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诺曼·弗里德曼译:唐越

二战时期英国用的巡洋舰(二战英国驱逐舰装备的反潜武器)(1)

(上图)1943 年7 月时拍摄的“非凡”号驱逐舰,该舰已经接受了进一步的标准化改造。(下图)注意甲板上深水炸弹抛射器后方码放的深水炸弹(已经加装了发射柄),抛射器的位置可以通过吊柱进行判断(左舷后侧的那具抛射器是可见的)。

二战时期英国用的巡洋舰(二战英国驱逐舰装备的反潜武器)(2)

根据1938年海军部舰队密令(CAFO)中的标准,每艘驱逐舰应当搭载30 枚深水炸弹,装备2 具抛射器和1 条一次可投放3—5 枚深弹的轨道,从而一次投放5 枚深水炸弹(呈棱形投放,即抛射器投放2 枚,轨道在中间依次投放3 枚)。战时的驱逐舰一般只在甲板携带10 枚深水炸弹,然后用舰上的鱼雷战斗部弹药库储存额外的深弹。少数没有装备声呐设备的V 级、W 级和S 级驱逐舰,每艘就只携带10 枚深水炸弹,部分舰船安装的还是3 具一战期间使用的那种一次只能投放1 枚深水炸弹的坡道,无法一次投放5 枚深弹。一般来说每具抛射器有4 枚深水炸弹,1 枚待发,另外三枚作为备弹。对V 级和W级驱逐舰而言,甲板下没有储存空间,因此只安装了1条可容纳5 枚深水炸弹的坡道。

1940 年2 月初,皇家海军计算了如何将S级驱逐舰改造为反潜舰,舰舯和舰艉的4 英寸(102 毫米)舰炮和2 磅“乒乓”炮以及所有的鱼雷发射管都将被拆除,之后将为该级舰安装声呐设备、8 具深水炸弹抛射器(总共32 枚深水炸弹),以及深水炸弹轨道(10 枚深弹)。甲板上和后部增加的弹药库还将分别携带30 枚和40 枚深水炸弹,总数达到112枚。该级舰每次能够投放14 枚深水炸弹,类似的配置适用于“弯刀”号、“ 军刀”号和“ 鳐鱼”号。到1942 年中期,“ 缠丝玛瑙”号和“ 希卡里”号也有了同样的反潜武器配置。同样拥有一次投放14 枚深水炸弹能力的还有“哈凡特”级,即曾经为巴西建造的H 级驱逐舰,每艘携带110 枚深水炸弹:18 枚位于轨道、32枚用于抛射器、26 枚存放于上层甲板,34 枚位于鱼雷战斗部弹药库。部分新驱逐舰在加入猎潜部队后,也将这种深水炸弹投放模式作为备选方案(需要拆除Y 炮位的主炮)。

到1940年中期,皇家海军又要求驱逐舰能每次投放10 枚深弹,以不同深度投放2 个菱形。但这就需要增加额外的2 具深水炸弹抛射器和第二条深弹轨道,甲板上也需要安置更多的深水炸弹,而采用这种布置的驱逐舰必须拆除Y 炮位的主炮以补偿重量。最后,标准的深水炸弹携带量被定在了60 枚(每次攻击投放6 枚),如果是V 级和W 级则降低至50 枚(不包括安装4.7 英寸主炮的改进型W 级)。原来有两速扫雷索的驱逐舰在移除扫雷索后也能携带60 枚深水炸弹,“怀尔”型和没有安装两速扫雷索的驱逐舰则能携带50 枚(不过实际上“怀尔”型最后只携带了45 枚)。驱逐领舰将携带60 枚:26 枚位于甲板,另外轨道上有18枚,再为抛射器配备16 枚。

战争早期加拿大海军的标准配置则是30 枚深水炸弹、2 具抛射器和1 到2 条轨道。到1940 年加拿大海军才开始考虑为“沙格奈”号选择10 枚还是14 枚深水炸弹的投放模式(即搭载60 枚还是112 枚深水炸弹)。直到1941年5 月时其标准配置都没有改变,而部署到英国海域的驱逐舰则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标准进行改装。

许多驱逐舰实际上都有没有搭载额外的深水炸弹,因此也保留了Y 主炮。在1941 年4 月,A 级、B 级( 除“ 北风”号外)、D级、F 级、G 级、H 级和I 级驱逐舰均采用了早期的深水炸弹配置( 每次投放5 枚)。一份没有标注日期( 应该是在1941 年12 月)的G 级、H 级和I 级驱逐舰的变化列表只提到“花冠”号拆除了两速扫雷索和Y 主炮以一次投放10 枚深水炸弹。最迟到1943 年4 月,所有的A 级和B级驱逐舰都装备了同样模式的反潜武器(每艘70 枚深水炸弹),“邓肯”号及其D 级驱逐舰则采用了重型搭载模式(每次投放14 枚,其中“邓肯”号的深水炸弹总数为94 枚)。F 级驱逐舰中,“猎狼犬”和“命运”号各携带70 枚深水炸弹(每次投放10 枚),但其余各舰则保留了早期的38 枚深弹的携带量。不过,此时部分驱逐舰又被重新定级为护航驱逐舰(escort destroyer):“小猎犬”号、“斗牛犬”号、“埃斯卡佩德”号(HMSEscapade)和“名望”号均被改造为只有2 门4.7 英寸舰炮(配备“刺猬炮”和70 枚深水炸弹)。1943 年12 月,“猎狼犬”号和“北风”号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造。

承担护航职能的驱逐舰每次能投放14 枚,正如下文所说,对更重型的反潜武器配置的需求最终将驱逐舰分为舰队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两种类型。与之相对,许多舰队中的驱逐舰甚至没有携带50 枚深水炸弹的能力,因此也保留了所有的4 门主炮。

