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聊马谡。一提到马谡,大家会想到那个很有名的故事——失街亭。而人们对于马谡的评价普遍不好,无非就是马谡刚愎自用,让诸葛亮的北伐大计付诸东流,也让蜀国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战机。马谡可以说背负千载骂名,最后自己也得到了一个悲惨结局。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1)

但是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马谡会在街亭这么重要的一个节骨眼站出来?别的能立功的机会多的是,为什么马谡偏偏要主动去守街亭?这篇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剖析马谡守街亭的原因。分析一下马谡为什么要自告奋勇守街亭。

首先先介绍一下马谡。马谡,(190——228)字幼常。“马氏五常”最小的一位。他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哥哥,就是“白毛最良”的马良马季常。当时马谡出场时,作者还专门废了点笔墨介绍他。但凡作者愿意花笔墨介绍的,势必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者是不可或缺的戏份。

在我们了解到“马氏五常”后,又看到马良的表现,理所应当的认为马谡是很有才华的。但是我们第一次知道马谡的能耐是其实是从刘备口中。刘备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叫诸葛亮不要用他。刘备看人的眼光比较准,而从后面马谡的表现来看也印证了刘备所说的话。虽然是刘备口上说的,但是到底是不是事实,任何心里还真是有疑惑。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2)

然而马谡真正有戏份是在征讨孟获的时候。当时他是带孝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和马良关系不错,一定会主动接见马谡。马良去世了,马谡完全可以写个信给诸葛亮,让诸葛亮知道就可以了。但是马谡没有,马谡却是主动去找诸葛亮。马谡其实是有自己的算盘的。他借着自己哥哥过世的名义接近诸葛亮好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就是想让诸葛亮信任自己,对自己刮目相看。

为什么马谡要这么做呢?当年白帝城托孤,马谡也在,刘备嘱托诸葛亮马谡的事情的时候,只叫了马谡出去,而这么多人只叫出去马谡。马谡也不是傻子,势必会想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谈话内容涉及到自己,并且不能让自己知道。那么这个秘密谈话又涉及到马谡自己的肯定是对马谡自己不利的事情。那么马谡这次来见诸葛亮,就是要让诸葛亮扭转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对自己刮目相看。让诸葛亮觉得刘备的话是不正确的。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3)

前期,马谡的博弈确实成功了,在“七擒孟获”时期,他提出了“兵战为下,心战为上;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优秀战略,被诸葛亮所采纳。从这里读者也确实看出了马谡的军事才能。也成功的在诸葛亮心中改变了一些对自己的看法。不仅仅让诸葛亮也让读者们质疑刘备那句话的正确性。

然而下面说的才是最重点的东西。也是马谡博弈的最重要环节。大家以为马谡接近诸葛亮只是为了让诸葛亮对他刮目相看?那就错了。他是冲着一样东西去的。这里把它概括叫“军队继承权”。名字看起来高大上,其实马谡就是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要知道当时的诸葛亮已经48岁了。在古代那个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诸葛亮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老头了。不再年轻,而三国时代普遍寿命在五十多岁的情况下,诸葛亮一定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后继者的问题了。要知道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审核条件一定非常严格。而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没有高强的武功没关系,但一定要有智慧和领导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种兵法。在诸葛亮北伐前期,符合接替诸葛亮条件的人似乎只有魏延。但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那么魏延就一定不会被诸葛亮选上。在排除掉魏延的情况下,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只有马谡。马谡又在不断在诸葛亮面前表现,无论是读者还是和马谡一起共事的同僚们,一定会认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是马谡。而马谡的博弈到这里基本上是成功了,只差诸葛亮最终宣布这个事实了。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4)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在这中间出了一个大岔子。一个让马谡都没想到的岔子。这是一个人的出现。谁呢?——姜维。

姜维成为了马谡这场博弈的最大绊脚石。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姜维一出场干过哪些事?

诸葛亮智取三城的时候,打到天水郡,计策被姜维识破。赵云遇到姜维吃了瘪,也就是诸葛亮吃瘪。赵云回来向诸葛亮夸姜维如何了得。后来诸葛亮为了姜维亲自带兵攻城。晚上被姜维夜袭,再一次吃瘪。最后诸葛亮在撤退的过程中给予了姜维:“兵不在多,在之调遣,此人真将才也。”诸葛亮作为三国智慧的顶端,能让他开口夸人,这样的概率很小,但是姜维做到了,并且给予了将才这样极高的评价。可想而知姜维此时在诸葛亮的心目中是什么份量不用说大家都懂。后来诸葛亮用计谋招降了姜维,并且对姜维说:“我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士,以求继我之志,今见伯约,此愿足矣。

这是诸葛亮和姜维初次见面的事。大家都在关注姜维和诸葛亮的事,这一章节却全程没见马谡踪影。但是要知道马谡和诸葛亮整天形影不离,作者没写他,不代表他不在。而诸葛亮夸赞姜维的时候,马谡一定在旁边。那么马谡心里什么滋味其实不用作者写,我们也能体会。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5)

