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个时候,亚里士多德登上了历史舞台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发现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亚里士多德远不只是一个常识意义上的思想家,即认为实在必须是由像树和人这样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而不是别的某个我们从未真正经验过的世界事实上,他是把柏拉图又拖回到了地上;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存在的世界”和“形式”,同哲学家们通常所说的“常人”一样,他也主张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讲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讲什么(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讲什么

正是在这个时候,亚里士多德登上了历史舞台。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发现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亚里士多德远不只是一个常识意义上的思想家,即认为实在必须是由像树和人这样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而不是别的某个我们从未真正经验过的世界。事实上,他是把柏拉图又拖回到了地上;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存在的世界”和“形式”,同哲学家们通常所说的“常人”一样,他也主张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

然而,尽管亚里士多德坚持说我们的日常实在就是实在,因此并没有抛弃几个世纪以来的实在与现象之间的重要区分,但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区分的处理却远较柏拉图精妙。柏拉图是让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亚里士多德则说事物的形式(forms)就在事物本身当中,而不是存在于另一个地方(这里,我们用小写字母f表示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存在”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构成最终实在的东西——他给它们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名字:实体——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个别事物,即马、花、人、石头等。然而,现象与实在之间的区分仍然保留了下来,因为我们并不总能理解这些个别实体的本性,或者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质”。例如,正因为我们都已熟悉了人这一实体,所以我们不一定会理解成为人是什么意思。再举一个更有戏剧性的例子,正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一小部分宇宙,我们才不能理解作为整体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确,亚里士多德关于宇宙的图像甚至比柏拉图的还要戏剧化;他把宇宙看作一个永无止息地生长着的、追求自我知识的庞大的有机体。

柏拉图把实在看作某种区别于我们这个日常世界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最终的实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实体,这两种出发点之间的冲突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成了基督教思想家的范型:柏拉图关于另一个区别于日常物质世界的非物质的、永恒的世界的观点,后来成了圣奥古斯丁哲学的中心议题,以及几个世纪之后的基督教神学的主要学说;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一个活着的、生长着的、有自我意识的宇宙的观点,则在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至今仍然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可以相当清楚地说出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了。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是一种对世界的阐释。我们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我们的有些努力会导向某些特别的议题,比如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恰当地认为是真实的?或者,一个人的行动什么时候应被认为是自由的或是出于他自己的责任?有些努力会指向一幅整体的图景,我们会问像“宇宙起源于什么?”或“为什么会存在着一个宇宙?”这样的问题。回答这种问题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技巧:挑出一种或几种基本元素,说明世界能够怎样用这些挑选出来的元素加以说明;另一种方式是柏拉图的办法:假想并设计出一个隐藏在这个世界“背后”的世界,用它来解释为什么各种事物会具有如此这般的样子;第三种方式是亚里士多德的办法:接受这个常识意义上的世界,但同时表明其中还有许多我们尚不能理解的东西,整个图景不能仅从生活的细节加以把握,做出哪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方式最终会由于其简洁而颇具吸引力,但你会发现有许多东西是无法用一种或几种元素简单加以解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图景是更为困难的,但许多哲学家之所以会把过去2500年的哲学都看成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或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变种,这是很有理由的。多少代过去了,我们关于实在的概念在柏拉图对他之前的各种观点的充满想像力的综合,与亚里士多德对个体存在及其属性的冷静分析之间不断地变来变去,不论我们打算就这个问题发表什么样的见解,我们都可以确定地说,这种说法已经被这两种哲学中的一种或两种预见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