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于1079年七月因“乌台诗案”被政敌构陷入狱,经朝野多人营救,神宗诏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今湖北黄岗)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他于1080年二月到黄,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至1084年四月奉命由黄州移汝州。四月一日,他写了一首词,留别黄州的邻居们。

《满庭芳》,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首词中,他回忆在黄州四年多,连孩子们都已经满口吴楚方言了,如今自己年近五十,真想留在东坡终老。但身不由己,不由得喟叹人生往来匆匆!父老们为我晾晒一下蓑衣吧,我还会再回来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欲别难舍的黄州情结",把进退两难的处境,矛盾的心理和对父老的留念表露无遗。

四月一日黄昏,苏轼一行离开黄州,渡江去武昌。到对岸回望东坡,潸然泪下,写下了《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一诗: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他年一叶泝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诗中再该表达了对黄州的无限留念。他再次满怀深情地说,我若不死,还会重来,那时候,请你再奏起这个曲子迎接我吧!

在黄州的几年里,词人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面是有的人怕受牵连而疏远他,一面是又有不少人关心和帮助他。词人在和下层劳动人民的亲密接触中,得到了无私的帮助,感到了真情的温暖。

词人在黄州开垦东坡荒地,躬耕自食。把东坡比作陶渊明的斜川,以“东坡居士”自号,表现出困不改常,食力无愧的坦荡胸怀。还亲自修葺了几间茅屋,命名为“东坡雪堂”,专门写了一首《江城子》,描写雪堂周边优美的景色。

东坡种田,得到农民们的帮助和指导,结交一些以务农为生的草野细民,对他们的感情十分真挚亲切。对于他们给予的热情悉心的指点,东坡写诗表示感谢:“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东坡》)。对于黄州父老的体恤照顾,他在多年后仍然提起,“我昔在东坡,秋菊为夕餐。永愧此邦人,布褐为我完。"(《次韵毛法曹》)

正是这种跟普通百姓之间的纯真质朴的情谊,使得处于逆境中的苏轼对生活一直保有热情积极的态度。虽然在仕途上屡遭贬斥,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但他却十分旷达超脱,随遇而安。这除了靠佛老哲学之外,更多的是从纯朴真诚的劳动人民身上汲取了力量。从黄州直至晚年远谪惠州儋州,都是如此。东坡真心地热爱黄州人民,黄州人民也深深地热爱东坡。东坡在黄州的诗文,为黄州的大好山川增添了无比绚烂的色彩!

苏轼在杭州的诗词及情感(欲别难舍的黄州情结)(1)

苏轼在杭州的诗词及情感(欲别难舍的黄州情结)(2)

苏轼在杭州的诗词及情感(欲别难舍的黄州情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