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HIFI十几年了,感受很深,从入手世霸的小书架到宝华的802,升级功放,音源线材啥的,每次都是感觉要买更好的,一路走来有过喜悦兴奋,也有失望,不甘。

很长时间没更新器材,一度萌生退烧的愿望,哪知道,买音响这玩意儿真的跟吸毒一样,戒都戒不掉!由于天天泡在论坛里,论坛里的老鸟们一会儿聊“贝8”,一会儿是瓦格纳大叔的《女武神》,让咱一个平时只听人声乐的人真是有些个自惭形秽,所以咱也“知耻近乎勇”,想回家弄点高科技的古典乐听。

后来朋友介绍歌剧一号,报着试试的心态买了,到家一听,竟然有惊喜,然后一时兴起,在某些地方表现竟然和我的宝华802有相似之处,然后就想着写下这个对比评测。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1)

已经准备好久了,只是一直苦于时间问题,这次正好有个休假,就顺便对比着写出来了。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器材吧,见笑见笑!

音源:

TANKE D1

声雅CD-18CS CD机

Esoteric 第一极品 K-03 SACD/CD机

功放:

TANKE M10

斯巴克M-52T MK2

McIntosh麦景图C2500 MC601 前后级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2)

音箱系统:

Bt-audio 歌剧一号

B&W 宝华802

线材

德国蟒蛇jib线

一、品牌对比:

BT-AUDIO也是存在了十几年的名不见经传的老牌子了,设计中心在加州,目前在国内某士康代工生产,想必大家也听说过,产品做工不错,不少国外知名大品牌在国内都是找他家代工,产品质量一直很稳定,音质一直走美式风格,由于设计中心在美国,所以声音很纯正。

宝华是古老的英国绅士了,也是几十年的老牌子,据我所知目前的3系6系也是在国内某士康代工,但是8系仍坚持在英国制作,音质一直走传统英国声,做工精良。

二、做工对比

首先要说的是两款音箱都非常扎实,不会有笨重或者手感不佳等等问题。其中,歌剧一号的重量比802要更大,抬起来感觉更沉,要是家里遭贼了估计退贼效果更好。俩箱子质量都不错。

我拿到的歌剧一号是典雅的深棕的,只是这个颜色就为整个箱子增添了一丝“典雅之气”。单元全部是通过金属外框固定在深褐色箱体之上,乍一看还以为是融为一体的,做工非常紧密,边角打磨到位,尽显现代工艺之美。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3)

歌剧一号的同轴单元名不虚传,所谓同轴就是定位精准,声音的指向性好,歌剧一号不是属于一个同轴单元涵盖了所有单元的音箱,而是又增加了高音和低音,使声音更加完整,加上音箱的体积就在那里,整体效果出来有气势。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4)

而宝华802是全新的800钻石系列音箱,钻石高音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吧,我当年也是被这个顶尖技术吸引,投入了大价钱把它买了回来,它将箱体的前端和边缘都设计成一道连续的曲线,然后再与紧固的铝制后背贴合。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5)

另外我还听说,这是因为宝华的设计师发现更少的面板连接有助于形成更坚固、更稳定的结构,而弯曲的前端也意味着单元周围存有更少的障碍,能减少绕射的产生。因此,声音的弥散得到优化,箱体的反射也得到相应的减少。而背部的铝制金属板同时也是分频器的散热器,设计得十分周全。

但是钻石高音十分金贵,由于声音太高,经常容易坏,我看网上很多朋友就是高音坏了,哈哈,属于“公主病”,所以我一直没敢开很大的声音。

三:声音整体印象与音质对比:

说一说整体印象的话,歌剧一号的美式风格的声音忠实而平衡,速度快,没有多余的染色和修饰,没有温暖或浓烈的音,没有厚重的人声,没有令人不安的齿音和过量的高音,密度感不错,感情和细节能够很好的传达,但绝不会擅自添加自己的理解。

宝华802是英国声,声音整体更温暖,更柔顺,速度略慢一点,录音中的棱角和毛刺也被打磨,并笼罩上像是磨沙板一样的光滑和均匀感,人声更突出更亲切,乐器在空气中的残响更丰富,低频有一种蓬松感且量感更丰满,中高频有些频段能量感更强。