到1943年,一种新的重达1 吨的Mk X 型深水炸弹被发明出来,通常,驱逐舰可以在1 副鱼雷发射管中安置2 枚这样的深水炸弹,但这样剩下的2 具鱼雷发射管只能手动控制了。当时皇家海军更青睐于采用两枚Mk X 型深水炸弹在不同深度对潜艇进行夹击,其原理和投放10 枚或14 枚深水炸弹是相通的。

1943 年底,每次14 枚深水炸弹的投放模式被废除了,因为新的计算显示,和投放10 枚相比,其成功率并没有显著提升。这样就可以移除4 具深弹抛射器,从而多携带一些深水炸弹,还能节省一些人员。除此之外,当时的测试也表明,14 枚深水炸弹在水下会相互影响。

在使用深水炸弹实施攻击时,驱逐舰需要驶过预计的潜艇所处位置上方,准确来说是要让舰艉驶过潜艇上方。而1939 年之前就有研究发现,在舰艏发射反潜武器或许会比从舰艉投放更高效。因此,在1941年春天便已经有两款新型反潜武器投入测试,即鱼雷和水雷局与“ 弗农”号鱼雷学校一起开发的“ 刺猬炮”和“ 五个胖处女”。

“韦斯特科特”号充当了“ 刺猬炮”的测试平台。“刺猬炮”是一种可以同时发射24 枚超口径迫击炮弹的武器,炮弹会在舰艏前方200码处以直径100 英尺(30.48米)的圆形入水,其引信为接触式引信,会在碰触目标后爆炸。1941 年春季的测试相当成功,因此被广泛地列装到了包括改造为护航驱逐舰在内的大量舰船上。“刺猬炮”的炮架上通常携带足以实施一次齐射的炮弹,旁边的弹药库准备有2 次齐射的弹药,甲板下还有足够实施4 次甚至更多次齐射的弹药。通常的改造方式是以“刺猬炮”取代A 主炮,不过G 级、H 级、I 级和“哈凡特”级的改造计划显示的“刺猬炮”位于B 炮位。同时它们将拆除3 英寸炮以携带更多的深水炸弹。当时甚至计划让G 级驱逐舰携带多达107 枚深水炸弹,或者是在H 级或I 级上安置90 枚( 另外还有35 枚储存于甲板之下)。在采用反潜配置时,这些驱逐舰还会在鱼雷发射管内携带Mk X 型深水炸弹。

到1943年年初,被拆分的“刺猬炮”已经可以安装在A 主炮的两侧,下部甲板的强度也得到了相应增强。典型的情况是,在“刺猬炮”被拆分后A 主炮才得以恢复,采用这种武器配置的驱逐舰拥有更强的前射火力。不过,安装了拆分的“刺猬炮”的同时,也拆除了后部的24 英寸(610 毫米)探照灯,取而代之的是B 炮位的炮台两侧凸体上的21 英寸(533毫米)探照灯。许多装备了拆分的“刺猬炮”的驱逐舰也会携带Mk X 型深水炸弹。当时认为这种武器配置并不适合G 级驱逐舰、“热辣”号(HMS Hotspur)、“英雄”号、I 级驱逐舰、“英格菲尔德”号驱逐领舰和“哈凡特”级驱逐舰。

二战时期英国用的巡洋舰(二战英国驱逐舰装备的反潜武器)(3)

(上图)1943 年5 月时的“ 羚羊” 号(HMSAntelope) 驱逐舰

“白厅”号装备的则是另外一型反潜武器,一种被称作“五个胖处女”的远程五管深水炸弹抛射器,这种口径达18 英寸(457 毫米)的舰艏深水炸弹抛射器可以发射全尺寸的深水炸弹,通过改变线状发射药的剂量来控制射程。在驱逐舰上,这样的5 管抛射器将取代A 炮位的主炮,而轻护卫舰上则是在4 英寸(102 毫米)炮的两侧安装总计4个发射管。这种装备可以两次组合发射轻型和重型Mk VII 深水炸弹,在舰船前方300 码处300 英尺(91.44 米)和150 英尺(45.7 米)的深度上同时引爆,和以舰艉投放的深水炸弹上下夹击类似。所有的5 管抛射器的仰角都被固定在了42.5 度,靠外的两组则分别与舰体中轴线呈5.5 度和6.5 度的夹角。

这类深水炸弹迫击炮后来以“ 乌贼炮”的形式再次出现,最早于1943 年5月在“伏击”号上进行了测试,是基于参谋部对远程护航驱逐舰的设想进行的,随后广泛地用于战后建造的护卫舰上。“伏击”号后来还测试了一种被称作“ 防风”(Parsnip)的20 管深水炸弹发射器(安装于艏楼舷侧,每侧10 管),但最终并未列装。

战时唯一真正装备了“乌贼炮”的只有“埃斯卡佩德”号驱逐舰。1943 年9 月20 日,该舰因为“刺猬炮”意外发射而严重受损,只得接受修理。1944 年12 月30 日修复完毕时,“埃斯卡佩德”号在A 炮位安装了1 具双管“乌贼炮”,仅保留了B 和X 炮位的4.7 英寸(120 毫米)主炮(同时B主炮的炮盾上还有火箭照明弹的发射导轨),另外还有6 门厄利空机炮。此外,原先有着灯罩式天线的271 型雷达也被采用圆盘天线的277 型雷达取代,前桅顶端还有常见的291 型雷达,后部的管式桅杆顶端则是高频无线电测向天线。装备“乌贼炮”的远程护航驱逐舰的设想最终并未实现。

本文节选自《英国驱逐舰:从起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时期英国用的巡洋舰(二战英国驱逐舰装备的反潜武器)(4)

,