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1)

《麟之趾》

lín zhī zhǐ ,zhēn zhēn gōng zǐ ,xū jiē lín xī 。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lín zhī dìng ,zhēn zhēn gōng xìng ,xū jiē lín xī 。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lín zhī jiǎo ,zhēn zhēn gōng zú ,xū jiē lín xī 。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2)

【注释】

1.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2.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3.于(xū虚):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4.定:通颠,额。

5.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6.公族:与公姓义同。

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3)

【译文】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4)

【赏析】

“麟之趾”,直译就是麒麟的蹄子。第一章的大意是,“你有麒麟一样的脚趾啊,仁德宽厚的王侯公子,哎哟,你就是那高大的麒麟啊!”第二章“麟之定”的“定”指额头。本章的意思是,“你长着麒麟一样的额头啊!,仁德宽厚的公侯贵族,哎哟,你就是高大的麒麟啊!”第三章的大意是,“你的帽饰镶得如麒角一样威武啊!仁德宽厚的公侯贵族,哎呦,你就是高大的麒麟啊!”

为什么把王侯公子比做麒麟?在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中,有一种灵异之物,他就是麒麟。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蓄养家畜,促进了社会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天授神物,麒麟出现。据记载,伏羲、舜、孔子,所在的时代都伴有麒麟出现,并带来祥瑞吉兆和神的启示,从而取得兴旺。

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5)

据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麒麟,长着麋鹿一样的身体,牛一样的尾,马一样的脚,黄颜色,圆蹄子,一只角,角顶端有肉。它的声音就如黄钟大吕一样,步行端端正正,游走一定要选择地点,审视清楚而后居处,不踩踏生虫,不践踏青草,不群居,独处独行,不与别的动物同行,不会落入陷阱,更不会遭遇罗网,这种动物只有在国君圣明的时候才能出现。总的来说,麒麟的外形类似于鹿、牛、马组成的怪兽样子;把声音洪亮,行为中规中矩,清高而喜独处;心灵仁慈宽厚,不伤生灵,不欺弱小;他的感应敏锐,不会落入任何圈套,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6)

麒麟是将美行、美德、灵智集中于一身的圣灵,是仁德厚慈的化身。在先民的生活中,麒麟也无处不体现出其特有的珍贵:民间以麒麟为送子神兽,传说孔子就是由麒麟所送;麒麟还是岁星散开而生出的,因而它是主祥瑞之灵,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而且有威仪,等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帝王兴衰与麒麟相关的传说很多,古人常把战将和英雄比做麒麟,可见麒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位置。

这首诗用麒麟来比喻公侯的子孙,应是极高的赞誉了。诗的首句“麟之趾”一出现,那尊雄威巨兽仿佛来到眼前。它步履端正,神态和蔼,虽然庞大却感应敏捷,厚实的脚趾下“不践生草,不履生虫”,步伐行云流水,悠然行走在山川原野之间。别看它巨大威猛,却丝毫不惧怕担心,因为它是著名的仁兽,只给人们带来祥瑞和福祉,不会加于伤害和增添灾祸。

随后诗的笔意逐步趋进,“振振公子”,慈厚的麒麟出场之后,转而描写公子,“振振”二字,显示出他的诚实敦厚。到此,作者以麒麟比公子之意不言自明,端端麒麟与翩翩公子两两相映,钧成贵象,让人生出奇异而敬重之感。

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7)

诗再进一步描写,“于嗟麟兮”,对公子极尽嘉许:你就是高大的麒麟啊!接下去诗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由“之趾”到“之定”,进而道“之角”,由“公子”到“公姓”,进而到“公族”,其他语句未变。诗意的本身没有突出的变化,但如此复沓回旋,麒麟和公子的形象交替出现,形成深刻的视觉烙印,加上“于嗟麟兮”的反复赞美,造成一种复响的听觉效应,使公子伟岸的形象通过视觉和感觉一再突出,深深印在了读者的脑际。

《麟之趾》用麒麟来比喻王侯子孙,实是寄托着民众对贵族阶层德行和操守的期求,寄望他们以仁德安邦,以厚慈殷民,反映的正是先民们对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希望和追求。

诗经召南驺虞(诗经国风周南-)(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