试听从一首我很喜欢的人声开始,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比,功放统一用了麦景图MC601,音源选的是坦克D1:

梁静茹-《情歌》

歌剧一号-透明度高

歌剧一号的美式风格表现的非常明显,梁静茹的声音的质感是一流的,很顺滑的声音,咬字吐气都很清晰,那种大悲不哭的精神非常感人,唱到我心里去了;但是相对的,它唱的梁静茹是准确的,质感很清晰,换气也很明显,但整个声音的表达显得过于严谨,没有歌剧一号传达出来的那种眼泪流在心里的由衷的悲伤。

可以说,歌剧一号在《情歌》的表现是没有宝华来的动情与感人,无论是歌手的感情色彩还是低频表现都有些欠缺,有种直白搭配平凡的感觉,个人认为不太合适,当然不排除有人喜欢这种平淡的声音,姑且算是想耐听的话,可以考虑这种搭配吧。素质很高,但是感情却比较直白。

不过歌剧一号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的地方,就是中频的透明度比宝华来的高。宝华的中频是微暖的,一点点。而歌剧一号的同轴单元的的中频则非常的朴素准确,绝对不会干,准确而湿润,犹如一缕温暖的清风拂过我的心田,同时带来一丝淡淡的忧伤。非常让人喜欢。

宝华802-情感丰富

宝华的英式风格也是非常明显。众所周知,温暖的风格就是适合温暖的情歌,这首歌可谓是802的正对口。情歌的开场两个箱子不是对称的,小提琴在左面,弦乐队在右面。开场很中规中矩,乐队的能量很足,把纤细的小提琴融合在一起。 接下来吉他入场显示出了小系统的功力,每一声弹拨都非常饱满、真切、充实,听着相当有满足感。右面箱子乐队相对内敛,但是声场的纵深令人印象深刻。

左音箱小提琴的线条非常明晰,感情丰富,能够在一瞬间把人心抓住。吉他的声音也很出色,同样的弹性十足。关于802的声音特质,开场的对比可以显示出一些端倪。钻石高音的加入使得高频延展优异,从小提琴和吉他的回放可以听出。而对开场乐队的比较则可以反映出其大场面能量很好。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6)

接下来的部分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声音特质。进入人声部分,充实和温暖可以概括歌剧一号对静茹声音的表现。歌手站位比较靠前,声音像帘幕一样在眼前铺开。静茹的声线是很丰富的,各个音域都游刃有余。人声部分802给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它的干净真实。如果曾经有歌手在你旁边清唱过,你可能会体会到同样的感觉。那是种没有经过润饰,自然不造作的声音。

第一局: 802以综合表现略胜歌剧一号一筹,但歌剧一号在中频的人声厚度上表现的可圈可点。

第二曲——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感情丰富而深沉,难度有目共睹。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7)

歌剧一号——乐器自然

歌剧一号演绎的流浪者之歌,乐器自然,主要还是依赖其更优秀一些的纵深声场,音乐感丰富,声音的平衡度好。美式风格尽显,大动态和微动态都表现的非常出色,有一种波澜不惊的感觉,声场刻画辽阔自然,有质感。松弛的低频氛围也营造的比较完美。

歌剧一号演绎的小提琴,整体音色顺滑一些,可能是搭载了全频同轴以及丝膜球顶高音的原因吧。中高频解析力方面表现堪称顶级也不为过,在小提琴的测试中每个揉弦,拉弦的音符也都相当清晰。在听古典音乐时,其乐器分离度和动态演绎也很好。

歌剧一号属于比较全面、杂食的。就是大编制的古典也能演绎出一定模样,在反映乐器位置,距离上还是有不错表现的。总的来说,歌剧一号给我的感觉就是刚柔并济,如果非要找出一种风格那可能就是“中正”吧,毕竟是同轴音箱,素质摆在这里,声音通过歌剧表现出来在保证清晰准确结象的前提下,多了一丝感性与韵味,对情感的表达相当到位。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8)

