当改革创新协同试验田。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原则,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协同发展,并非简单“迎来送往”,需要产业升级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多方面推进,才能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极的样本。

一系列改革创新,已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7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地百姓更多享受协同发展的实惠。由于实现异地就医直接持卡结算,“跨省异地养老”的北京老人在河北燕达医院看病省去了两地奔波、繁琐报销之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之初,就强调,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据了解,北京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过9100家。河北省有关部门数据显示,7年来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近2.6万家、产业活动单位近万家。

“十四五”期间如何做好产业协同发展工作?今年8月份,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立足京津冀整体谋划重点产业链布局,以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

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相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必将进一步凝聚腾飞能量,书写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新篇章。(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