马谡和诸葛亮在一起的时候,诸葛亮夸过马谡没有?没有!马谡心里自认为能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但是诸葛亮有开口提过马谡是自己的接班人没有?没有!自己和诸葛亮在一起这么久,都没看到诸葛亮表现的如此强烈。反倒是一个外人让诸葛亮大加赞赏甚至要培养他成为继承人。马谡心里不是滋味啊,表面不说,心里来气。没有姜维,这个位置多半是他的。

以前诸葛亮没开口,所有人感觉马谡能接替诸葛亮,但是现在诸葛亮开口了,那么谁还会认为马谡会成为继承人?而马谡辛辛苦苦获得诸葛亮的认可,难道就这么算了?肯定不行。

诸葛亮的继承人万一匡扶汉室,那就是名垂青史,万人传颂的丰功伟绩。难道马谡一点也没有想接替诸葛亮的私心?肯定有!但现在姜维已经是钦定的官方继承人。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在功劳上击败姜维!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机会——守街亭。而且来攻打街亭的是司马懿。司马懿是谁?诸葛亮最忌惮的人。诸葛亮都怕的人,马谡要是把他打败,那诸葛亮难道不会对马谡另眼相看?还有,守街亭对于是不是诸葛亮接班人已经不重要了,万一守住街亭,直取长安,那就是兴复汉室的第一功臣了。到那个时候岂是姜维能比的?

所以在诸葛亮提出谁愿意守街亭的时候,马谡自告奋勇站出来了。这份功劳他势在必得。不仅仅是要把姜维比下去,也是为了万事英名。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6)

但是他自告奋勇站出来要守街亭的时候,诸葛亮却犹豫了。因为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却没有实战经验,这点诸葛亮是知道的。而诸葛亮还时时忘不掉刘备的嘱托。马谡看到诸葛亮动摇不定,于是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立军令状。这个时候的马谡是在赌博,是拿自己的命去赌。这是马谡下的一个生死赌局。这个时候的马谡已经失去理智了。不再是那个和诸葛亮在一起出谋划策的马谡了。作为领导,下属有这么高的热情,又这么积极主动,是个领导都不太愿意打击下属的积极性。最终诸葛亮还是妥协了,给了马谡这个机会。但是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在众人面前毕竟是个新手,那么临行前的嘱托,和协助马谡完成任务的人必不可少。所以,诸葛亮给马谡配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副将王平。

那么这上面的一切理清楚以后,马谡为何刚愎自用也就能很好的解释了。有缺乏经验的一方面。还有就是马谡好不容易得到这份功劳,就太想立功,那么这样子就很容易冲动。被冲动冲昏了头脑马谡就不再冷静,做事自然会欠考虑。刚愎自用也是正常的。

至于为什么不采用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战略?其实也很好解释。马谡想要靠自己的战略,自己的方式来击败司马懿。要知道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战略部署去镇守,就算最后进入长安,那马谡这份功劳其实也不纯。仔细推可以说绝大部分是诸葛亮的功劳,自己只是他计策的执行者。

而马谡想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就得脱离诸葛亮的布控,自己制定一套战略部署,真正的用自己的方法打败司马懿,退却强敌。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7)

而街亭除了路就是土山。既然诸葛亮是当道下寨,那么马谡自然反其道而行之,屯兵山上。想学项羽一样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马谡不是项羽,他在进行这套战略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这样的地形能不能破釜沉舟。项羽以身作则鼓舞士气,而马谡鼓舞不了士气。破釜沉舟并不是完全性的,项羽他们也带了少许的干粮和水。项羽是进攻,马谡是防守。项羽的目的是以最少的人力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伤亡,最快结束战斗。而马谡是打持久战的,是坚守的,本质不一样。再者马谡屯兵山上,虽然居高临下。但是也没有退路,一旦放火烧山,那么军士就会胆怯,无法作战。持久战最重要的是粮食和水,最不可少的是水。一旦司马懿切断水源,放火烧山,本来就渴,再热,就更会更加难受,那么这样马谡军队就会不攻自破。这也是马谡欠考虑的地方。没有合理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典型的纸上谈兵。当司马懿放火烧山,军队溃不成军,在山上的马谡什么心情,什么感想,不用言语也能了解。

街亭之战,司马懿大获全胜。马谡也得到了应得的惩罚。马谡也全方位的被姜维碾压,他一直想击败的对手,一直想得到的东西一个都没得到,反倒成为千古笑柄。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8)

马谡一辈子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么最后就来评价一下。诸葛亮称姜维是一个将才,司马懿称马谡是一个庸才。这就是马谡渴求的评价。诸葛亮可能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面肯定也和司马懿想的一样。可怜的马谡啊!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马谡为什么自告奋勇守街亭)(9)

最后用《三国演义》里感叹马谡的诗来结束这篇文章:“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码字不易,还望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