宝华802——浓郁的英国声

流浪者之歌在宝华的这套系统中重放出来的声音具有非常浓郁的英国声,听着有点模拟味,弦乐的表现相当有质感,敲击乐也极具活力,弦乐与敲击乐齐鸣的片段动态极大、毫不含糊,各种乐器的声响也能清楚地分辨出来,音场也保持了B&W一贯的水准,宽广自然,包围感十足,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

和歌剧一号相比,802倒显出了另外一种英国风味,但是个人觉得弦乐的拉弦感觉没有歌剧一号顺滑,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我煲机的时候过于宠爱钻石高音,这种类型的很少放的缘故了,如今看来还要持续观察,提升了。

这里有些特别要说明的就是,虽然麦景图是偏向人声的功放,不过对于古典的表现也是很不错的。虽然大动态交待上有点朦胧,但是乐器分离度和解析都不错,能表达出来前后左右的大体范围,将声场撑出立体感,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难把握住距离感,虽然能够听出乐器在不同的位置,但是对于距离的把握却没有那么明显。

第二局:歌剧一号小胜,胜在了歌剧一号同轴的解析力和定位上。但宝华的英国声也值得回味!

第三曲——大象

第三局那肯定要比低频了,两个箱子都不是重点主打低频的箱子,这就更显能力了。俗话说的好:看啥都要看短板。哈哈,要表现低频,我使用了著名的曲目:《大象》。这是一曲很著名的低频曲目,有四把低音大提琴共同演奏,模拟四头大象在大地上行走。这首曲目基本是低频测试名曲,要准确的还原四把低音大提琴的声音,实在是难。既要量感适中,又要表现准确,既要放得开,又要控得住。如果低频的量感不足,就无法重现四把低音大提琴的形体感,只剩下擦弦的声音与质感;如果一旦低频过了,就很容易糊,形成回响,四把低音大提琴连成一片胡成一团。

那么,这两个音箱的表现如何呢?

歌剧一号很好的高分过关,四把大提琴,不仅拉弦的质感跃然纸上,而且琴腔的共鸣处理得可谓是形神具备,真实,不足之处就是空间感有些压抑,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太身临其境的原因,试问大象在你眼前走你难道没有压抑感吗?但是着实不是很舒服。

而宝华802的表现也是不逞多让,四把低音大提琴擦弦的质感出来了,但是形体感则不如歌剧一号,没有歌剧一号来的沉稳。而且四把提琴历历在目,边缘清晰,完全没有糊在一起,压迫感跟歌剧一号相比明显减少。

第三局:可以说是平手。在低频方面可以说各有千秋。

第四曲——角斗士进场

这套取名《角斗士进场》的著名歌剧精选集,选取贝多芬、门德尔松、瓦格纳、柴可夫斯基、埃尔加、威尔第、柏辽兹、伏契克、索萨等大师的作品,由爱乐乐团、布拉格节日乐团、哈雷管弦乐团、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图卢兹国立管弦乐团、考文垂花园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等演奏,穆蒂、海汀克、泰特、小泽征尔、格罗夫斯、普拉松、沙华利殊、凯格尔、里希特、弗利等指挥。

在声场和动态方面,802和歌剧一号的表现非常接近,难分高下,但是歌剧一号稍稍领先一些,我想是因为歌剧一号同轴单元对歌剧的演绎,定位感和层次感有一定的优势。802音场宽阔,临场感很好,但是也许是由于煲机的缘故,大动态下还是会感觉低频稍显无力。

802同样拥有不错的声场,不过相比歌剧一号在歌剧方面,没有那么明显的惊艳之感,声音层次分明,位置感不错。而动态方面还是要受到低频量感表现的影响,超大动态时表现一般。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9)

音质对比:不同功放搭配篇

TANKE M10:

这个功放平衡性好,很稳,有力量,简单来说就是中低频演绎中规中矩,不夸张,高频表现有点金属质感,三频衔接自然,声场、解析都挺好,动态有些不足,适合听人声、ACG,小编制和轻音乐也能胜任,大编制古典能听但不太能够表现气势。 怎么说呢,就是不会出错,推这两个箱子中规中矩。

斯巴克M-52T MK2

MK2搭配歌剧一号给人感觉就是比较刺激,对于高频的有些刻意提升,听一些摇滚、人声歌曲会感觉很给力。高频表现较为抢眼,低频的量感较少,但是下潜挺好,中频给人有些单薄,整体上歌曲厚度、立体度不太够,三频衔接有些独立,不够柔和。

怎么说呢,MK2配合歌剧一号带来一种美式的激情,无论歌曲风格,都在释放热情的感觉。尤其是高频感觉被特意提升,听弦乐时感觉声音亮度很高,但是不够自然。我认为配合宝华就不是特别合适了,更合适欧美一些电子音的人声音乐,气氛的渲染应该会恰如其分。

但是要我说各位,你们要买斯巴克就别考虑了,有钱上麦景图,配歌剧一是稳搭!没钱买M10 ,绝对出不了错,而且性价比非常明显,就不是这个价钱的功放出来的声音。

总结

歌剧一号

总的来说歌剧一号整体上属于美式非常明显类型,什么音乐都演绎得挺不错,声音有点有力的音染,但不烦得慌,非常耐听,让人久听也不会觉得累。

适宜:歌剧,古典乐

歌剧一号的高频延伸不错并且十分柔顺,细节很好,听弦乐和吹奏乐这样的高音乐器非常舒服。而低频方面,那个大低音喇叭真的不白给!它的量感,下潜深度比那套爱默生书架真是强百倍!那种冲劲、那种刚猛,绝对不是一般书架箱能够具有的啊!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声音结像力特别强,高音纯美,中音实质,低音轻快沉潜,一切舒展而不强悍;听声音就跟演员在你眼前表演一样。非常适合听歌剧和古典乐。

宝华802

适宜:人声、爵士、交响乐

虽然它偏向人声,但是声场和解析的表现基本一直都有亮点,实际聆听下来宝华的声音表现基本是不偏科的,趋向全面的,擅长人声 ,如果搭配合适的功放用于听古典,也是非常好的。

换句话说,802听音乐,我很放松,因为它柔和,动人;而歌剧1听音乐让我想正襟危坐,更像是在分析音乐。歌剧1我越听越精神,而802让我闭目养神。搭配建议:

不差钱搭配:第一极品 麦景图 802

不多说,这是最佳效果,价格也是最不美丽的。宝华802一定要喂饱,不仅吃电压,而且吃电流,同时素质又很高,放大器既要给力,又不能声粗,确实不好伺候。如果拿酒来比喻,宝华802里的声音是Rosa Regale喝到口中时的浓郁却略带苦涩,拿MC601做功放时的声音则是这股浓香返回鼻腔时带着甜味的升华。

旧款宝华805音箱尺寸(国产同轴音箱PK进口宝华802落地箱)(10)

性价比搭配: D1 M10 歌剧一号

朋友们请看看这套的价格和上一套的价格!!!我只能说效果如我对比的样子!!价格差了太多了,当我知道这个真相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我都花了钱,心好痛!

好了我要淡定,继续说。歌剧一号听大编制适宜搭配动态大,驱动力足,透明度高但是一定要细腻(不能力大声粗)的功放;如果是听人声,可以考虑用透明度高的胆机来搭配;但是请注意,一定不要搭配那些光有味道但是糊掉的胆机,否则,歌剧一号的透明度就会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牺牲层次感与精确的结像、定位。因此建议搭配TANKE M10。

大家看到这也累了,咱们说说题外话。在我这个俗人看来,玩音箱其实就好比挠痒痒。开始是,偶尔有感而挠,俗称听音乐;一定阶段后,这挠就要讲究时机、力度、幅度、角度等等,甚至是痒痒挠的材质了,这就是烧器材了。再来,乐而忘怀,浑不觉痒已,遂置痒痒挠生灰。直至偶尔又痒,随手一挠,哇,其乐无穷啊,又忆当年!

我觉得吧,欣赏音乐和欣赏器材音响之美是相得彰益的事情,并不矛盾。对于欣赏古典音乐,你如果认真去听的话,并不是很轻松容易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听懂呢,在你莫名其妙的时候,就会转而注意音色的美。对于欣赏任何类型的音乐,器材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否则的确影响听音效果。对我来说,只要在比较中明确了自己器材的水准以及自己的喜好,满意了就不会再随意折腾器材,而基本以欣赏音乐为主,所以没有无止境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